东港市中医院管理制度汇编
提供者:配置组
发布时间:2010/06/22 12:00
第一章  门诊管理制度
门诊部工作制度
一、在院长领导下,负责做好门诊全面管理工作。
二、经常检查督促各科室工作制度和工作职责执行情况,加强信息反馈,提高服务 质量。
三、做好门诊环境管理和秩序管理,达到环境整洁、舒适、安全、工作有序。
四、经常深入科室调查了解各项工作落实情况,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并及时向院长汇报工作,提出改进工作措施。
五、健全和落实好本部门各项规章制度。
六、建立本部门大事记。
七、严守工作岗位。每日检查开诊情况。
八、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搞好门诊患者及社区合同单位满意度调查,进行分析改进工作措施,提高服务水平。
门诊工作制度
一、业务副院长分工领导门诊,科主任应加强对本科门诊的业务技术领导。各科确定一名主治医师以上业务人员协助科主任负责本科的门诊工作。
二、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应派有经验的医师和护士担任。要求门诊医师相对稳定,护士一般较长期固定。
三、对疑难病症两次复诊仍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
四、科主任、主任医师应定期上门诊解决疑难病例,每人每周一般不少于两个半天。
五、对患者要进行认真检查,按照省卫生厅规定格式记载门诊病历,门诊部定期检查,每月评分一次,上报院长,并送有关科室。
六、门诊检查科室所做各种检查结果,必须做到准确、及时。
七、门诊各科与住院处及病房应加强联系,以便根据病情及病床使用情况,有计划地收容患者住院治疗。
八、做好分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好疫情报告。
九、门诊工作人员要做到关心体贴患者,态度和蔼,有礼貌,耐心地解答问题,尽量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安排患者就诊。
十、门诊应保持清洁整齐,改善候诊环境,加强候诊教育,宣传卫生防病、计划生育和优生学知识。
十一、门诊医师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积极采用经济便宜的检查和治疗方法,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尽可能减轻患者的负担。
十二、对基层或外地转诊患者,要认真诊治。在转回原地治疗时,要提出书面诊治意见。
十三、门诊各科根据本专业特点,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各种治疗常规、操作规程以及岗位责任制,并认真做好登记、统计报表等工作。
十四、各科室参加门诊工作的医务人员,在医务科或门诊部统一领导下进行工作。认真执行院、科规章制度,严守工作岗位。人员调换时,科室应与医务科和门诊部共同商量确定名单,并由医务科和门诊部制表公布。实行病房医师兼管门诊的科室必须明确要求,安排好人力。
出具诊断证明、病休证明的规定
一、门诊医师要严格按照病情开写诊断、病休证明,并将其记录于病历。严禁开人情假条。急诊患者的病休证明一般不得超过3天。
二、证明盖章时须持挂号证(或小病历)在假期时间内有效,过期不予盖章,一般不补开病休证明。
三、凡属诊断证明(用于退休、离休、调换工种、意外事故等),须持有关单位证明信和病历,由本院指定的专业组医师开写,方可盖章。
四、计划生育证明(证明男方或女方无生育能力或儿童病残),须持县以上医疗单位转诊单或乡以上计划生育办公室的介绍信,由本院指定的专业组医师2人以上签名。
五、健康查体者,由门诊部办公室办理体检手续。
六、须转外院诊疗者,由专业组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填写转诊病历,门诊部登记盖章。住院患者由医务科盖章,年终做好统计工作。
七、复工、复学证明,须持本单位建议复工、复学介绍信,经本院临床医师检查认可后,出具证明。
八、门诊医师不得开写外购药品证明。如有缺药,可与药房仓库联系或用其他药品代替。
九、非门诊医师开写的病休证明和病情诊断,不予盖章。门诊进修医师只允许出具病休证明,其他证明无效。
“腹泻病”防治门诊工作制度
一、腹泻病门诊开诊时间:每年自5月1日至10月31日,要求24小时有人值班。
二、发现霍乱病疑似或确诊病例,必须立即电话报告所驻地区防疫站,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疑似病例在确诊或否定诊断后,应做更正报告。要严防迟报或漏报。
三、腹泻病门诊发现其他肠道传染病。要按照《传染病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填写传染病卡片,报告患者所驻地区卫生防疫站。
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处理完患者,先用消毒液浸泡手,再用肥皂洗,用流水冲。
五、要根据条件适当划分清洁区、污染区、半污染区。门口必须设置浸有消毒液的擦脚垫。
六、医务人员进、出腹泻病门诊时,必须穿、脱隔离衣、鞋、帽,并须固定地点放置。隔离衣或工作服每周至少更换1次,有严重污染时及时更换。
七、患者的病历、化验单及收回的药瓶等,必须经过消毒后再行保存和应用。患者的呕吐物、排泄物必须消毒后再行倾倒。便器每次用后必须消毒。
八、发现可疑或已确定菌种,应立即通知门诊医师,对患者留验观察,并派专 人携带菌种送往所驻地区卫生防疫站进行鉴定。
九、加强无菌观念,严格无菌操作。化验后的样品要消毒处理。无菌室、操作台要定期消毒。每月采样检查1次空气,进行培养,并有报告单。
专家门诊管理制度
一、专家门诊由已取得教授、主任医师、副教授、副主任医师职称的临床医师担任。
二、专家门诊由各科科主任或总住院医师负责排班,并将排班表于每月28日前送门诊部办公室,由门诊部统一挂牌,挂号室负责分诊挂号。专家看门诊时间一般不得随意变动,如因故不能按时应诊,必须提前一日通知门诊部调班或停止挂号。
三、专家接诊要做到优质服务,对患者认真负责,检查耐心细致,不得敷衍马虎,病历记录应合乎要求。按规定门诊工作量挂号,不得超挂号。
四、门诊全体医护人员要努力发扬救死扶伤的精神,做好专家门诊的宣传、配合工作。如遇疑难患者挂普通门诊号就诊,首诊医师应热情接诊,先做好必要检查后,再请患者挂专家号,不得让患者重复挂号,增加负担。已在专家门诊确定诊断的患者,可挂普通门诊号观察治疗,医护人员不得推诿患者。
五、各科要做好专家门诊的管理工作,认真考勤、考核。医护人员要切实维持好秩序,指导患者就医。专家座席处要设立姓名标志,以便患者监督。
六、普通门诊的危重和急性疑难病症需专家会诊时,不需另行挂号。慢性病经普通门诊医师检查后需看专家门诊者,可嘱患者下次门诊时挂专家号看病。
七、专家每周安排两个半日门诊,除完成定量门诊外,要对低年资医师工作进行指导,专家看普通门诊≥2次/周以提高普通门诊的医疗技术水平。
八、本院职工的家属、亲朋需看专家门诊时,一律在专家门诊时间挂专家号就诊。
门诊病历制度
一、门诊病历是门诊医疗工作的原始记录,凡门诊病人不论初诊复诊都应建立门诊病历,现在大多数医院采用的门诊病人自管自带不存档的做法,是不符合门诊管理制度的,一旦发生医疗纠纷,有时会增加新的矛盾。
二、为了有利于医疗科研、观察病情,凡不建立门诊病历档案的医院也应专门建立专科或专病的门诊病历保管制度。
三、门诊病历要求用钢笔书写,力求通顺、完整、简练、准确,字迹清楚、整洁,不得删改、剪贴、颠倒,医师要签全名。
四、门诊病历一般项目如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等内容在挂号时就应填写清楚。
五、医师要将病人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体征和必要的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诊断、治疗和处理意见等记载于病历上。
六、每次诊察都要填写日期,病情急重者还要填写时间。
七、若要请求他科会诊,应将请求目的和本科初步意见填上,若要住院或转诊者也要填写住院原因或转诊摘要。
预约诊疗制度
一、为了方便病人就医,简化就诊手续,便于门诊医师继续或连续观察病情,可采用签发预约券法,注明下次复诊时间。
二、凡门诊医师因故不能到位时应指定专人接替。
三、出院病人需随访观察者由专科门诊医师或病区医师预约门诊。
四、病人为了合理安排时间,不论是初诊还是复诊都可到医院或电话联系指定专科医师,事先确定门诊时间。
诊前准备制度
一、医护人员准时到岗。
二、护理人员提前做好各种物质准备(有的科室还要准备好消毒器械设备)。
三、各种单据的规范存放。
四、诊室的清洁卫生工作。
检诊制度
一、重视检诊工作,设立中心预诊处,由助理医师或经验丰富的老护士负责此项工作。
二、对初诊病人进行预诊分诊,较准确地进入相应专科避免挂错号要转科、转诊的麻烦和矛盾。
三、及时发现危重病人并作出相应处理。
四、及时发现传染病人,实行早期消毒隔离。
会诊转诊制度
一、为了保证较高的门诊质量,可根据病情需要,提出院内的科间会诊,经治医师必须提供病人的简要病史、体检结果和必要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和会诊目的、要求等。
二、对院内科间会诊病人同样实行首诊负责制,必要时可陪同病人前往,或邀请会诊医师来科会诊。
三、接受会诊的科原则上应有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接诊,并将检查结果和诊疗意见详细记载在病历上,转回原科。
四、若诊治结果认为确是本科专业范围,也可不转回原科,由本科负责处理到底。
五、凡院内难以解决需转往院外治疗者,门诊医师可提出转院意见,在病历上写明情况。
六、若属病情较重者应事先与转往医院联系妥当,防止意外事件发生。
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一、凡门诊2次得不到确诊的病人应提请上级医师诊治。
二、3次以上得不到确诊者要提请本科主任或副主任医师会诊,以求提高门诊确诊率。
三、每月应安排1~2次门诊疑难病例讨论制度。
消毒隔离制度
一、门诊病人流量大、病情杂,在诊疗和候诊过程中很易相互接触,因此凡发现传染病人必须立即作出处理,就地隔离消毒并根据病情转送传染病房或隔离病房,或转送传染病医院。
二、在传染病流行期间要设立临时检疫岗,对可疑者进行重点处理。
三、门诊应专设肠道传染病人的专用厕所。
四、注意对门诊诊室、治疗室内的空气、地面、墙壁、座椅、推车、轮椅、担架等定期消毒处理。
五、确诊或疑诊为法定传染病时必须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防止漏报、错报。
六、按卫生行政部门规定,做好性病、职业病、肿瘤等疾病的登记报告。
门诊处方制度
一、严格门诊处方制度,做到处方内容齐全,书写规范,字迹清楚,剂量准确无误。
二、要用钢笔或圆珠笔(麻醉药品、毒药、精神药物、放射性药物必须用钢笔)书写,不得涂改,如有涂改,医师必须在涂改处签字。
三、急诊处方应在处方左上角盖有“急”字章或专用急诊处方。
四、处方项目应填写病人姓名、性别、年龄、门诊号、年、月、日、单位或住址等。
五、处方一律用横书形式,中医处方要有简要医案,麻醉品处方要用红字专用处方。
六、处方药品数量一律用阿拉伯字码书写,药品用量以克(g)、毫克(mg)、毫升(ml)为单位,片剂、丸剂、胶囊剂以片、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并注明含量。
七、药名、剂型、规格、用法、用量一律用中文、拉丁文或英文书写,要写药品全名,某些药品名有通用商品名者可用商品名,药名简化及缩写应以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以及全国统编医药书籍为准。
八、处方剂量一般以3日量为宜,7日量为限,对某些慢性病或特殊情况可酌情延长。
九、麻醉药品、毒药、精神药物不得缩写或简写,其用量必须按有关规定使用,即麻醉药品每张处方,〖JP2〗注射剂不得超过2日常用量,片剂、酊剂、糖浆剂等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连续使用不得超过7天。
十、第一类精神药物处方每次不得超过3日常用量,第二类精神药物处方不超过7日常用量。
十一、门诊处方一般保存一年。
十二、要严格防止滥用药物,提倡合理用药。
十三、药房配药发药后,配方人、检查发药人都应签名。
门诊登记统计制度
一、要认真做好门诊各科工作日志的登记、收集、整理、核对和分析工作,保存原始登记报表,保证内容准确性。
二、定期分析门诊各科就诊情况,分析门诊病人就诊规律,提出有效措施和建议。
三、门诊登记范围应包括各科每日工作量、新病例登记、初复诊比例、疾病分类、转诊转院或入院人数,做到日报表、月报表按时上报。
门诊患者接待管理制度
一、目的:保证患者治疗过程中各环节的衔接,减轻患者在诊疗过程的疑虑,同时得到患者的配合,使患者能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优质、快捷的诊疗。
二、适用范围:门诊患者的接待。
三、职责:1.门诊导诊护士负责门诊患者导诊及危重患者的护送工作。2.门诊静脉班、治疗班等各班护士在最短时间内按医嘱给患者治疗及护理。同时做好卫生宣教工作,解决患者诊疗中遇到的问题。3.门诊护士长负责门诊护理人员的政治思想工作,加强责任心,热情为患者服务,做到合理安排人力,经常巡视候诊患者,征求患者意见。护士长每周检查接待工作情况,并做好记录。
四、工作程序:1.门诊护士工作程序:(1)当患者来到时,由门诊导诊护士指引就诊路线。(2)需住院患者,门诊导诊护士负责指引路线,危重患者应由导诊护士护送至病房。(3)根据患者需求提供轮椅或平车。(4)主动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情况,耐心解答患者的咨询。维持就诊秩序,督促医务人员及患者保持医院清洁卫生。(5)高热患者给予测量体温、物理降温,优先就诊。(6)外伤流血患者给予包扎止血,送急诊科处理。(7)中毒患者病情严重协助家属立即送急诊科治疗。2.门诊护士(注射班、静脉班、治疗班)工作程序:(1)注射班护士做好开诊前准备工作。(2)注射班负责执行皮试、肌肉注射工作,患者持注射单来到注射室,注射班护士接待患者问“您好!请把注射单给我好吗?”“请您按顺序排队”,在执行操作过程中尽量引导患者“请别紧张,一会儿就好。”注射完毕交待患者注意事项,签名、记录。(3)静脉班护士负责静脉注射,患者持注射单来到静脉注射室,护士接到患者注射单妥善安排患者并与患者沟通配合治疗,告知患者在注射过程中如感到有什么不舒服,请告诉当班护士。尽量使患者心情放松,注射完毕,签名、记录。(4)治疗班护士接到患者换药单后,嘱患者按顺序排队,“请您稍候,叫到名字请您进来,”根据伤口部位,嘱患者摆好体位,动作轻微、细致,如患者出现疼痛不适,耐心安慰患者,换药完毕交待患者按时换药,并注意清洁卫生,整理用物,签名、记录。
门诊分诊和导医工作管理制度
一、目的:将分诊、导医工作转化为常规操作,并对分诊、导医人员进行工作质量检查。
二、适用范围:门诊分诊、导医工作人员。
三、门诊分诊护士职责:1.分诊护士必须坚守岗位,有事向护士长请假后方可离开。2.疾病轻、重、缓、急及病种有序地排号分诊。3.作风严谨,关心患者,耐心解释。4.利用空隙时间做好健康宣教。5.按要求努力学习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四、门诊导医工作职责:1.做好各科患者的指导就诊工作,对患者热情接待,耐心解释,提供帮助。2.对危重患者做到立即护送其去急诊室或病房,并马上报告有关医师进行抢救。3.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征询与收集患者对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关意见,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4.积极向门诊患者宣传卫生常识,负责门诊厅的健康宣教工作,协助做好维持门诊大厅的各项工作秩序,督促做好维护公共卫生和保持环境清洁。
五、工作程序:1.门诊分诊工作程序:(1)分诊人员应仪表端庄、衣着整洁、佩戴胸卡,准时上岗,不脱岗,不闲谈。(2)要热情主动接待患者,礼貌待人、有问必答、百问不厌,热情做好解释工作。(3)每天协助医师做好开诊前准备工作。(4)维持就诊秩序,保持诊室安静及良好的就诊环境。(5)对重病员、65岁以上老人、军人、残疾人等病员,要优先安排就诊。(6)下班之前必须关好各诊室、候诊室电器、门窗。2.门诊导医工作程序:(1)门诊导医人员必须熟悉本院、本门诊各种就诊情况及常规开展项目情况,保证能正确引导患者就医。(2)导医人员必须佩戴胸卡,做到仪表端庄,衣着整洁,必须准时上下岗,不脱岗,不闲谈。(3)要热情主动接待患者,礼貌待人、有问必答、百问不厌,主动介绍医院概况、科室组成、医院设备及门诊各科情况等。(4)经常巡视大厅,引导患者挂号、候诊、检查。(5)见残疾人、高龄老人、久病体弱患者应主动接待,免费提供车床、轮椅服务,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应搀扶到诊室就诊,合理安排优先检查。对用担架抬来的急危患者,应立即协助送急诊科处理。(6)负责发放患者意见表,及时收集患者对医院各级各类人员的意见,沟通好医患关系,随时为患者提供方(7)为患者免费提供开水及一次性水杯。免费发送《就诊指南》、《健康教育处方》等卫生宣传资料。3.护士长每周检查工作,护理部、门诊部主任每月检查工作内容:(1)是否有导医、分诊人员工作制度及职责和言行规范。(2)劳动纪律、考勤情况。(3)医德医风、服务质量等。
门诊患者管理工作制度
一、目的:指导患者配合护理治疗,并对患者的管理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护理人员做好患者管理工作。
二、适用范围:门诊各科室候诊患者。
三、职责:1.门诊护士长职责:(1)经常巡视观察候诊患者情况,发现有变化及时报告医师。(2)督促各班护士做好患者管理工作,严防差错事故发生,保证患者安全治疗。(3)配合医师做好就诊工作。2.门诊护士职责:(1)门诊各班护士接到患者后,安排患者持治疗单排队及做相应的处置。(2)各班护士经常巡视患者病情变化。(3)治疗处置后指导工作。3.门诊导医、分诊护士负责门诊患者的导医、分诊。
四、工作程序:1.介绍医院门诊各诊室布局、患者管理制度、卫生制度。2.当班护士安排患者候诊,安排急诊患者、较重患者优先就诊。3.指导患者服药、饮食、卫生宣教及治疗处置后注意事项。4.当班护士发现急危重患者协助送急诊科或住院部。
门诊部管理过程控制制度
一、目的:创造良好环境,保证门诊患者及时就诊,完成诊疗、预防、护理工作。
二、适用范围:门诊各科诊室、治疗室、导诊处等管理过程。
三、职责:1.护士长职责:(1)在总护士长的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根据护理部及科内工作计划,制订门诊具体护理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2)负责检查门诊的护理工作,参加并指导危重患者的急救、处理。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医嘱的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差错事故发生。(3)负责门诊护理人员排班工作,合理安排人力,做好门诊管理。(4)计划请领门诊所需的医疗办公用品,分别指定专人负责领取、保管和定期检查并记录。(5)组织领导科内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技术培训及考核。(6)督促检查卫生员、护理员做好清洁卫生、消毒隔离工作。(7)负责指导和管理护理实习人员,并指定护理师或有经验、有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教学工作。(8)认真听取患者对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意见,并研究改进门诊管理工作。
(9)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护理资料。2.门诊护士职责:(1)门诊护士要服从护士长工作安排,积极协助护士长参与门诊管理工作。(2)各班护士要坚守工作岗位,及时完成本班工作。(3)各班护士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完成科室治疗护理任务,同时要有爱医院如家的精神,维护集体利益,加强责任心,热情为群众服务。
四、工作程序:1.组织管理:(1)门诊护士由护士长负责管理,科主任积极协助。(2)排班:护士长负责定出护士排班表,放在固定位置,并抄1份送护理部。为了加强岗位责任制,提高护理工作效益,保证护理质量,结合医院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各班护理人员工作程序(职责),并按照要求执行。(3)常与科主任及护理部沟通,将患者的需求、病区存在的问题、不适用的规则、工作人员的行为及思想动态等等如实报告。让上级领导了解问题之所在,以便于予以协助、解决。(4)巡视各诊室:①协助医师为患者做检查。②了解、观察患者病情,病情重者予优先就诊,并将有关事宜交班于负责的医护人员。③每日上班后、下班前巡查门诊各诊室,了解患者动态。(5)检查工作:①护理文件及工作记录,要按要求及时、完整、正确填写。②门诊各班治疗、护理完成情况。③巡查门诊就诊环境的清洁与安全情况。④发放《征求患者意见表》征求患者对医护工作满意程度,并记录、分析、总结。⑤根据护理部及科内工作计划,制订门诊具体护理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2.病区常用物品管理:(1)护士长或质控护士对本病区的常用物品分类保管,建立明细账目。(2)管理人员要掌握各类物品的领取、使用时间,做到定期清点。(3)凡因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而损坏、丢失的各类物品,应按医院赔偿制度进行赔偿。(4)借出物品必须履行登记手续,经借物人签名,方可借出。(5)更换管理人员时由交接双方共同清点,如有遗失,须立即追查原因。3.急救药品的管理:(1)急救药品应放于固定位置,单独保管,定品种、定数量,并建立急救药品基数卡。(2)急救药品使用后,应及时清点、补充,保证药物品种齐全,处于完备状态。(3)严格交接班,急救药物班班清点,班班检查,护士长或专管人员应每天检查一次,发现变质、过期、破损、污染或标志不清的应立即更换。4.有效期药品的管理:(1)应按品名、规格集中放置,同类药品应按失效期先后排列,并有明确标记。(2)根据药品的不同性质及贮藏要求分别置于干燥、阴凉处。(3)专人负责(护士长、质控护士)定期检查,对近期将失效的药品要尽早使用。5.门诊医疗器材的管理:(1)专人专管,由护士长或质控护士负责。(2)建立科室器材账本。(3)门诊器材的请领,要量出为入。消耗性器材及规定基数的器材应每月填写请领单请领。正常消毒应以旧换新,由于任务变更,可增、减基数,请领或更换器材时要认真核对,当面点清。(4)医务人员所使用物品由办公室批准,器材库一次配备,填写登记卡。(5)对有特殊使用要求的仪器设备,应制定具体要求。有醒目标志,悬挂在仪器附近,便于执行和检查。(6)每日常备流动的消耗性器材,要当面清点,班班交接。(7)器械、仪器如有损坏丢失,必须填写“损坏报告表”给护士长、科主任审签,提出处理意见。除按赔偿制度赔偿外,要报设备科。(8)需报废的仪器设备,由科室填写“报废申请表”给维修部门及设备科技术鉴定,确认已无修理价值,签署报废意见,经批准后报废、消账归档。(9)门诊仪器设备不能私自外借,外借设备应按时收回,并当面清点、检查。(10)严格执行各项检查制度,对使用中的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查,对其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保管人员每天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并记录。6.病区安全设施管理:(1)防火: ①门诊内勿放置电器用品及易燃物。②注意电路安全定期检查,不可超量用电。③随时保持储物室通风、清洁、废物丢弃。④工作人员能正确使用灭火器及其他救火设备。⑤门诊具有防火设备:防火栓、灭火器、警铃等。⑥护士长或质控护士每天对防火情况进行巡视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⑦保卫科对火警系统至少三个月检查一次。(2)防盗: ①全院装有中心监视系统,保卫科有专人值班。②提醒患者做好财物保管。③加强门诊巡视,发现遗失或有可疑者,立即报告科领导及上级部门。(3)安全设施:①地面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患者滑倒。②不得随意堆放杂物,保持过道通畅,便于抢救、散患者。③做好消毒隔离及细菌监测工作,预防院内感染,消灭昆虫。7.门诊环境管理:(1)保持门诊各诊室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2)保持门诊各诊室、治疗室及周围环境清洁卫生,每日至少二扫一拖,每周大清扫一次,做到地面清洁、光亮、无渣子、无积水、无痰迹。(3)每日打扫卫生间二次(上、下午各一次),做到卫生间无臭味、无尿碱、无污垢。(4)每日倒垃圾2~3次,经常保持垃圾桶及污物桶的清洁卫生。
(5)适于使用的抹布,应按治疗室、换药室、办公室分开使用,采取一桌一巾,有明显标记,不得混用。使用时可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用后消毒液浸泡再用清水洗涤、晾干备用。(6)拖把也应有明显的标记,严格按一般诊室、办公室、走廊等分区使用。每次用后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7)采取一切措施避免一切噪音。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窗轻、操作轻)。护士穿软底鞋。车轮轴定时上润滑油。8.门诊护理人员管理:(1)护士着装符合要求,仪表端庄。(2)对患者热情、礼貌、耐心、细致,协助患者解决疾病及身心方面各种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责任心、有爱心,对患者服务周到。(3)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医、护、工分工明确,各班工作有标准,有要求,各司其职。按要求检查,按质量标准严格考核(见《护理人员工作日程安排》)。(4)门诊各级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及操作规程。熟悉专科疾病诊疗原则及护理常规,定期组织学习及考试。(5)认真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及院内感染发生。(6)门诊质控小组每周一次检查本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护士长对护理人员每天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记录,每月对护士进行工作质量考核、记录评分。(7)护理部组成的质控小组每月检查门诊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技术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
门诊医护人员宣教工作管理制度
一、目的:通过医护人员的宣教,使患者了解与掌握预防保健及与疾病的相关知识,对疾病的康复达到指导作用。
二、适用范围:门诊医护人员宣教过程。
三、职责:1.医护人员不但要掌握宣教知识,而且要负责对门诊患者进行宣教,并使用适当的宣教方法。2.门诊分诊、导医人员主要负责宣教、分诊及咨询工作。3.护士长负责每周检查一次,并记录在《护士长工作记录手册》上。4.护理部、医务科负责每月检查宣教工作一次。
四、工作程序: 1.宣教科准备卫生宣教资料,分诊、导医护理人员负责发放。2.医护人员系统学习健康教育及相关科室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掌握必要的宣教方法和沟通技巧。3.医务人员在患者就诊、处置过程中利用口头讲解和健康教育处方等方式进行宣教。4.当班护士针对患者疾病情况进行饮食指导、行为指导。5.当班护士在为患者进行特殊治疗、用药后应交待患者或家属注意事项。6.候诊厅设电视宣教及健康教育专栏,由宣教科负责定期制作、更换。
门诊诊疗管理制度
一、目的:向门诊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断、治疗、咨询服务,对特殊病情的病员收入院或提出转诊的意见。
二、适用范围:门诊部医务人员诊疗工作过程控制。
三、职责:1.由门诊部主任负责制订门诊部的诊疗工作计划。2.由门诊首诊医师负责对病员的接待、诊断、治疗工作。3.由门诊首诊医师负责病历、门诊日志、传染病报卡及登记本的记录。4.由门诊部主任负责督促检查医务人员诊疗工作计划的完成情况及贯彻各项规章制度、医护常规、技术操作规程的情况。(详见《医院管理职责》)
四、工作程序:1.导医工作常规:为了提高门诊工作质量与效率,方便患者就诊,我院根据工作需要开展了导医服务。导医由有工作经验的护师(护士)担任,其工作常规详见《分诊、导医工作管理制度》。2.门诊一般护理:门诊护士为各科首先接触患者的工作人员,应态度和蔼、文明礼貌,耐心解答问题,尽量简化手续,有计划地安排患者就诊。其工作程序见《门诊患者接待管理制度》。3.门诊一般诊疗门诊各科室的诊疗工作均按门诊一般诊疗常规施行,参照《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各科分册、《中医常见病症基本诊疗规范》,以及《医疗护理技术操作常规》(第四版)中的“门诊各科诊疗工作常规”。(1)门诊首诊医师负责接待患者,宣传、解释医院有关的程序、规定,做好疾病的咨询及各项解释工作,动员患者先挂号及备齐有关资料及门诊诊疗簿,按病种分科就诊。(2)接诊医师根据患者主诉,重点询问病史,进行全面的或重点的体格检查以及必要的辅助检查,作到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迅速处理。(3)根据病情需要决定检验项目及治疗方法时,宜着重考虑简单有效及在门诊条件下安全可行的诊治方案。向患者交待清楚在检验方面和治疗方面应注意的事项。采用特殊疗法时,务必妥善掌握适应症及禁忌症。(4)遇有疑难或不能处理的疾病或经两次复诊尚未确诊者,应及时请示上级医师或邀请会诊,并给予适当的治疗。(5)门诊医师应随时警惕早期肿瘤,防止漏诊、误诊,如有怀疑,必须及早进行必要的检查。(6)检查患者后应洗手,发现传染病时应按消毒隔离常规处理,并按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片。(7)病情较重者,尤其是幼儿及老弱病残者应设法收容治疗或转院,必要时可留观察室进行治疗,防止恶化。病情危重者,尤应简化诊断步骤,迅速给予抢救。如搬动后可能加重病情者,则应抢救至病情允许时,再行搬动。(8)言语低声。耳聋患者,可酌情采用写读,避免喧嚷。(9)凡在门诊进行化学治疗、放射治疗或使用激素、利尿剂、抗生素等特殊治疗的患者,应及时复诊,观察反应及调整剂量。4.门诊治疗室与隔离室按《医院护理工作管理规范》的规定,结合医院实际情况配置,严格执行技术操作常规,保持卫生清洁。5.门诊病案记录及门诊日志:(1)门诊接诊医师必须认真书写门诊病历,门诊病案的一般要求及内容、排列次序均以《病历书写规范》为依据:①病历记录应用钢笔书写,力求通顺、完整、简练、准确,字迹清楚、整洁,不得删改、倒填。医师应签全名。②病历一律用中文书写,无正式译名的病名以及药名等可以例外。诊断、手术应按疾病和手术分类名称填写。③门诊病历要简明扼要。必须填写患者姓名、年龄、职业、工作单位或住所。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体征和必要的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均需记载于病历上,由医师签字。④每次诊察,医师均应填写日期,急诊病历加填具体时间。⑤请求他科会诊,应将请求会诊目的及本科初步意见在病历上写清楚。⑥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应在请求会诊的病历上填写检查所见、诊断及处理意见,并签字。⑦门诊患者需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开具住院证,并在病历上写明住院的原因和初步印象诊断。⑧门诊医师对转诊患者应负责填写转诊病历摘要。⑨中医医师按中医病历书写要求书写。(2)门诊各科室必须建立门诊日志,当班接诊医生必须依接诊顺序在门诊日志上认真填写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诊断与处理情况,不得漏项,并应妥为保存备查。6.申请单:开写申请单,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中的“医技检查申请报告制度”执行。(1)各种检查单及特殊记录单,均应按照表格规定项目,由医师逐项填写,注明收费类别并应签署全名,方为有效。(2)申请检查、治疗及理疗等,除注明诊断外,应将有关病史、检查结果及检验数据扼要记载,并提出诊疗目的与要求。(3)须立即报告结果者,可在申请单右上角加注“急”字。7.门诊特殊检查:(1)凡确定进行特殊检查者,由医师提出申请,有关检查科室安排检查时间。(2)特殊检查所用之器械、敷料等均须严格消毒。医师应协助准备,并检查是否完善。(3)检查前向患者说明检查目的、方法及有关事项,以解除顾虑,取得合作。(4)医师及护士应充分估计检查过程中患者可能发生的情况,如过敏、休克等,并作好必要的急救准备。检查后给患者适当休息和护理,必要时可留观察室观察。(5)检查完毕,视需要预约复诊。8.会诊:(1)根据病情,若需要他科会诊或转科会诊者,需经本科年资较高医师审签。亦可开展专科联合会诊。(2)申请会诊科必须提供简要病史、体检、必要的辅助检查、初步诊断、会诊目的与要求。(3)接受会诊科应按申请科要求,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或指定的医师,认真检查,并将检查结果记录于病历上。如接受会诊科认为需继续留本科治疗者,可不转回原科。(4)危重患者应先进行抢救,不宜搬动的患者及需要隔离的传染病患者,应邀会诊科医师迅速到达申请科进行会诊。(5)申请会诊应不迟于下班前1小时,急症会诊及特殊情况会诊随时进行。9.诊断证明书:诊断证明书主要用于证明诊断,所诊断的疾病应尽量明确、具体,说明程度。病情比较复杂、一时不能确诊或尚需其它科会诊者,一般宜待诊断明确或诊断工作告一段落后再行填发。严格掌握休息时间,一般不超过1周,特殊情况者例外,休息天数应大写,最好标明起始日期。如有涂改,应加盖印签方为有效。诊断证明书中的主要处理意见,如休息方式及期限,要记入门诊病历,以备查考。诊断证明书须经该科门诊主治医师或负责医师审签,并加盖医院有效公章方为有效。特殊情况,如受原单位委托作疾病鉴定者,诊断证明书应经门诊部主任审定。诊断证明书一般交由患者本人带回。
10.处方:门诊接诊医师负责开写处方,处方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处方制度要求管理。(1)门诊各级医师的处方权,由院领导及医务科批准,并将签名或印模留样于药剂科。(2)处方内容包括:医院全称、门诊号、处方编号、年月日、科别、患者姓名、性别、年龄、住址、药品名称、剂型、规格及数量、用量、用法、医师签名,不得缺项、漏项。(3)处方一般用钢笔或毛笔书写,字迹要清楚,医师如修改处方,必须在修改处签字。(4)药品及制剂的名称、使用剂量,应以药品国家标准、地方标准以及医院制剂规范的标准为准。如医疗需要,必须超过剂量时,医师必须在剂量旁重新签名。(5)处方一般以3日量为宜,7日量为限,对某些慢性病或特殊情况可酌情适当延长。(6)处方上药品数量一律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药品用量单位以克〖JP2〗(g)、毫克(mg)、毫升(ml)、国际单位(i.u)计算;片剂、丸剂、胶囊剂以片、丸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并注明含量。11.收住院及住院证的填写:(1)诊断明确须住院治疗的急、危、重患者,必须及时收入院,如因本院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者,按转院制度执行。(2)门诊医师决定患者需住院后,填发住院证。内容包括:①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及家庭地址;②诊断,包括重要诊断及较重大的次要诊断或并发症;③附注,包括重危患者入院或去病室时需用担架车送者及入院后必须立即进行的处理医嘱,以及其它必要注意事项。12.门诊手术
(1)一般手术,如表浅脓肿切开、表浅小肿瘤摘除、包皮环切术等,有条件在门诊进行者,均可在门诊手术,手术种类应根据设备与技术条件而定。(2)门诊手术经医师诊察后决定,必要时应进行术前讨论,并向患者说明手术目的、经过、注意事项及预约手术时间等。(3)术前应作必要的检查,如测体温、检查手术部位,需要时作全面检查。手术人员应严格执行查对制度,防止发生差错事故。(4)手术所用的敷料、器械及手术区域皮肤准备,均按消毒、备皮常规进行。(5)参加手术工作人员须按无菌技术常规施行(见《无菌技术操作管理制度》)。手术时应细心认真,充分止血,缝合前检查敷料及器械,以免遗留创口内。病理标本应妥善保管,及时送检。(6)术后给患者适当护理及休息,并预约复查及拆线日期,必要时可予镇痛剂、抗生素。视病情需要亦可留观察室观察。手术经过由医师详细记录于病历内。(7)手术室的清洁、消毒,按门诊的《病区管理制度》进行。13.门诊医护质量的控制及投诉的处理(1)门诊部主任和内审员依据《门诊部质量考核标准》,每月检查一次门诊的医疗质量(护理质量检查由护理部组织),对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处理,并在一周内拿出处理意见。(2)患者提出咨询与投诉的接待:护士长、导诊、医德医风办公室、门诊部;程序:患者向科室人员反映情况→导诊台接待→医德医风办公室接待→门诊部。
 
第二章 急诊急救管理制度
 
急诊科工作制度
一、急诊科必须24小时开诊,随时应诊,节假日照常接诊。工作人员必须明确急救 工作的性质、任务,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和抢救规则、程序、职责、制度及技术操作常规,掌握急救医学理论和抢救技术,实施急救措施以及抢救制度、分诊制度、交接班制度、查对制度、治疗护理制度、观察室工作制度、监护室与抢救室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制度、查房会诊制度、消毒隔离制度,严格履行各级各类人员职责。
二、值班护士不得离开接诊室。急诊患者就诊时,值班护士应立即通知有关科室值 班医师,同时予以一定处置(如测体温、脉搏、血压等)和登记姓名、性别、年龄、住址、来院准确时间、单位等项目。值班医师在接到急诊通知后,必须在5~10分钟内接诊患者,进行处理。对拒绝来急诊科诊治患者或接急症通知后10分钟不到的医师,急诊室护士随时通知医务科、门诊部或总值班室,与有关科负责人联系,查清原因后予以严肃处理。
三、临床科室应选派技术水平较高的医师担任急诊工作,每人任期不得少于6个月。实习医师和实习护士不得单独值急诊班。进修医师经科主任同意报医务科、门诊部批准,方可参加值班。
四、急诊科各类抢救药品、器材要准备完善,由专人管理,放置固定位置,经常检查,及时补充更新、修理和消毒,保证抢救需要。
五、对急诊患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及时、正确、敏捷地进行治,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做好各项记录。疑难、危、重症患者应在急诊科就地组织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护送病房。对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应及时送手术室进行手术。急诊医师应向病房或手术医师直接交班。任何科室或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或借口拒收急、重、危症患者。
六、急诊患者收入急诊观察室,由急诊医师书写病历,开好医嘱,急诊护士负责治疗,对急诊患者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做好记录,及时有效地采取治疗措施。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一周。
七、遇重大抢救患者须立即报告医务科、护理部、门诊部,有关领导亲临参加指挥。凡涉及法律纠纷的患者,在积极救治的同时,要积极向有关部门报告。
八、急诊范围:1.急性外伤、脑外伤、骨折、脱臼、撕裂伤、烧伤等;2.急性腹痛;3.突发高热,呼吸、血压、心率(律)及神志明显异常者;4.突然出血、吐血、有内出血征象、流产、小儿腹泻、严重脱水及休克者;5.有抽风症状或昏迷不醒者;6.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支气管及食道中有异物者;7.眼睛急性疼痛、红肿或急性视力障碍;8.颜面青紫、呼吸困难者; 9.中毒、服毒、刎颈、自缢、淹溺、触电者;10.急性尿闭;11.发病突然、症状剧烈、发病后病情迅速恶化者;12.烈性传染病可疑者;13.急性过敏性疾病;14.其他经医师认为合乎急诊抢救条件者。
上述规定,不可机械执行,以免耽误患者诊病。如病情模糊难定应由医师根据患者全面情况斟酌决定。
九、急诊医疗工作质量要求: 1.医护人员要按医德标准,做到主动、热情、耐心、周到,急患者之所急,痛患者之所痛。2.各级医护人员必须了解急诊医疗工作的特点(如发病急骤、变化迅速、随机性强、集中来诊、病谱广泛、病情复杂、常需协同治疗、时间性强等),值班期间保持高度警惕,做到随到随诊。3.急诊分诊准确率达到90~95%。4.急诊抢救成功率达到80%以上。5.留观察患者诊断符合率达90%。                                          
6.心梗患者死亡率在10%以下。7.病案、病程护理记录及其他登记必须及时、准确、完整。8.尽量减少差错,杜绝责任事故。9.急救器材、药品齐备,完好率达100%。
急诊抢救室工作制度
一、抢救室专为抢救患者设置,其他任何情况不得占用(尤其抢救室)。抢救的人一旦允许搬动,即应转移出抢救室以备再来抢救患者的使用。
二、一切抢救药品、物品、器械、敷料均须放在指定位置,并有明显标记,不准任意挪用或外借。
三、药品、器械用后均需及时清理、消毒,消耗部分应及时补充,放回原处,以备再用。
四、每日核对一次物品,班班交接,做到账物相符。
五、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时重新灭菌。
六、每周须彻底清扫、消毒一次,室内禁止吸烟。
七、抢救时抢救人员要按岗定位,遵照各种疾病的抢救常规程序,进行工作。
八、每次抢救患者完毕后,要作现场评论和初步总结。
急诊观察室工作制度
一、因病情需要,可在急诊科观察室短期观察患者(包括病情复杂难以确诊,需入 院诊治而暂时无床又不能转出者)。
二、值班医师和护士,要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开好医嘱,及时填写急诊观察病历,随时记录病情和处理经过,认真做好交接班。
三、急诊观察室医师早、晚各查床一次,重症随时查看。主治医师每日查床一次, 及时修订诊疗计划。
四、急诊观察室值班护士,要随时主动巡视患者的病情、输液、给氧等情况。发现病情变化,立即报告医师并及时记录。
五、加强基础护理,预防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六、留观察者只许留一人陪伴(特殊情况除外)。
七、留观察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最多不超过1周。
门、急诊首诊负责制
一、门诊首诊负责制
对非本科室范畴疾病患者和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均不得拒诊。对非本科疾病患者,应详细询问病史,进行必要的体格检查,认真书写门诊病历,并耐心向患者介绍其病种及应去就诊科室。对边缘性疾病患者,首诊医师应负责诊疗。必要时,可请有关科室会诊。严禁相互推诿。
二、急诊首诊负责制:1.一般急诊患者,参照门诊首诊负责制执行,由急诊室护士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2.重危患者如非本科室范畴,首诊医师应首先对患者进行一般抢救,并马上通知有关科室值班医师,在接诊医师到来后,向其介绍病情及抢救措施后方可离开。如提前离开,在此期间发生问题,由首诊医师负责。3.如遇复杂病例,需两科或更多科室协同抢救时,首诊医师应首先进行必要的抢救,并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以便立即调集各有关科室值班医师、护士等有关人员。当调集人员到达后,以其中职称最高者负责组织抢救。
灾害急救医疗卫生管理制度
一、灾害急救医疗的组织领导:1.建立强有力的统一有效指挥的组织体系,保证灾害急救医疗工作全面、系统、协调、高效工作。2.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资上、药品上做好充分准备,以确保灾害急救医疗的坚实基础。3.在灾区设立救灾医疗防疫指挥部,负责现场救护、医护人员调度、药品器械供应调度、现场消毒杀虫等工作;4.指挥部办公室实行24小时值班制,负责收集、整理、分析有关信息资料,掌握救灾动态,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必要时发出求救要求,并检查督促各地执行情况。在办公室具体领导下,及时部署,科学决策,组织医疗救护、卫生防疫、后勤保障等若干个小组,以保证现场医疗救护和卫生防疫等实施的需要。
二、保证通讯联络的畅通无阻:1.畅通的通讯联络是抗灾救灾十分重要的物质条件,尤其在灾害规模比较大,地理交通条件较差较复杂、通讯设施已受到不同程度破坏的情况下,更要做好这项保证工作;2.充分利用无线通讯设备,明确各地各部门的抗灾救灾值班电话;3.必要时要确定联络信号(例如火堆或信号弹等);4.在实施现场急救指挥时特别需要通讯工具,要配备备必要的通讯指挥车(指挥艇或指挥直升飞机)。
三、医疗救护队的组织工作:1.现场急救要依赖高效多能的医疗救护队,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医院编派一定数量的医疗救护队;2.救护队每队8~10人左右,队长宜由技术比较全面的外科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担任,医师4~6人(主要是外科医师),队内要配备适量行政管理人员负责医疗保障,有条件的话在每个医疗救护队中派一名防疫人员参加;3.当重大灾害发生时,还要组织专科医疗救护队,例如骨科、脑外科等,十分严重时要果断地在现场创造条件设立“临时急救医院”进行现场急救手术等救护活动;4.在一些灾害多发地区,要做好日常医疗的组织准备工作,包括培训技术、准备物资等,必要时进行演习训练,做到常备不懈,随时都能拉得出用得上。
四、卫生防疫:1.重大灾害后(尤其是洪涝灾害)往往会有疾病的发生和流行,所以做好卫生防疫 工作是抗灾救灾中十分重要的任务;2.在领导小组统一指挥下,组织医务人员深入灾区第一线,进行“拉网式”诊查看病,“地毯式”消毒防疫,保证不漏掉每一件可疑的事和每一个可疑的病人,彻底清除一切可能导致疫情发生的隐患;3.组织卫生防疫队以开展水、粪、环境、传染病媒体为重点的卫生防疫工作,保证水源的卫生,做好粪便、垃圾、尸体处理和指导,做好环境卫生和杀虫(蚊、蝇等)工作,做好卫生宣传工作和预防接种工作;4.明确卫生防疫工作不仅是卫生防疫队,也是救灾医疗队的工作内容,以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五、切实做好后勤物资保障:1.救灾医疗的后勤物资保障工作是保证医疗防疫工作正常开展以及确保救灾医务人员生命健康和基本生活的重要基础;2.药品、器材、消毒杀虫剂的供给;3.配备必要交通工具;4.临时电源、水源和食品、生活用品的供给。
地震现场救护管理制度
一、地震造成伤员的特点:病人数量多、伤势重、伤情复杂、复合多科,伤员常为复合伤、挤压伤、多发伤,常合并休克或心肺功能衰竭,骨折易造成截瘫或开放性骨折,污染严重易继发感染。
二、地震现场救护的首要问题:认识地震伤的严重性、复杂性,要把集中点放在注意处理威胁生命或可能发生威胁生命的窒息、心跳骤停和大出血等情况,注意处理挤压伤可能招致的挤压综合症和严重感染等情况。
三、切实做好伤员分类工作,以利于对伤员的及时分类处理,尽量区分三类:1.危重伤员,必须火速抢救;2.重伤员,主要做好手术前准备和防止休克的发生、预防感染等;3.轻伤员,多能行走;4.为了保证紧张有序地工作,要认真做好转运标志的登记佩戴工作,注明编号、姓名、性别、单位、诊断、已处理情况,是否注射过破伤风血清、抗毒素等。
四、有效地组织医疗救护,要根据具体情况组织好三线救护组织,明确不同分工,在此基础上切实做好病人的运送。
洪灾淹溺救护管理制度
一、洪涝灾害的发生可致使人们淹溺死亡,在平时落水或游泳跳水时撞伤,在水中昏迷死亡也会经常发生。
二、由于淹溺死亡的原因可为呼吸道阻塞造成窒息,或血液电解质变化引起心室纤维性颤动,或急性肺水肿等,在现场急救时首先强调互救,切不能等待医务人员的来到或转送,贻误抢救时机。
三、医务人员要掌握现场急救的要领,在作短暂时间空水(即倒水)后,要坚持不懈地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挤压,不能轻易放弃。
四、淹溺抢救使心跳恢复后仍发生死亡的比例比较高,因此必须进行全面处理,包括纠正酸中毒,预防脑水肿、肺水肿,防止感染等综合急救措施。
五、洪涝灾害带来的严重问题是传染病的流行,因此做好预防肠道传染病(痢疾、 伤寒等)以及血吸虫病、钩端螺旋体病的传播流行,认真做好水源消毒工作,做好粪便处理,进行预防性服药,对发病病人进行隔离治疗等卫生防疫、食品卫生、饮水卫生、环境卫生等管理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大力宣传提高群众性的防病治疗保健知识。
交通事故急救管理制度
一、重大交通事故造成伤亡已成为人类疾病的重要死因之一,急救管理原则是“先抢后救”、“先非医疗工程救险后现场医疗救护”。
二、在发生车祸事故后首先要将伤员从车内救出,燃烧或毒气等因素都会继续进一步威胁伤员,其原则是尽快将伤员从车内救出,这是抢救的第一环节,否则无法进行有效的医疗处理。
三、第二环节是现场急救,着重处理伤员的出血、窒息、休克等严重问题,进行止血、包扎、固定、注射强心剂、呼吸兴奋剂。
四、在保护生命和减轻伤残的原则下尽快进入第三环节,即医疗运输。借助救护车运送,有条件的还可采用直升飞机等,以使救护工作速度快、颠簸少、较平稳。
火灾事故急救管理制度
一、火灾现场急救管理的原则是先救灾后救人,首要任务是现场抢救使受伤人员尽早脱离危险区,因为如果险情不控制,仍会继续发生伤害人们的情况。
二、救人。救人的原则是先救命,再处理伤情,其处理原则是:1.灭,将病人迅速脱离火区,扑灭伤员着火的外衣;2.查,检查全身状况和有无合并损伤,尤其要判明是否伴有化学中毒等情况,尽快判明烧伤程度;3.防,防休克、防窒息、防创面污染;4.包,是包裹伤面,防止再次污染;5.送,保证把重伤员尽快送往医院。在这个过程中要预先及时与医院有关科室联系,做好收治伤员的准备,防止伤员不必要的往返转院的发生。
空难事故急救管理制度
一、医务人员要掌握空难事故的特点:1.事故发生一般较突然,毫无规律性;2.事故性质一般较严重,伤员较多;3.伤员病情一般较复杂,具有多种复合性外伤;4.抢救工作一般较困难,有时在交通极为不便的山区、水中、或沼泽地带。
二、空难一旦发生,要及时进行现场救护。现场救护的重要措施如下:1.靠公安、消防、航空当局、当地政府、群众的抢救。尤其在空难后,飞机残骸点通常实行临时管制,因此做好协调工作十分重要。2.医务人员要掌握四种特殊技术:(1)登机抢救技术,特别在烟雾和毒气存在时的抢救技术;(2)现场初步急救技术,包括止血、结扎、固定和心肺复苏等;(3)对伤员分类运送技术,尽快将伤员分为O类(致命伤)、Ⅰ类(危重伤)、Ⅱ类(中重伤)、Ⅲ类(轻伤),并用不同交通工具尽快运送到医院;(4)特殊抢救技术,包括航空中毒(飞机燃料燃烧产生一氧化碳、氰氢酸、氮氧化物中毒)和严重烧伤、休克处理。3.在整个过程中坚持先抢后救、抢中有救,先救命后治伤、先重伤后轻伤,先分类、后运送的救护原则。要达到上述要求,从现场急救的组织指挥、医务人员急救技能的掌握、伤员运送安排、医院接受准备等一系列过程,都要经过演习、实施、落实,以备一旦空难事故发生能迅速实施援救行动。4.在现场急救中,耐心细致地做好搜寻援救往往可使一些遇险者脱险还生,要求医务人员能掌握一定的伞降急救技术。
急诊就诊常规
一、由接诊护士询问病情确定就诊科目后,办理挂号,并通知有关科急诊值班医生。病情复杂难以立即确定科别者,由首诊科负责处理。
二、接诊医生检诊后,记录检查结果及处理意见。
三、传染病患者应到隔离室就诊。
四、对重病及病危患者应即刻通知值班医生作紧急处理,然后办挂号手续。须有专人陪伴,随时观察病情变化。
五、接诊护士测体温,必要时测呼吸、脉搏和血压(重危患者必须测血压),一般患者用腋表,小儿、昏迷、精神失常、惊厥患者用肛表。
六、需要抢救的危重病者,在值班医生到达前,护士可酌情先予急救处理,如止血、给氧、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吸痰等,亦可请其他值班医生进行初步急救,被邀请医生不得拒绝。
七、紫绀及呼吸困难者吸氧。体温超过39℃可予冰袋或冰敷常温。呼吸心跳停止者即行胸外心脏按压、心内注射及气管内插管给氧、静脉输液等。
八、需要X光等检查的患者,就病情需要,须有工作人员或陪伴人员陪送,或通知有 关科室到急诊科检查。
九、病情需要时,可邀请其他科值班医生会诊。遇有就诊者过多或疑难病例,应及时请上级医生协助。遇有大批急诊或病情复杂,需要多方面合作抢救的患者,应通知急诊科主任、医务科科长及院长。所有会诊及一切处理经过,应记入病案。
十、病情需要时,可转入急诊观察室观察。
十一、多部位伤的患者或多种(两种以上)疾病共存的患者就诊时,应由病情最危 重的科室首先负责诊治,其他科室密切配合。
十二、有急症需手术者,按医嘱作术前准备,并通知手术室,如须住院,由陪送人或护士代办住院手续。
十三、重危病者入院时,由护士亲自护送,并对病区护士作好交班。
十四、急症由于交通事故、服毒、自杀等涉及公安、司法者,应立即通知有关单位 。
十五、护士应记录患者到达时刻、医生到达时刻及患者送入病区时刻。
值班工作制度
一、值班人员负责处理全日急诊工作,必须严守岗位,态度热情,工作细心,认真履行职责。实习人员参加值班时,应有专人指导。
二、各科室派责任心强,毕业3年以上的人员来急诊科工作,应将名单送医务科和急诊科。值班者不得擅自离开岗位。
三、值班护士交接班时,应检查一切急救用品的性能、数量及其放置位置,如有缺损或不适用时,应立即补充更换。放置位置有误时,立即改正。担任急诊医护人员如需出诊,必须有人代替工作。
四、严格执行交接班及查对制度。急诊及观察患者,应床旁交班,避免将处理未毕的事项交他人处理。
救护车使用规定
一、救护车为医疗救护专用,实行24小时院内值班,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签发派车单。司机接到通知后,应在5分钟内做好出车准备,及时出车。
二、使用救护车一律按标准交费,一般情况先收费后出车。如情况紧急或通过电话呼救者,可先出车,出车费由司机负责督促患者补交。
三、住院患者要求到外院就诊、检查或请外院医生会诊、手术者,均按上述收费标准,交纳出车费。
四、每月末由救护车司机将每次派车单和收费单据校对后交财务科审查收支情况,按医院出车补助标准,结算出车补助费。
五、非医疗用车,必须经业务院长签发派车单。私自派车、私自出车和出车不收费,查明责任者,按出车地点收费标准加倍罚款。
救护车管理制度
一、目的:防止科室或私人随意使用救护车,避免影响急诊出车。保证救护车处于备用应急状态,随时接受急救中心指挥。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救护车的管理。
三、职责:1.护士长、救护车司机每天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2.急诊班护士每班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做到及时更换和补充并做好登记。3.护理部每月检查救护车的车况、车容、抢救设备和药品。4.科主任、护士长对救护车进行严格管理,救护车只做医疗救护用,不得挪做他用。5.救护车司机必须保持车况良好、车容车貌整洁,接到电话5分钟内必须出车。并设有出车登记本,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车人员等。
四、工作程序:1.当医务人员接到120电话后,立即通知司机及值班医生、护士,携带必要的抢救设备5分钟内出发(用物见“救护车物品配备清单”)。由接120电话医生在出车登记本上记录出车时间、地点、到达时间、随行人员等。2.药品、器材、物品用后均由出诊护士及时补充、清理、消毒,使其保持完好备用。护士长每天检查,急诊班、上夜、下夜三班要每班检查,并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各种登记。发现抢救仪器有故障应及时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请维修工修理。3.救护车离开本院执行任务,须报本院医务科同意,并上报急救 医疗中心指挥调度室,以便指挥中心随时掌握救护车动向。4.出车执行120急救任务返回医院时,出诊医生须向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室报告出车情况并做好登记。5.车内禁止吸烟、摆放杂物。6.救护车司机定期做好车辆的检修、保养和救护车的清洁、消毒工作,保持车况良好,安全行驶。
急诊患者接待管理制度
一、目的:通过对急诊患者接诊过程进行控制,使急诊患者及时、准确得到诊治,危重患者及时得到抢救,避免多科转诊,延误救治时机。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患者的接诊服务。
三、职责:1.急诊护士负责急诊患者接诊、分诊工作,按医嘱及时进行各种治疗和护理服务。2.急诊科护士长负责指导接诊、分诊工作,协调解决急诊患者接诊过程出现的问题及意外。3.护理部主任、急诊科主任负责协调解决特大意外、灾难事件及大的纠纷。
四、工作程序:1.急诊科专门设立一急诊班护士,负责接待来诊急诊患者,24小时值班。2.接诊护士应按急诊患者病情轻、重、缓、急分别处理。(1)对接受治疗的患者,当班护士根据需要安排坐姿或卧位,并介绍环境,交待注意事项及患者须知。(2)对外伤的患者,接诊护士应做相应的初步处理,如止血包扎、固定制动等。(3)热患者按医嘱予以测量体温、物理降温,并安排床位、保暖等。病历上做相应的记录,并按医嘱给予治疗及护理。(4)急诊护士接到危重患者直接送入抢救室,通知相关医生抢救,并参加抢救工作,开通各种抢救通道,准备各种抢救仪器。遇到因科内条件限制不能处理的急诊患者(如心脏破裂、股动脉破裂等)应立即送往手术室,争取抢救时间,在护送途中做好相应救治工作(如开通静脉通 道等)。(5)遇到由路人送来的无名氏,做好接诊救治工作的同时,护士应向患者询问他的地址、姓名、电话,根据患者提供的资料,联系其家人或朋友。(6)对神志不清而无人照看者,在做好救治工作的同时,接诊护士和医生同时检查、清点患者的物品并登记、签名后暂时保管。根据患者随身物品所提供的资料,设法通知其家人或朋友。
急诊患者管理制度
一、目的:规范护士对患者的护理过程,为患者提供科学的、连续的、个性化的护理服务,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达到诊疗的目的。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
三、职责: 1.护士长职责:(1)定期征求患者意见,向患者宣传住院守则和卫生知识。(2)护士长应经常深入病区,听取患者的意见和要求,对配合好的患者和陪护人给予表扬,鼓励患者与医护人员共同管好病区。(3)为患者建立科学的作息时间。(4)教育患者遵守规则。(5)督促各班护士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的发生,保证患者及时、准确得到治疗和护理。2.护士职责:(1)协助护士长定期组织患者学习,宣传卫生知识和住院规则,经常征求患者意见, 改进护理工作。做好患者出院的卫生宣教指导工作。(2)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护理技术操作规程,严防差错事故发生,保证患者得到准确、及时治疗和护理。(3)经常巡视观察患者,了解患者病情、思想活动等情况,加强护患沟通,尽可能满足患者需要,使患者配合治疗护理。当班护士保持病床单位的清洁、整齐,患者卧位舒适、安全,协助生活护理。按医嘱做好各种治疗,做好基础护理及特、一级患者护理。
四、工作程序:1.护理人员定期征求患者意见,向患者宣传住院守则和卫生知识,必要时可作临时有关文件的传达。2.为患者建立作息时间,每日安排患者午睡2小时,每天睡眠和休息时间应不少于10 小时。3.组织轻病、慢性病患者学习,提供卫生学习资料阅读。4.危重患者应安排在单人病房,如无条件也需用屏风遮挡,做好家属的安慰工作。死亡后给予尸体料理方可送太平间。5.当班护士要将《患者住院须知》发给患者及家属,要求患者做到自觉遵守医院规 则,未经医护人员同意不带进食物,在查房及治疗时间不要离开病房,不得进入医、护办公室和翻阅病历,如有意见可向护士长或主管医师提出。6.患者及家属应遵守医院有关规定,不在病房吸烟,保持病室整齐、清洁、安静、勿向窗外泼水,勿互串病房,爱护公物,节约水电,如有损坏应按章赔偿。贵重物品不带入 病房。传染病患者须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制度。
急诊科管理制度
一、目的:以方便搬运和抢救病员为原则,保持病房整齐、清洁、安静、舒适、安全,做到及时、迅速、准确地抢救病员。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
三、职责:1.护士长职责:(1)在总护士长的领导和科主任的业务指导下,根据护理部及科内工作计划,制订急诊科具体护理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2)负责检查急诊科的护理工作,参加并指导危重患者的急救、处理。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医嘱的执行情况,加强医护配合,严防差错及事故发生。(3)负责急诊科护理人员排班工作,合理安排人力,做好急诊科管理。(4)计划请领急诊科所需的医疗办公用品,分别指定专人负责领取、保管和定期检查 并记录。(5)组织领导科内护理人员的业务学习、技术培训及考核。(6)督促检查卫生员、护理员做好清洁卫生、消毒隔离工作。
(7)负责指导和管理护理实习人员,并指定护理师或有经验、有教学能力的护士担任 教学工作。(8)认真听取患者对医疗、护理等方面的意见,并研究改进急诊科管理工作。(9)按要求认真填写各种护理资料。2.急诊科护士职责:(1)急诊科护士要服从护士长工作安排,积极协助护士长参与急诊管理工作。(2)各班护士要坚守工作岗位,及时完成本班工作。(3)各班护士发扬团结协作精神,完成科室治疗护理任务,同时要有爱医院如家的精神,维护集体利益,加强责任心,热情为群众服务。
四、工作程序:1.组织管理:(1)急诊科护士由护士长负责管理,科主任积极协助。(2)排班:护士长负责定出护士排班表,放在固定位置,并抄1份送护理部。为了加强岗位责任制,提高护理工作效益,保证护理质量,结合医院工作实际情况,制定各班护理 人员工作程序(职责),并按照要求执行。(3)常与科主任及护理部沟通,将患者的需求、病区存在的问题、不适用的规则、工作人员的行为及思想动态等等如实报告。让上级领导了解问题之所在,以便于予以协助、解决。(4)巡视各诊室:①协助医师为患者做检查。②了解、观察患者病情,病情重者予优先就诊,并将有关事宜交班于负责的医护人员③每日上班后、下班前巡查急诊科各诊室,了解患者动态。(5)检查工作:①护理文件及工作记录,要按要求及时、完整、正确填写。②急诊科各班治疗、护理完成情况。③巡查急诊科就诊环境的清洁与安全情况。④发放《征求患者意见表》征求患者对医护工作满意程度,并记录、分析、总结。⑤根据护理部及科内工作计划,制订门诊具体护理工作计划,并付诸实施。2.病区常用物品管理:(1)护士长或质控护士对本病区的常用物品分类保管,建立明细账目。(2)管理人员要掌握各类物品的领取,使用时间,做到定期清点。(3)凡因不负责任、违反操作规程,而损坏、丢失的各类物品,应按医院赔偿制度进行赔偿。(4)借出物品,必须履行登记手续,经借物人签名,方可借出。(5)更换管理人员时由交接双方共同清点,如有遗失,须立即追查原因。 3.急救药品的管理:
(1)急救药品应放于固定位置,单独保管,定品种、定数量,并建立急救药品基数卡。(2)急救药品使用后,应及时清点、补充,保证药物品种齐全,处于完备状态。(3)严格交接班,急救药物班班清点,班班检查,护士长或专管人员应每天检查一次,发现变质、过期、破损、污染或标志不清的应立即更换。
4.有效期药品的管理:(1)应按品名、规格集中放置,同类药品应按失效期先后排列,并有明确标记。(2)根据药品的不同性质及贮藏要求分别置于干燥、阴凉处。(3)专人负责(护士长、质控护士)定期检查,对近期将失效的药品要尽早使用。
5.急诊科医疗器材的管理:(1)人专管,由护士长或质控护士负责。(2)建立科室器材账本。(3)急诊科器材的请领,要量出为入。消耗性器材及规定基数的器材应每月填写请领单请领。正常消毒应以旧换新,由于任务变更,可增、减基数,请领或更换器材时要认真核对,当面点清。(4)医务人员所使用物品由办公室批准,器材库一次配备,填写登记卡。(5)对有特殊使用要求的仪器设备,应制定具体要求。有醒目标志,悬挂在仪器附近,便于执行和检查。(6)每日常备流动的消耗性器材,要当面清点,班班交接。(7)器械、仪器如有损坏丢失,必须填写“损坏报告表”给护士长、科主任审签,提出处理意见。除按赔偿制度赔偿外,要报设备科。(8)需报废的仪器设备,由科室填写“报废申请表”给维修部门及设备科技术鉴定,确认已无修理价值,签署报废意见,经批准后报废、消账归档。(9)急诊科仪器设备不能私自外借,外借设备应按时收回,并当面清点、检查。(10)严格执行各项检查制度,对使用中的仪器设备,要定期检查,对其状况要做到心中有数。保管人员每天检查一次,护士长每周检查一次并记录。6.病区安全设施管理:(1)防火:①急诊科内勿放置电器用品及易燃物。②注意电路安全定期检查,不可超量用电。③随时保持储物室通风、清洁、废物丢弃。④工作人员能正确使用灭火器及其他救火设备。⑤急诊科具有防火设备:防火栓、灭火器、警铃等。⑥护士长或质控护士每天对防火情况进行巡视一次,发现问题及时汇报处理。⑦保卫科对火警系统至少三个月检查一次。(2)防盗:①全院装有中心监视系统,保卫科有专人值班。②提醒患者做好财物保管。③加强巡视,发现遗失或有可疑者,立即报告科领导及上级部门。(3)安全设施:①地面保持清洁、干燥,防止患者滑倒。②不得随意堆放杂物,保持过道通畅,便于抢救、疏散患者。③做好消毒隔离及细菌监测工作,预防院内感染,消灭昆虫。
7.急诊科环境管理(1)保持各诊室整洁、舒适、安静、安全,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2)保持各诊室、抢救室、治疗室及周围环境清洁卫生,每日至少二扫一拖,每周大清扫一次,做到地面清洁、光亮、无渣子、无积水、无痰迹。(3)每日打扫卫生间二次(上、下午各一次),做到卫生间无臭味、无尿碱、无污垢。(4)每日倒垃圾2~3次,经常保持垃圾桶及污物桶的清洁卫生。(5)适于使用的抹布,应按治疗室、换药室、办公室分开使用,采取一桌一巾,有明显标记,不得混用。使用时可用含500mg/L有效氯消毒液进行擦拭,用后消毒液浸泡再用清水洗涤、晾干备用。(6)拖把也应有明显的标记,严格按一般诊室、办公室、走廊等分区使用。每次用后经清水冲洗,悬挂晾干备用。(7)采取一切措施避免一切噪音。工作人员做到“四轻”(走路轻、说话轻、开关门窗轻、操作轻)。护士穿软底鞋。车轮轴定时上润滑油。
8.急诊科护理人员管理:(1)护士着装符合要求,仪表端庄。(2)对患者热情、礼貌、耐心、细致,协助患者解决疾病及身心方面各种问题。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有责任心、有爱心,对患者服务周到。(3)严格执行岗位责任制,医、护、工分工明确,各班工作有标准,有要求,各司其职。按要求检查,按质量标准严格考核(见《护理人员工作日程安排》)。(4)急诊科各级护理人员要熟练掌握各项护理技术及操作规程。熟悉专科疾病诊疗原 则及护理常规,定期组织学习及考试。(5)认真督促护理人员,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防止差错事故及院内感染发生。(6)急诊科质控小组每周一次检查本区管理制度执行情况,护士长对护理人员每天工作质量进行检查记录,每月对护士进行工作质量考核、记录评分。(7)护理部组成的质控小组每月检查急诊科管理制度执行情况,对护理人员工作质量进行检查,技术操作进行考核并记录。
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
一、目的:使科室的设施齐全,管理制度完善,责任到人,使之随时处于完好备用状态,提高工作效率和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室。
三、职责:1.病区设施配置不完善的,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及时向院领导及设备科报告申请。2.病区的设施管理责任到人,并有定期检查、登记、签名。
3.护士长每周进行一次设施、器械的检查,护士每班当面清点交接,发现问题及时请维修工修理,发现遗失,当班护士应立即向科主任、护士长汇报,然后向院领导汇报。4.对陈旧、磨损的设施使用不便,必须报废的,科主任或护士长应向设备科申请报废、更新。
四、工作程序:1.病区设施策划及配置,按国家规定的病区设施要求配置病区所需设施及器材。2.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收集设施及器材使用信息,如需要增加的设施、器材,填写购买申请单,送医院领导审批。3.护士长负责对购买的设施及器材进行建账管理,并按病区及编号标识在醒目的位置。4.护士长建立仪器使用登记本,当班人员负责使用后的清洁及维护,使该仪器处于备用状态。5.使用当中发现故障,及时汇报护士长或科主任,同时汇报器械维修工及设备科。6.每种器械、设施定人、定期、定地点、定数量管理,保证各种 仪器、材料性能良好。7.一切抢救器械、物品使用后,要及时归还原处,清理补充,并保持清洁、整齐。8.病区的急救设施不准挪用、外借,非急救设施原则上也不准挪用,若其他科室要作短暂的借用,也要有登记,杜绝以私人的名义借用。9.护士长每周全面检查一次科室所有设施、器械,对贵重仪器使用后应有记载。
急诊科医嘱执行管理制度
一、目的:将医嘱转化为实际操作,并对医嘱执行质量进行检查,保证护理人员执行医嘱的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执行各类医嘱。
三、职责:1.注射班护士负责接医嘱并负责转抄,转抄医嘱必须写明原医嘱及转抄的日期、时间、签名。2.转抄医嘱后,原医嘱及转抄后的医嘱一同交给治疗护士查对,并严格按照医嘱执行。3.执行医嘱护理人员负责对执行结果进行查对。4.护士长每周参加总查对二次并记录,经常巡视病区查对医嘱执行情况。5.科主任、护士长每月对医嘱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6.医务科、护理部每季进行一次全院性执行医嘱制度情况检查。
四、工作程序:急诊医嘱执行(1)急诊医生开具急诊医嘱包括:注射单、换药单、检查单,由接诊护士负责执行。由当班护士护送患者做检查或护工协助护送患者检查。(2)执行医嘱护理人员在执行前进行三查七对,对可疑医嘱接诊护士须立即找医生询问,确认无误后方可执行。(参照《医护人员沟通管理制度》)(3)急诊医嘱单保存一周,由护士长管理,当班护士负责点数并登记。(4)危重患者以及抢救患者的医嘱接诊护士应立即执行,抢救患者时,医生下达的口头医嘱,执行前须重述一遍,然后执行,并督促医生事后补开。一般急诊患者及时执行。
急诊科分诊和导医工作管理制度
一、目的:将分诊、导医工作转化为常规操作,并对分诊、导医人员进行工作质量检查。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工作人员。
三、职责:1.急诊分诊护士职责:(1)分诊护士必须坚守岗位,有事向护士长请假后方可离开。(2)按疾病轻、重、缓、急及病种有序地排号分诊。(3)作风严谨,关心患者,耐心解释。(4)利用空隙时间做好健康宣教。(5)按要求努力学习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2.急诊导医工作职责:(1)做好各科患者的指导就诊工作,对患者热情接待,耐心解释,提供帮助。(2)为危重患者做到立即护送其去急诊室或病房,并马上报告有关医师进行抢救。(3)解答患者提出的各种疑问,征询与收集患者对医院各项工作的有关意见,并及时报告有关领导。(4)积极向急诊患者宣传卫生常识,维持急诊的各项工作秩序,督促患者及家属维护公共卫生和保持环境清洁。
四、工作程序:1.急诊分诊工作:(1)分诊人员应仪表端庄、衣着整洁、佩戴胸卡,准时上岗,不脱岗,不闲谈。(2)要热情主动接待患者,礼貌待人、有问必答、百问不厌,热情做好解释工作。(3)每天协助医师做好开诊前准备工作。(4)维持就诊秩序,保持诊室安静及良好的就诊环境。(5)对危重患者、65岁以上老人、军人、残疾人等患者,要优先安排就诊。2.急诊导医工作:(1)急诊导医人员必须熟悉急诊各种就诊情况及本院常规开展项目情况,保证能正确引导患者就医。(2)导医人员必须佩戴胸卡,做到仪表端庄,衣着整洁,必须准时上下岗,不脱岗,不闲谈。(3)要热情主动接待患者,礼貌待人、有问必答、百问不厌,主动介绍医院概况、科室组成、医院设备及门诊各科情况等。(4)经常巡视大厅,引导患者挂号、候诊、检查。(5)见残疾人、高龄老人、久病体弱患者应主动接待,免费提供车床、轮椅服务,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者应搀扶到诊室就诊,合理安排优先检查。对用担架抬来的急危患者,应立即协助送急诊科处理。(6)负责发放患者意见表,及时收集患者对医院各级各类人员的意见,沟通好医患关系,随时为患者提供方便。(7)为患者免费提供开水及一次性水杯。免费发送《 就诊指南》、《健康教育处方 》等卫生宣传资料。3.护士长每周检查工作:护理部、门诊部主任每月检查工作。(1)是否有导医、分诊人员工作制度及职责和言行规范。(2)劳动纪律、考勤情况。(3)医德医风、服务质量等。
急诊科医护人员沟通管理制度
一、目的:协调医护人员之间、科与科之间的关系。使医护人员之间紧密合作,提高工作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室。
三、职责:1.在护理工作过程中,如果需要医生配合管理的,护士主动与医生交流。2.护士要主动收集患者对治疗及护理的意见,及时与医生交流。3.护理人员勤巡视病房,发现问题应及时向医生汇报。4.对医生开具的医嘱,护理人员有不明确的要立即提出疑问,医生应认真听取并解释或纠正。5.科室突然接收大批伤病患者,如外伤、中毒等,应立即报告院有关领导,调动科室有关医护人员前来抢救处理。6.利用每天的早晨交班时间,科主任或护士长传达医院的通知及医务科、护理部的通知要求,并收集反馈意见。对本科医护人员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的,由科主任或护士长出面协调,必要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四、工作程序:1.当班护士对患者病情变化要及时向医生汇报,必要时记录。2.根据病情需要住院的急诊患者,当班护士应打电话到相应科室,以便住院科室做好相应准备。3.对需要急诊手术的患者,接诊护士要立即通知手术室并随同医生将患者送到手术室。4.对医生开具的医嘱,护士有疑问或不明确的,应向医生提出,医生应认真倾听并作出纠正或解释。5.对任何接受治疗的患者,医生都应书写门急诊病历并签名,以便护士执行时找到可凭的依据。6.利用每天的早晨交班时间,科主任或护士长传达医院的通知及医务科、护理部的通知要求,并收集反馈意见。对本科医护人员之间不能达成共识的,由科主任或护士长出面协调,必要时向上级领导汇报。
院前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院前急救设施齐全,人员配备管理,利于院前急救患者的救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一般情况下的院前急救过程控制(不包括灾害事故急救)
三、职责:1.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督促配置救护车上院前急救所需的设施及药品。2.由医务科、护理部和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救护工作所需的医生、护士、司机。3.由护士长、护理责任护士认真做好院前急救的准备工作,急救箱及常用急救器材 完好率必须保证达到100%,并经常保持救护车箱内的卫生。4.由出诊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工作,并做好记录。5.救护车司机要熟悉本区交通情况,保持车况良好,做好车辆的维护、保养和年审。
四、工作程序:1.救护车设施策划及配置:按《基本医疗管理制度》的救护车设施要求配置所需设施及通讯器材,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申请、领用。
2.值班人员准时接班,熟悉了解上一班的救护情况,坚守岗位,认真作好院前急救 的准备工作。3.值班人员接到呼救电话后,详细记录时间、地点、求救大致原因,并立即通知出诊医生、护士和司机(必要时派出护工)在5分钟内出诊,不得拒绝出车。有关救护车的工作程序详见《救护车的管理制度》。 4.院前急救内容: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时,对患者应有高度负责精神,应立即检查患者,动作迅速,处理果断,根据病人情况可就地抢救,待病情稳定后再送回医院进一步抢救,转送过程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变化。如有3个以上的重伤者,应迅速报告科主任是否增援。(1)现场急救:目的在于挽救和维持基本生命,减轻途中痛苦和并发症,强调对症治疗。①维持呼吸系统功能(包括吸氧、吸除痰及分泌物,呼吸兴奋剂,口对口人工呼吸,气管插管人工呼吸等)。②维持循环系统功能(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除颤、体外起搏器的使用,有生命危险的心率失常的药物治疗等)。③维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急性脑血管病的处理,预防治疗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治 疗、控制癫痫等)。④急性中毒、意外事故处理。⑤脑、胸、腹、脊柱、四肢以及其他部位外伤的止血、包扎、固定、搬运。⑥止痛、止吐、止喘、止血等对症处理。(2)途中救护:①合理转运分流患者,但对转运伤病员要求快速安全。②为避免突然刹车时造成车内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受伤,患者的担架应该很好固定,医护人员和陪护人员应该使用安全带或抓牢扶手,患者在车内应根据病情采取坐位、平卧位或头低足高位。③四肢骨折的患者,给予外固定防止颠簸;脊柱骨折的患者卧硬板,以防止脊髓损伤;昏迷呕吐病人,将头侧向一边,避免呕吐时窒息;疑有颈椎骨折的病人,以颈领固定之,避免加重或造成高位截瘫。(3)出诊医生到达急救现场后,如患者已死亡,应详细询问患者家属或在场人员,了解发病情况及既往病史,做好记录,并明确通知其家属或在场人员。死亡 原因证明由司法部门出具。5.医护人员实施院前急救时要听从急救指挥中心、交警、公安人员的调度安排,保护有法律纠纷的现场。6.出诊医护人员详细填写院前急救病历及已完成急救处理的措施,送转医院急诊室后作详细交接,完成院前急救任务后向急救指挥中心报告,返回后及时检查、补充抢救药物和更换物品等工作。
院内急救接诊、诊疗管理制度
一、目的:完善管理制度,健全设施配置,规范操作程序,利于急救患者及时得到救治,提高院内急救服务质量。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对院内急救接诊、诊疗的过程控制。
三、职责:1.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急诊科人员日常工作安排。2.由科主任、护士长负责配置、领用急诊科急救所需设施及器材。3.由护士长、质控护士负责对急诊科设施及器材的管理、维护和使用记录进行控制。4.急诊科各级医护人员实施院内急救接诊、诊疗工作。
四、工作程序:1.急诊科设施策划及配置:按国家对急诊科设施的规定要求配置所需的设施及器材。(详见《急诊科设施配置及管理制度》。2.日常工作安排:科主任、护士长负责急诊科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安排,制定一定时间内的医、护人员值班表 ,并对医护人员的出勤情况进行检查以保证急诊科24小时开诊。3.急诊就诊范围:为了急诊患者方便就医,及时得到救治,故制定急诊就诊范围: (1)急性外伤;(2)急性腹痛;(3)突发性高热;(4)各类休克;(5)各类大出血;(6)心、肺、脑、肝、肾功能衰竭或多脏器功能衰竭;(7)昏迷、抽搐、呕吐;(8)耳道、鼻道、咽部、眼内、气管、食管内异物或疼痛、出血;(9)中毒、中暑、自缢、淹溺、触电;(10)急性过敏;(11)其他急性病症。急诊患者往往比较复杂,表现千差万别,因而不要死卡条文贻误病情。4.院内急救患者的接诊:(1)急诊值班人员坚守岗位,要严肃、认真、迅速、敏捷地救护患者,对患者态度和蔼、热情负责。(具体工作程序参见《急诊患者接待管理制度》)(2)当遇有急、危、重患者时,分诊护士应立即将其送往急诊专科诊室进行救治,后补挂号手续。(详见《急诊科分诊、导医工作管理制度》)
5.院内急救患者的诊断、治疗:(1)首诊医师对就诊患者认真负责,仔细询问病史、仔细查体,作必要的辅助检查,在最短时间内进行救治。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常见疾病基本诊疗规范》和《医疗护理技术操 作常规》中各种急诊疾病的诊疗常规。(2)如果首诊医师发现就诊患者的病情涉及其他专科或确系他科诊治范围时,在完成各项检查并作了必要的处置、写好病历后,再请有关专科会诊。危重患者应由首诊医师陪送。(3)病情较重的患者,当值医师应决定是否收急诊留观或收住院,经抢救后的患者,如病情稳定或允许移动时,应迅速送入病房或手术室。(4)值班医师对急救留观患者负责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写好留观病历及观察记录,并做好交接班工作。(5)对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做好登记及报告工作,遇有交通事故、吸毒、自杀或有伤情异议等患者及涉及公安、司法情况时,由值班人员报告总值班,通知有关单位。(6)护士认真执行医嘱,及时配合医生抢救工作,要对急诊抢救设备、药品保证完好、充足,并做好护理观察记录。(详见《急诊医嘱执行管理制度》)。(7)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要主持各种抢救工作及死亡病例讨论、会诊工作,及时总结经验、教训。(8)当遇有特殊情况时,当值医师要及时、如实向上级领导报告,白天应向急诊科主任及医务科主任报告,夜间报告医院总值班,请求处理意见,避免造成不良影响或后果。
灾害事故急救管理制度
一、目的:完善管理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合理利用资源配置,提高医院灾害事故急救能力,密切配合消防、公安、交通、人防、物资等部门进行抢险,使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低到最低水平。
二、适用范围:本院急诊科及各临床科室、预防保健所。
三、职责:1.由院领导组织成立灾害事故急救方案及领导小组。2.由急诊科主任、护士长负责监督执行院前 (灾害事故)急救工作制度。3.以急诊科医护人员为核心,各临床科室辅助完成灾害事故的救护工作。(各级医 护人员职责详见《医院管理职责》)
四、工作程序:1.医院加强急诊科建设,有固定的人员编制,充实技术骨干,配备必需的抢救设备,提高应急能力,严格执行《基本医疗管理制度》中的各项急诊规章制度。2.设立灾害事故急救领导小组:详见本医院《对急救和救治突发性灾害的应急方案》、《接纳成批伤病患者的应急方案》。3.院前灾害事故急救范围: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暴雨、洪水、台风、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火灾、车船飞机事故、矿山塌陷、爆炸、毒气泄漏、武装暴力等人为灾害。4.急救过程:(1)医院遇有灾害事故急救时应立即报告卫生行政主管部门。(2)科主任及时通知医院急救领导小组,组织足够力量抢救,并及时将现场情况报告急救中心指挥调度室,通知有关医院做好接诊准备,或要求现场增援,并与公安、消防等部门进行协调,尽力完成院前救护任务。(3)遇灾害事故急救要严格实行就近、就地抢救原则,急、重、危 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时不得转院,首诊医院因病床、设备、技术条件所限确需转院而病情又允许条件下,由专人护送至目的医院,并进行详细病情交接。
(4)急救的内容包括现场急救和途中救护,同《院前急救管理制度》。(5)院内临床科室及相应科室积极做好增援工作,不得以任何理由拒收患者。(6)值班人员严格执行《紧急情况及重大医疗事件报告制度》,并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如灾害性事故急救参加人员记录本、灾害性事故急救记录本。(7)医院内短期成批接诊传染病患者时,要及时报告,严格执行传染病报告制度。
急诊科医疗质量检查管理制度
一、目的:规范临床医疗质量检查程序及职责,保证临床医疗过程的安全、有效。
二、适用范围:急诊科临床医疗质量检查过程控制。
三、职责:1.由科主任、质控员负责本科室的科内医疗质量检查计划的制定与实施。2.由上级医生负责本小组下级医生的日常临床医疗质量过程控制。3.由医务科负责组织对各临床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
四、工作程序:1.日常检查,(1)科主任督促各级医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医疗操作规程。(2)临床主治医师要经常督促检查医疗护理质量,严防差错事故。(3)各级医师均应保证急诊各项仪器操作的熟练性,维护、保养以保持其良好的性能。(4)临床主任(副主任)医师参加指导急、重、疑、难病例的抢救处理,督促检查下级医师对这些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5)科室设立投诉箱,总结患者对优质服务的要求和意见。2.周期检查(1)由本科室科主任和质控员按照《急诊科内医疗质量考核评分表》,每个月对本科室的医疗质量进行检查一次,并将检查结果反馈给医务科。(2)医务科每季度对观察病历、处方进行抽查、评分,并公布检查结果。
第三章  住院诊疗管理制度
医务科工作制度
一、树立为领导服务、为医疗第一线服务、为群众服务的思想,廉洁奉公,谦虚谨慎。
二、经常深入科室,了解听取意见,督促检查各种医疗工作制度的贯彻执行情况,尤其重危、急诊、疑难及大手术前后患者处理问题,发现问题及时督促解决,对科室提交的申请报告或请示的问题,能解决者立即解决,不能解决或不属于本职范围者,应及时给予答复和主动向有关部门联系。
三、每年组织两次医务人员“三基训练”考核。
四、分析存在问题,采取相应的措施及对策。每周、月、季分别对临床、医技科室进行工作质量抽查和全面检查。
五、协助院长、分管院长隔周组织科主任例会:每季组织一次临床、医技科室联席会、技术委员会和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会议。
六、每周一下午向分管院长汇报上周医疗工作运行情况,请示本周工作安排问题。
七、每周五上午开科务会,总结本周工作,商议下周工作安排。
八、按时参加院领导召集的其他会议,坚持请示报告制度。
医疗质量管理制度
一、医院必须把医疗质量放在首位,把质量管理纳入医院的各项工作中。
二、医院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即建立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配备专(兼 )职人员,负责质量管理工作。
三、院、科二级质量管理组织要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和自身医疗工作的实际,建立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方案。
四、质量管理方案的主要内容包括:制订质量管理目标、指标、计划、措施,进行效果评价及信息反馈等。
五、医院要加强对全体人员的质量管理教育,组织其参加质量管理活动。
六、质量管理工作应有文字记录,并由质量管理组织形成报告,定期逐级上报。
七、质量检查结果与评优、奖惩及职称评聘相结合,并纳入医院评审。
病历书写规范要求
一、病历书写的一般要求:1.病历记录一律用钢笔(蓝或黑墨水)书写,力求字迹清楚、用字规范、词句通顺、标点正确、书面整洁。如有药物过敏,须用红笔标明。病历不得涂改、补填、剪贴。医生应签全名。2.各种症状、体征均须应用医学术语,不得使用俗语。3.病历一律用中文书写,疾病名称或个别名词尚无恰当译名者,可写外文原名。药物名称可应用中文、英文或拉丁文,诊断、手术应按照疾病和手术分类等名称填写。4.简化字应按国务院公布的“简化字总表”的规定书写。5.度量衡单位均用法定计量单位,书写时一律采用国际符号。6.日期和时间写作举例:2002.1.26.4/20/am或5pm。7.病历的每页均应填写患者姓名、住院号和页码。各种检查单、记录单均应清楚填写姓名、性别、住院号及日期。8.中医病历应按照卫生部中医司的统一规定书写,要突出中医特色。
二、门诊病历书写要求:1.要简明扼要,患者的姓名、性别、生日(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住址由挂号室填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体征和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及治疗处理意见等,均须记载于病历上,由医师签全名。2.初诊必须系统检查体格,时隔3个月以上复诊,应作全面体检,病情如有变化可 随时进行全面检查并记录。3.重要检查化验结果应记入病历。
4.每次诊疗完毕作出印象诊断,如与过去诊断相同亦应写上“同上”或“同前”。两次不能确诊应提请上级医师会诊或全科会诊,详细记载会诊内容及今后诊断计划,以便复诊时参考。5.病历副页及各种化验单,检查单上的姓名、年龄、性别、日期及诊断用药,要逐项填写。年龄要写实足年龄,不准只写“成”字。 6.根据病情给患者开诊断证明书,病历上要记载主要内容,医师签全名,未经诊治患者,医师不得开诊断书。7.门诊患者需住院检查治疗时,由医师签写住院证,并在病历上写明住院的原因和初步诊断,记录力求详尽。8.门诊医师对转诊患者应负责填写转诊病历摘要。
三、急诊病历书写要求:原则上与门诊病历相同,但应突出以下几点:1.应记录就诊时间和每项诊疗处理时间,记录时详至时、分。2.必须记录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有关生命特征。3.危重疑难的病历应体现首诊负责制,应记录有关专业医师的会诊或转接等内容。4.对需要即刻抢救的患者,应先抢救后补写病历,或边抢救边观察记录,以不延误抢救为前提。
四、住院病历(完整病历)书写要求:1.住院病历由实习医师、试用期住院医师或无处方权的进修医师书写。2.对新入院患者必须写一份住院病历,内容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住址、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家族史、个人生活史、月经史、婚育史、体格检查、化验检查、特殊检查、病历小结、鉴别诊断、诊断及治疗等,医师签全名。 3.住院病历应尽可能于次日晨上级医师查房前完成,最迟须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急症、危重患者可先书写详细的病程记录,待病情允许时再完成住院病历。须行紧急手术者,术前应写详细的病程记录,术后再补写住院病历。接收大批患者或伤员时,住院病历完成时间可由科主任酌情规定。
4.实习医师书写住院病历前的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应在住院医师指导下进行。5.住院病历必须由5年以上上级医师及时审阅,做必要的修改和补充。修改住院病历应用红墨水。修改后,修改者用红墨水签名。被修改6处以上者应重新抄写。
五、入院记录书写要求: 1.入院记录是住院病历的缩影。要求原则上与住院, , 病历相同,能反映疾病的全貌,但内容要重点突出,简明扼要。2.入院记录由住院医师或进修医师书写,一般应在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3.对既往史及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生育史、家族史及体格检查中与本病无关的资料可适当简化,但与诊断及鉴别诊断有关的阳性及阴性资料必须具备。
六、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要求:1.因旧病复发而再次住院的患者,由实习医师、试用期住院医师和无处方权的进修医师书写再次入院病历,住院医师书写再次入院记录。2.因新发疾病而再次住院,不能写再次入院病历和记录,应按住院病历和入院记录的要求及格式书写,可将过去的住院诊断列入既往史中。3.书写再次入院记录时,应将过去病历摘要以及上次出院后至本次入院前的病情与治疗经过,详细记录于病历中。对既往史、家族史等可从略,但如有新情况,应加以补充。 4.患者再次入院后,医师应去病案室将上次入院记录调出,并置于再次入院记录之后。5.再次入院病历和再次入院记录的书写内容及格式同住院病历和入院记录。
七、表格式病历的书写要求与格式:1.表格式病历必须包含有住院病历要求的全部内容。2.实习医师、试用期住院医师仍按规定书写住院病历,表格病历由住院医师以上技术职称的医师填写。3.表格式病历入院记录的内容同入院记录的内容。
八、病历中其他记录的书写要求:1.病程记录入院后的首次病程记录在患者入院后及时完成,由住院医师或, 值班医师完成,应包括主要临床症状和体征, ,实验室检查,诊断和诊断依据,初步诊疗计划,重危患者观察病情变化的注意事项。病程记录应包括病情变化(症状、体征)、上级医师和科室内对病情的分析及诊疗意见,实验室检查和特殊检查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特殊治疗的效果及反应,重要医嘱的更改及理由,各种会诊意见,对原诊断的修改和新诊断确立的依据。病程记录由经治医师记录,一般患者每1~2天记录一次,慢性患者可3天记录一次,重危患者或病情突然恶化者应随时记录。2.手术患者的术前准备。术前讨论、手术记录、麻醉记录、术后总结,均应及时、详细地填入病程记录或另附手术记录单。3.凡移交患者的交班医师均需作出交班小结,接班医师写出接班记录。阶段小结由经治医师负责记录在病程记录内。4.凡决定转诊、转科或转院的患者,住院医师必须书写较为详细的转诊、转科、转院记录。转院记录最后由科主任审查签字,报医务科或业务副院长批准。5.出院记录和死亡记录应在当日完成,出院记录内容包括病历摘要及各项检查要点、住院期间的病情转变及治疗过程、效果出院时情况、出院后处理方案和随诊计划,由经治医师书写,并同时抄写于门诊病历中,以便门诊复查参考。死亡记录的内容除病历摘要、治疗经过外,应记载抢救措施、死亡时间、死亡原因,由经治医师书写或当班医师书写,主治医师审查签字。凡做尸检的病例应有详细的尸检记录及病理诊断,死亡病例应有详细的死亡讨论。6.中医、中西医结合病历应包括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断和治疗内容。
医 嘱 制 度
一、医嘱一般在上班后两小时内开出,要求层次分明,内容清楚,转抄和整理必须准确,如需要更改撤销时,要用红笔填“取消”,并签名。临时医嘱必须及时向护理人员交待清楚,医嘱要按时执行。
二、开写、执行医嘱必须有医、护人员用楷书签全名,要注明时间。
三、医师开出医嘱后要仔细复查,无误后交护理人员执行,护理人员对可疑医嘱必须询问清楚后方可执行。
四、在抢救和手术中,不得不下达口头医嘱时,由经治医师下达口头医嘱,护士复诵一遍,经医生核实无误方可执行,事后医师要及时补记医嘱。
五、医师下达医嘱要认真负责,不允许不见患者就下医嘱。
六、护士要每班查对医嘱,夜班查对白班医嘱,每周由护士长总查对一次,护理部对医嘱要随时抽查,转抄医嘱必须由另一名护理人员查对方可执行。查对人员要签字。
七、手术后和产后患者要停止术前和产前医嘱,重开医嘱,并且分别转抄于医嘱本和各项执行单上。
八、需要下一班护士执行的临时医嘱交接班时,要说明并在护士值班记录上标明。
九、一般情况下,无医嘱,护士不得对患者做对症处理。如在抢救危重患者的紧急情况下,医师不在场,护士可针对病情给予临时的必要处理,但处理后做好记录,并及时向经治医师报告。
三级医师负责制度
一、在临床科室的整个医疗活动中,必须履行三级负责制,逐级负责,逐级请示,即主治医师应对住院医师的诊疗工作负责,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应对主治医师的诊疗工作负责。
二、医师三级负责制体现在查房、手术、门诊、急诊、值班、抢救、解决疑难、医疗文件书写、质量管理等方面。
三、在各种诊疗活动中,下级医师应及时向上级医师汇报。并听取上级医师的指导意见,上级医师有责任查询下级医师的工作,上通下达,形成一个完整的诊疗体系。
四、下级医师必须认真执行上级医师的指示,若下级医师不请教上级医师,主观臆断,对患者作出不正确的诊断和处理,由下级医师负责;若下级医师向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未能亲自查看患者即作出不切实际的处理意见,所造成的不良后果,由上级医师负责;若下级医师不执行上级医师的指示,擅自更改或拖延而延误诊治,甚至造成不良后果,由下级医师负责。
五、若下级医师对上级医师的处理意见持不同见解时,仍应执行上级医师的决定,事后再与上级医师进行学术探讨。
处 方 制 度
一、医师(士)处方权,由科主任提出意见,经医务科审查,报业务院长批准,办理手续,并将字样留于药剂科及门诊部。新毕业及进修医师(士)一般工作3个月以上,根据实际情况,亦可照此办理。
二、药剂人员不得擅自修改处方,如处方有错误应通知医师更改后配发。凡不合规定处方,药剂人员有权拒绝调配及发药。
三、有关毒、麻、限剧药品处方,遵照毒、麻、限剧药品管理制度及国家有关管理麻醉药品的规定执行。具有主治医师以上职称或从事临床工作5~7年以上的医师(士),经院长批准,可授予麻醉药处方权。
四、处方项目必须填写齐全,用药正确,医师签全名配方,发药划价都要签名或盖章,对项目不全,字迹潦草,签名不清者,药剂人员有权拒绝发药。
五、一般处方药品以3日用量为限,对某些慢性病或特殊情况可酌情增加。处方当日有效,过期须经医师更改日期,重新调配。
六、医师(士)不得为自己及直系亲属开处方。
七、处方由药房严格把关,药剂人员按处方分类、分级权限对照签字图样卡片严格执行,不准超越权限范围使用,对无处方权的处方或不合格的处方应拒发药并予登记。
八、药房每月对全院处方进行抽查并做出分析,对重大错方和大方及伪方应及时汇报,及时解决。
九、处方一般用钢笔、毛笔书写,使用蓝黑墨水,字迹要清楚,不得涂改,如涂改须医师在涂改处签字,一般用中文或拉丁文书写。急诊处方须在左上角盖“急”字图章。
十、药品及制剂名称、使用剂量,应以中国药典及卫生部、省厅颁发的药品标准为准。如因医疗需要必须超过剂量时,医师必须在剂量旁重加签字方可调配,对于国家未规定的药品名称,可用通用名。
十一、处方药品数量,一律用阿拉伯字码书写,用量以克(g)、毫克(mg)、毫升(ml)、国际单位(IU)计算;片、丸、胶囊剂,以片、丸、粒为单位;注射剂以支、瓶为单位,并注明容量和(或)剂量;合剂要标明数量和单位;溶液必须注明含量浓度,以瓶为单位,标明数量。
十二、一般处方保存1年,毒、麻药品处方保存3年,麻醉处方保存5年,到期请示院长批准销毁。
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处理制度
一、医务科、护理部及医疗、医技科室都应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登记、讨论报告制度。由科主任护士长或指派专人登记发生差错、事故的经过、原因及后果,务必做到及时、准确,并及时组织讨论总结。
二、凡发生医疗差错、事故或可能是医疗差错、事故的事件,当事人应立即向本科室负责人报告。科室负责人及时向医务科或护理部报告。发生严重差错或医疗事故后,应立即组织抢救,并报告医务科、院领导。对重大事故,应做好善后工作。当事人及所在科室应主动填写差错登记表或医疗事故登记表。
三、差错、事故发生后,如不及时(当即)汇报,或有意隐瞒,事后发现,要根据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四、差错、事故发生后,医务科护理部及其他有关部门,要认真调查事发的详细经过,并必须于当班或当时完成调查经过(含讨论),尽快做出准确的科学结论。由医院依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并上报上级卫生行政部门。
五、医务科、护理部在组织调查处理医疗事故或医疗纠纷过程中,应有专人保管有关病案和资料,任何人不得涂改、伪造、隐藏、销毁、丢失,违者按情节轻重予以严肃处理。
六、为查明事故和医疗纠纷原因,必要时由医务科、护理部向死者家属及时提出尸检要求,要有书面要求及家属的书面答复意见。如拒绝和拖延尸检而影响对死因的判断,由拒绝和拖延一方负责。为确保尸检结果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夏秋季不得超过24小时,冬春季不得超过48小时。
七、情况检查清楚后,由院、科向家属、单位做详细说明。任何人不得随意向其家属及单位解释。必须严格遵守保护性医疗措施。
八、各科室要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采取措施,有效地防止和避免重大差错 事故的发生。
住院病案管理制度
一、所有住院患者必须建立住院病案。
二、住院病案必须填写清楚、真实。
三、住院病案要符合下列格式:
 
住院病案
                          科      住院病案号:
姓名:             工作单位:            邮政编码:
性别:             家庭住址:            邮政编码:
出生:   年  月  日(年龄: 岁)籍贯:    省      市/县
婚姻状况:           供史者:       可靠程度:
职别:              入院日期:       年  月  日  时  分
主诉:
现病史:
 
各级医疗人员去向报告制度
一、科主任(副主任)、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外出开会、学习、会诊及请假等, 必须经院长批准,并向科主任、医务科报告后再到有关职能部门办理有关手续。
二、分管门诊主任(门诊组长)外出时,除按第一条规定外,还须向门诊部请假。 其他门诊医生有事要向组长或分管门诊主任请假。
三、主治医师(医师、医士)外出学习、参观、开会、进修、会诊等,首先向科主任报告,同意后由科主任报医务科批准,再到有关部门办理手续。
四、各科建立科主任、主治医师、医师(士)去向日志(包括院内),以便随时联系。如不向科室及有关部门报告而耽误工作者,应追究责任。
消毒隔离制度
一、医务人员上班时间要衣帽整齐,下班就餐,开会时应脱去工作服。
二、诊疗换药处置工作后均应洗手,必要时用消毒液泡洗。无菌操作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三、无菌器械容器、器械敷料缸、持物钳等,要定期消毒、灭菌,消毒液定期更换,体温计用后要用消毒液浸泡。
四、病房应定时通风换气,每日空气消毒,拖洗地面,床头桌及椅子每日湿擦,抹布要专用,定期消毒。
五、换下污衣被服,放于指定处,不随地乱丢,不在病房清点,便器每次用后清洗消毒。
六、各种医疗用具,使用后均须消毒备用,药杯、餐具必须消毒后再用,患者被褥要定期更换消毒。
七、有严重感染及脏器移植的手术患者,放单独病房,病室在事先进行消毒。
八、出院患者的床位,必须做好终末处理,床、椅、桌及墙壁,应用消毒液擦洗,床垫被褥洗晒消毒,死亡患者的被褥应更换,用具应消毒。
九、传染病患者按常规隔离,儿科门诊应设预检,疑似传染病,应在观察室隔离,患者的排泄物和用过的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得带出病房,也不得给他人使用,患者用过的被服应消毒后再交洗衣房清洗。
十、传染病患者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互串病房和外出。到他科诊疗时,应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出院、转院、转科、死亡后应进行终末消毒。门诊患者应在指定地点候诊、检查和治疗,不要在门诊各处走动,以防交叉感染。
十一、传染病患者,按病种分区隔离,工作人员进入污染区要穿隔离衣,接触不同病种时,应更换隔离衣、洗手,离开污染区时,脱去隔离衣。
十二、凡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患者,应严格隔离。患者用过后的器械、被服、房间都要严格消毒处理,用过的敷料要销毁。
十三、进入治疗室、换药室应衣帽整洁、戴口罩、私人物品不准带入室内,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隔离伤口用物立即消毒处理。 
十四、治疗换药室,每天通风换气,清洁、用消毒液拖地,紫外线照射,或用消毒液喷雾消毒,每周彻底大扫除一次,每月做细菌培养一次。
十五、每天检查无菌物品是否过期,注射器盒及盐水棉球和纱布缸每天更换。用过的物品与未用过的物品严格分开,并有明显标识。
十六、治疗室的抹布、拖把等用具应专用。
十七、换药车上用物定期更换和灭菌,每周总灭菌一次。换药用具应先消毒处理,再进行清洗、灭菌。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新入院患者(除急、重患者外),必须24小时内完成卫生处理(洗澡、剪指甲、更换衣服)。
二、传染病患者不准和普通患者住在一个病室。对已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隔离治疗措施。
三、传染病患者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出院、转院、死亡后要进行终末消毒,对传染病患者尸体须经严格消毒后处理。对其所用的物品必须消毒处理,不经消毒不准带出,更不能给他人使用。对其所用的被服、衣服等出院时要进行高压消毒,或用化学消毒剂溶液浸泡二小时后,再行清洗。
四、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患者,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用化学消毒剂溶液喷雾消毒,用过的敷料要销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高压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消毒一次。
五、患者用的被服要定期清洗,有污染严重的要随时拆洗,被褥服装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每出院一个患者要更换一次。
六、患者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每周更换一次。污染严重时随时更换。
七、病室内要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每日进行空气消毒1~2次 。
八、大小便器每用一次,消毒一次,患者用的大小便器,由护理员放在盛有化学消毒剂溶液池内(无水池病房放置塑料桶内)浸泡30分钟后再用。
注射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注射室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进行无菌操作前先洗手,衣帽整齐戴口罩。
二、注射时必须一人一针一管(包括皮试),用后放入消毒液浸泡。一次性用品用后必须浸泡在广谱消毒液中,消毒后送供应室处理。
三、室内应有洗手设备及消毒药液,每注射一人应洗手一次。医务人员的手要经常消毒,每月监测一次,细菌总数不超过8个/cm2。
四、室内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桌面、地面二次,并紫外线照射60分钟,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每月定期做空气细菌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500个/m3
五、对特殊感染患者应与一般患者分开注射,所用物品器械单独处理。
六、消毒镊子及容器应配套使用,每月更换消毒液及容器二次。
七、所有无菌物品有效期不超过一周,过期应重新消毒灭菌。
八、打开的无菌液及无菌物品需继续使用时,应无菌保持24小时有效。
治疗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治疗室布局合理,专人负责,严格区分有菌区与无菌区、清洁区与污染区,并有明显标记,进入治疗室人员必须衣帽整齐,操作前应洗手戴口罩。凡私人用物不得带进治疗室。
二、治疗室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严格分开放置。使用无菌物品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
三、治疗室应湿式清扫,清扫物品要专用,每日通风,有紫外线照射消毒,清毒液喷雾等措施,每月作空气培养一次,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
四、治疗室每日清扫、消毒二次,所有器械用物,每周更换大消毒二次,并注明消毒日期。打开的无菌液及无菌物品需继续使用时,应无菌保持24小时有效。
五、各种治疗注射应一人一针一管制(含皮试);用后针头、针管及一次性输液应浸泡在有效消毒液内,消毒后送供应室统一处理。
六、体温表应在有效消毒液中浸泡后冲洗备用。
七、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持物钳或无菌镊子,镊子与消毒容器应配套使用 ,一容器一器械,浸泡深度在1/2~2/3处,有定期更换、消毒制度,并注明日期。
八、特殊感染、乙肝HBsAg(+)患者所用针头、针管、输液器等应单独浸泡处理,实行“双消毒”。
监护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室内应有安静、舒适及隔离的环境,以保证患者的休息,防止交叉感染。
二、室内谢绝家属探望,有特殊情况随时与工作人员联系。
三、进入监护室工作人员必须更换拖鞋,衣帽整洁,严格无菌操作。患感冒及其他传染病者,不能参与特护工作,非工作人员不准进入监护室。
四、每班用1:200的“84”消毒液擦地,每日进行紫外线照射空气消毒,每月空气培 养一次。
五、每日检查各类治疗包的有效期、器皿及用物,每周大消毒一次。
六、各类穿刺导管放置期限不超过3天。穿刺处皮肤在保留穿刺管期间,每日用0.75 %碘酊消毒后以无菌纱布覆盖。
七、各类输液皮管、引流瓶每天更换。各种引流管、吸痰管、导尿管使用一次后均 集中双消毒再用。
八、呼吸机管道以1:200的“84”消毒液浸泡 10分钟后使用。停用呼吸机时,将其 导管清洗干净,凉干备用。
九、严格交接班,保持室内整齐、清洁,动物归原,账物相符。
十、当班用物处理清洁,缺少药品及物品及时补充。
十一、爱护公物,各班对所用仪器的性能进行记录,发现故障及时检修,做好再用准备工作。
手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必须分清非无菌区、相对无菌区、无菌区。
二、手术间分清无菌间、有菌间。如手术间有限,应先做无菌手术,再做污染手术 。
三、对感染和特异性感染等手术,所用的器械、敷料等用物要有严格消毒处理措施。不得与其他敷料混合,并有标识。手术后手术间地面和空气严格消毒。
四、手术室洗手、护士铺台、刷手、穿隔离衣、戴手套和手术配合均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五、巡回护士进行各种治疗注射、拿放无菌物品,应符合无菌操作要求。
六、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消毒或更换,尽量减少使用浸泡消毒的器械,丝线、刀片、剪等应高压蒸汽消毒。
七、工作人员熟悉各种消毒液的浓度及使用方法,可根据其效能定期检测。
八、经常启盖的无菌盒,每周重复消毒灭菌,固定的敷料包、器械包,过期应重新灭菌。
九、每月对各项灭菌项目进行细菌监测,每月对工作人员作细菌培养,并做好记录 。
十、用紫外线杀菌灯消毒时,应有时数登记和紫外线强度监测并登记。
十一、手术室应有定期清洁卫生制度,每日、每周、每月定人、定点、定时,做好清洁、消毒工作。定期做空气培养,手术室空气中细菌总数不得超过500个/m3
手术室无菌物品的保存和隔离制度
一、手术室应设有无菌敷料室,专为存放无菌物品,所有物品均注明消毒、灭菌日期。
二、高压灭菌的物品,可存放7天,过期则不可再用,应重新灭菌。
三、煮沸消毒和化学消毒的物品,存放时间只限24小时。
四、已打开包皮的物品和容器等,只限24小时内存放手术间使用,不可再放回无菌敷料室。
五、无菌敷料室应每日擦拭框架和地面1~2次,定期消毒,定期作空气培养,细菌总数不超过500个/m3,以免污染无菌物品。
六、无菌敷料室应专人负责,物品充足可靠,打开的肠线浸泡于75%酒精中,30分钟后使用。
七、每月无菌物品监测一次,使灭菌合格率达 100%。
八、对特殊患者污染的敷料、器械,应双消毒,再放入无菌室。
医院诊疗检诊制度
一、检诊程序:1.当班护士对入院新病人的接待安排,要核对入院通知单,热情地陪同病人到床边,并先进行体温、脉膊、呼吸、血压、体重等一般测量,告之责任护士姓名,简要说明病人住院须知等有关规定,留好家庭或单位地址和联系电话,可联系家属姓名,填写病历牌、床头卡;2.通知分管住院医师或值班医师,凡属危重病人应立即通知值班医师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并与门急诊联系,了解已做抢救治疗的情况过程和注意要点;3.分管住院医师或实习医师应及时对病人进行检诊,作出初步诊断,下达医嘱(实习医师应待住院医师复检后遵住院医师医嘱执行);4.凡遇入院新病人较多时,科主任或值班主治医师要组织动员全科(甚至向院方汇报后组织全院)医护人员投入检诊抢救,防止延误抢救时机。
三、就诊内容:1.认真采集病史,问诊时对病人要亲切、和蔼、同情和耐心,对病人陈述的病情要分清主次、去伪存真,加以归纳、整理、分析、综合,按规范格式写成病史,其内容要求包括一般项目(姓名、性别、年龄、籍贯、民族、婚姻、住址、职业、就诊和入院日期、记录日期、病史陈述者及其可靠程度等)、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生育史)、家族史等;2.全面做好体格检查,对每个入院病人都要进行系统的全面的体格检查,运用视诊、触诊、叩诊、听诊和嗅诊等基本检查方法对病人作出临床诊断,体格检查时,医师的举止要端庄,操作要细致,动作要轻柔,内容要全面,防止草率粗糙,检查时要依次暴露各被检查部位,力求系统全面,一定要按顺序进行(从上到下,从简到繁,从一般到特殊),可避免重复或疏漏,要随时观察病情进行反复检查以作补充或修正,确保体格检查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以期采取适当医疗措施的及时性;
3.常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肝功能检查和胸部X线透视等;4.特殊检查,根据各科要求进行全面血生化、各种电生理(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检查、超声、内窥镜、CT、磁共振、免疫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等,以及心功能、肾功能、肺功能测定等,都要根据相应诊断需要,要避免不必要的特殊检查,以免给病人增加不必要的痛苦和经济负担。
查 房 制 度
一、要按规定做到按时查房。
二、要作查房前的充分准备。
三、要严肃、认真、全面、细致、详细地检查病人体征,重视病人主诉,提高查房质量。
四、查房中要发扬学术民主,要重视下级医护人员的意见,但又要集中统一按上级医师意见执行。
五、查房中要重视与病人的思想沟通。
六、要将查房情况和上级医师意见及时记录在病历上。
七、查房结束后及时整理医嘱并分头负责执行。
八、查房过程中要注意保护性医疗制度,避免损害病人的行为和言语。
附:各种查房方式: 一、晨间查房; 二、午后查房;三、夜间查房;四、危重病人查房;五、教学查房;六、院长查房。
会诊制度
一、会诊注意事项
会诊时要注意做到:1.严格掌握会诊的指征,既要防止该会诊而不及时进行会诊的失职现象,又要避免不必会诊或不急于马上会诊就轻率决定并未作充分准备的会诊;2.凡会诊都要按规定填写会诊申请单;3.要提高会诊的质量,一方面要保证派出会诊医师的质量,应有较好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承担,会诊时要详细了解病情和检查病人,另一方面病房经管医师或值班医师要虚心接待会诊医师的来到,主动介绍病情和请教问题,说明要求会诊的目的和中心主题,双方进行讨论交流和沟通;4.会诊时发生明显分歧时,会诊医师要主动邀请上级医师再次会诊;5.主治医师要根据会诊意见作为制定治疗方案的参考,并将对诊治情况修改补充之点向病人通报说明;6.会诊记录要纳入病历保存。
二、会诊的形式
1.科内会诊:(1)对本科的疑难病例、危重病例或具有科研教学价值的病例,由经管主治医师或高年资住院医师提出,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召集,或由主治医师邀请本科有关医务人员参加会诊讨论;(2)会诊时由经管住院医师报告病历和诊治情况、要求会诊目的和主要议题,通过广泛讨论,以期明确诊断治疗意见。
2.科间会诊:(1)凡病人病情已超出本科专业范围,需要其他专科协助诊疗者,可由经治医师提出,上级医师(指主治医师以上)同意,填写会诊单,提出会诊要求和目的,送交会诊科室;(2)应邀科室应派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会诊,一般要在接到会诊单后2天内完成,会诊后要填写会诊记录;(3)会诊医师遇到自己难以解决的疑难病症或与邀请科室在诊断原则上有明显分歧时,应及时请本科上级医师再次前往会诊;(4)会诊时主管住院医师或主治医师应在场陪同,介绍病情,直接听取会诊意见;(5)凡需进行专科会诊并要作专科检查的轻病人,可经联系预约后,由病人本人直接到有关专科进行会诊检查;(6)凡病情较重或行动不便者,应由医护人员陪同护送前往。
3.全院会诊:凡特别疑难的病人,或病情需要多科共同协作诊疗者,或某些特殊病人可进行全院会诊。(1)全院会诊应由科主任提出,报院医务科同意后召开;(2)一般应提前将会诊病例的病情摘要、会诊目的和拟邀请人员报院医务科,由医务科决定会诊日期,并通知有关科室;(3)全院会诊由申请科主任主持,也可由医务科主持,主治医师报告病历;(4)全院会诊时业务副院长和医务科长原则上应该参加,应力求统一会诊意见,由业务副院长或医务科长作总结归纳,统一明确诊治方案;(5)全院会诊时由经管住院医师做好会诊记录,会后将会诊摘要记入病历病程录;(6)凡遇重大事故或案件或重大医疗纠纷的全院会诊,必要时应邀请上级卫生部门或有关政府部门、司法部门参加。
4.院外会诊:凡本院难以解决的疑难病人需其他医院专科帮助诊治者可进行院外会诊。(1)院外会诊由科主任提出或由主治医师提出经科主任批准,报请院医务科同意后与有关医院进行联系;(2)院外会诊应填写会诊单,由医务科盖章后送有关医院,病情紧急时可由医务科出面以电话联系,可缩短等候时间;(3)应邀医院应派主任医师或高年资主治医师前往会诊;(4)会诊时由科主任或经管主治医师负责接待主持和介绍病情,其他方式同科间会诊;(5)随着邮电通讯的发展,现已形成远程电视图像电话会诊,甚至Internet网上会诊,使院外会诊开辟了广阔天地;(6)凡需院外会诊的轻症病人可由病人自持会诊单前往会诊,但应事先预约联系落实,凡病重者必须派员护送;(7)院外会诊中还有别的常见的形式是邀请院外专业人员来院帮助手术,或要求转院者先请对方医院QD来院会诊然后再作转院前准备。
5.急诊会诊:上述科内、科间、全院、院外会诊都有一般和急诊会诊的区别。凡病情危急者在会诊单上必须注明“急”字,必要时要电话联系或派专人急送会诊单直接邀请,应邀科室或医院应立即派医师前往。
6.院内外大会诊:凡遇重大医疗纠纷或特殊病种、特殊病例者,可进行院内外大会诊。(1)会诊由科主任提出,报请院医务科同意,经业务副院长批准后进行;(2)应提前将有关病历摘要等资料送交被邀科室和医院;
病例讨论制度
根据临床医疗和教学安排需要,病例讨论可分为:疑难病例讨论、术前病例讨论、出院病例讨论、死亡病例讨论、临床病理讨论等。
一、疑难病例讨论:1.对本科疑难病例必须形成一种进行疑难病例讨论的制度;2.讨论会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有关人员参加;3.由经管住院医师报告病历,认真进行讨论,尽早明确疾病诊断,提出治疗方案;4.讨论记录摘要由住院医师负责记入病历病程录。
二、术前病例讨论:1.对重大手术、疑难手术、新开展手术必须进行术前讨论;2.由科主任或主治医师主持,手术医师、麻醉医师、护士长、护士和有关人员参加;3.讨论重点是检查手术前准备情况、确定手术方案、明确手术后需重点观察或监护事项、护理要求等;4.讨论情况要记入病历;5.一般手术也要进行相应讨论,尤其是第一次承担新手术的医师,术前病例讨论尤为重要。
三、出院病例讨论:1.出院病例讨论一般由病区诊疗小组负责人主持,也可由科主任主持,每月1~2次;2.经管住院医师和实习医师、进修医师参加;
3.对已出院病例依次进行回顾性审查,审查内容为:①查看病历记录内容有无错误或遗漏;②确定出院诊断和治疗结果是否恰当;③查病历页次排列是否规范;④查看病人在诊疗过程中是否存在问题;⑤看有哪些经验和教训可以吸取4.通过出院病例讨论,对出院病历归档作最后审查。
四、死亡病例讨论:1.凡死亡病例讨论,一般应在死亡后一周内召开,凡特殊病例(尤其是有医疗纠纷的病例)要及时讨论(原则应在72小时以内); 2.尸检病例,除按一般死亡讨论外,还应待病理报告后再正式讨论;3.死亡病例讨论应由科主任主持,有关医务人员参加,必要时要报请院医务科派员参加;
4.由原分管该病例的住院医师整理讨论意见摘要,经主治医师审改后记录进病历;5.每个病房要专设死亡病例讨论记录簿,以备上报查阅。
五、临床病理讨论:1.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临床病理讨论是一种促进加强医院业务技术管理和提高病房医疗质量的好形式;2.临床病理讨论的特点就是临床科室与病理科联合举行,挑选的病例通常是已死亡的病例;3.可以是本院的病例,也可以是院外的,可以一科举行,但通常是多科联合举行;4.如果挑选本院病例,则由科主任主持,经管主治医师负责介绍和解答有关病情、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分析意见,通过讨论,由病理科宣讲病理诊断结果; 5.如果挑选院外病例,作为全院性业务考核性质的临床病理讨论则由业务副院长或医务科主持,由医务科负责筹找病例,整理材料分发各临床科室,各科主诊医师通过在其所属范围内的讨论后确定对病例的分析意见;6.讨论会上每位主诊医师都要表明自己对病例分析的观点和结论,讨论结尾也由病理科宣讲病理诊断结果。
病历书写制度
一、病历书写的重要意义:病历书写对诊疗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1.由于完整的病历是临床医师对诊疗工作的全面记录和总结,因此它是保证正确诊断和制定合理的治疗以及预防措施的重要依据;2.病历是医疗经验总结和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资料;3.病历书写是培养医师基本临床技能和思维方法的必备条件和方式,也是临床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4.病历是对判别医疗纠纷性质和提供法律依据的重要物证。
二、病历书写的基本要求:要使每一位临床医师懂得并掌握病历书写的以下要求:1.病历书写要及时、准确、真实、清晰、全面、完整,尤其是病历内容应确切完整,重点突出,主次分明,条理清楚,病历中的各项记录都要客观如实地反映病情和诊治经过;2.病历要按规定的内容和格式书写,要使用医学上常用的术语,语句力求通顺、精练、准确,字迹要规范工整、清楚,不得随意涂改、删节、颠倒,标点符号要正确,简化字要根据统一规范的汉字简化方案书写,不得随意自造简化字;3.病历须于病人入院后24小时内完成,实习医师书写的病历应有住院医师审核修改,对修改较多的病历实习医师要重抄,医师签名必须全名;4.各项、各次病程记录都要注明住院号、记录日期,急危重病人的病历还应注明记录时间。记录结束时应用正楷签名或盖规定的印章,并应清楚易认。凡修改和补充之处,必须盖章;5.病历摘要必须简练,有概括性和系统性,能确切反映病情特点,无重要遗漏或差错,可作为初步诊断的依据。
三、门诊病历的规范要求;门诊初诊病历要达到以下规范要求:1.病历记录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要注明科别、就诊日期或时间,具体内容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籍贯、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这应由住院处填写;门诊医师要填写主诉,现病史、既往史,各种阳性体征和必要的阴性体征,诊断或印象诊断,治疗和处理意见(如入院、手术、会诊、转科、留诊观察、回家休息治疗,若需复诊者应注明提请复诊医师注意的事项);2.若需请求他科会诊时,应将请求会诊目的及本科初步意见在病历上填写清楚,被邀请的会诊医师在请求会诊的病历上填写检查所见、诊断和处理意见,并签字;3.门诊病人需要住院检查和治疗时,由医师签写住院证,并在病历上写明住院的原因和初步印象诊断;4.凡需转诊的门诊病人,门诊医师应负责填写病历摘要;5.凡间隔时间较长或与上次不同病种复诊者,一般都要与初诊病人相同,并应写明“初诊”字样;6.凡危急重病人门诊就诊时必须记录就诊具体时间,除简要病史和重要症状体征外,应记录血压、脉搏、呼吸、体温、意识状态和诊断、救治措施等,对门诊抢救无效死亡的病人,要记录抢救过程,死亡时间和死亡诊断;7.所有门诊均必须在门诊接诊时完成。
四、住院病历的规范要求;住院病人的病历包括住院病历、入院记录、病程记录、会诊记录、转科记录、出院记录和死亡记录等,在实际工作中可根据实际情况作适当增删。1.住院病历,完整的住院病历要包括一般项目(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婚姻、民族、职业、籍贯、现住址、入院日期、记录日期、病史叙述者、可靠程度),病史(主诉、现病史、既往史、系统回顾、个人史、婚姻史、月经史和生育史、家族史),体格检查,其他检查结果(实验室检查、诊断仪器检查);2.入院记录,内容与住院病历相同,重点更突出,内容更简要,内容不必逐项列标题,最后写初步诊断,它是在住院病历书写质量合格后方可书写;3.病程记录,记叙病人住院期间病情全过程,要及时、确切、详尽,要重点突出,有分析综合,有判断预见,有计划总结,重点记录病人自觉症状、情绪变化,饮食睡眠情况,病情变化(包括有无新症状新体征出现、有无并发症或副反应),特殊检查结果,诊疗操作情况和效果,重要医嘱更改及其原因,病情分析和诊疗计划,会诊意见,家属或有关人员反应、希望和意见,诊断修改及其依据等。凡一般病人2~3天记录一次,危重病人随时记录,慢性病人每周至少记录一次,如果住院时间较长的病人或住院医师(实习医师)交接班时应作出阶段小结;4.会诊记录;5.转科记录;6.出院记录,内容包括入院出院日期、入院时情况、治疗经过、出院时情况、出院诊断、出院后注意事项等;
7.死亡记录,内容包括病历摘要、住院情况、病情转危过程、抢救经过、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最后论断等。
晨会与值班管理制度
一、晨会制度:1.晨会制度是保证住院诊疗工作连续性的一种重要形式和制度。2.晨会又称早会,是病房每天的例会,在早晨上班后就召开,由科主任或主任医师主持,病房全体人员(包括进修、实习医师)都应参加。3.主要内容为值班人员报告病人流动情况,新病人、危重病人、手术病人或特殊检查病人的病情变化,对需要立即决定的问题当场解决。4.晨会也是传达贯彻院部指示和通报有关重要事宜的形式,每周规定一次,晨会提前15~30分钟举行,以全科人员集中的形式举行,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二、值班制度:1.各病区必须在非办公时间及假日设有值班医师。2.值班医师在交接班时应巡视病房,了解危重病人情况,并做好床前交接。3.值班医师负责规定范围内的临时医嘱、急会诊、急诊手术等,不得无故离岗,护理人员呼邀时应立即前往视诊,如有工作上的急事需暂离片刻,也应向值班护士说明去向。4.值班医师遇本人能力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必须及时请示上级医师。5.值班医师于晨间应向经治医师或上级医师报告危重病人处理情况。6.值班医师应写好值班记录,以书面和口头结合的形式交接班。7.其他护理、医技人员都应严格执行值班制度。
随访管理制度
一、随访目的:随访是对住院病人出院后其诊疗效果信息的反馈。它对于观察病人的远期疗效和转归,尤其是癌症、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湿病以及多种外科手术后病人的疗效观察、复发情况的研究分析和预防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一些老年病人、残疾人和行动不便的人通过随访给他们及时复查提供良好的服务。
二、随访的方式:随访的方式有多种:家庭访问、通讯联系、定期预约门诊,必要时再次入院。
三、随访工作管理:随访工作要确定专人专管,做好记录、登记档案工作。
 
第四章  重点病人诊疗制度
重点病人诊疗管理制度
一、重点病人的范围:1.危重病人,主要指心、肺、脑、肾、肝等人体生命器官出现功能衰竭者,其中最常见的为心功能衰竭、呼吸衰竭,也可见于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以及各种休克(最常见的为创伤性失血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昏迷(脑性和代谢性昏迷等);2.手术后病人,尤其是心脑手术、神经外科手术、移植手术后病人;3.新生儿病人,其高危险程度比较明显;4.疾病晚期的临终病人,是需要进行特别照料的人群;5.急诊病人,尤其是成批交通事故或工伤事故的外伤病人,或成批中毒病人,对社会影响较大;6.社会上有影响有地位的人物;7.与医疗纠纷或司法案例有关的病人等。
二、“四三”管理责任制度:1.门诊、急诊、病房负责制;(1)对急诊病人和危重病人,门诊要及时发现和处理;(2)急诊要24小时应诊,作好一切抢救的准备;(3)病房要做门急诊的后盾,及时全力支持医务人员的抢救并收治必须住院的病人。2.住院医师(包括进修医师)、主治医师、主任医师负责制,各负其责,各在其位,加强请示报告和督促检查制度;3.临床、医技、行政工勤人员负责制;重点病人诊疗不只是医师护士之事,要靠各医技部门的支持配合,要靠行政后勤部门的服务,任何环节的失误都会招致不良后果;4.院长(业务院长)、医务科、临床科室负责制(1)各临床科室要高度重视重点病人的诊疗工作,并及时请示报告;(2)医务科能经常深入病房、门急诊了解情况,参加讨论,征求意见,进行协调; (3)院领导能重点掌握全院重点病人诊疗情况,重点巡视重点病人,参加甚至组织指挥全院性的重点抢救、病例讨论会或大会诊,解决管理中的重点问题。
三、重点病人日报制度: 医院要制定本院重点病人的管理标准,建立日报制度,病房和门急诊要填写重点病人情况表,对病重通知或病危通知的病人情况要及时向医务科或院领导汇报,使全院上下对本院重点病人诊疗情况清楚明了并管理有力。
四、危重病人抢救管理制度:1.建立健全医院各级抢救组织,并做到思想、组织、技术、人员、药品器械、后勤保障落实;2.及时填写危重病人通知单,上报院医务科,并通知病人家属;3.强调医务人员坚守岗位,做好交接班;4.强调严格执行各种抢救危重病人的技术操作规程;5.强调一切抢救药品、器械、敷料等定位、标记和管理措施;6.强调必须认真做好各项记录工作;7.强调重大抢救必须立即报请医务科或院领导亲临参加指挥;8.强调在危重病人抢救过程中各部门的支持配合,并制定对影响抢救工作或造成不良后果者的惩处制度。
五、院总值班夜间巡视制度: 凡夜间院总值班者必须了解和巡视重点病人的主要情况,主动帮助科室解决抢救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进行必要的组织协调,做好巡视情况登记并向有关部门进行通报。
重症监护病房管理制度
一、监护病房的建筑设计要求:
1.监护病房的选址:(1)选择监护病房的原则是要方便抢救,如病房内的监护病房由于50%以上是收治手术后恢复病人,故宜靠近手术室和麻醉科;急诊科的监护病房则应贴近急诊科抢救室,以便病人直接转入。(2)方便抢救的中心问题是要做到“接近”,例如心脏外科的ICU要求七个“接近”:①接近手术室,便于很快进行抢救性心包填塞减压;②接近心导管和心血管检查造影室,以保证在心导管检查时,一旦发生意外可以便于抢救,例如作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时可能发生冠状动脉夹层、梗塞或穿破等并发症时,可迅速作紧急手术;③接近心脏外科,便于心脏外科医师呼唤;④接近血库;⑤接近心内科,便于会诊和转送病人;⑥接近中心监护病室;⑦接近化验室。
若无法实现上述七个“接近”时,应尽量争取靠近电梯。
2.监护病房的整体布局: 监护病房的整体布局主要是两种形式:(1)圆形结构,以护理站为中心,周围一圈均为监护病间,每间30平方米左右,每间可收治2位病人;(2)扇形结构,也以护理站为中心,其对面呈扇形排列的监护病间,病间大小不等,除收治1人或2人的以外,可有收治6~8人的统仓式,床与床之间隔以屏布。其他辅助设施(包括医师值班室、护士长室、储藏室、餐具室、清洁间、污物间、小化验室、病人家属接待室等)的布局,有的设计在监护病房外,有的则在监护病房内,但总的要求是便于抢救和减少污染。
3.监护病房的室内建筑设施;对监护病房的室内建筑设施具有不同于其他普通病房的特点和要求,主要有:(1)对地面和墙体的要求,适用液体清洁消毒;(2)对房顶的要求,安装可拆卸天花板,并装有天轨,以自由移动输液吊钩和围帐(屏布);(3)对照明光源的要求,要有一定强度的可移动的照明装置,夜间照明灯的光线亮度应可以调节;(4)对通风采光要求,要求通风良好,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故应有空调设备,病室的色调、色彩应柔和,每个病室必须有一个与外面相通的大窗户,可见自然光,但应有窗帘以调节光线强度;(5)对出入通道的要求,监护病房的病人进出通道应与工作人员进出通道分开,以免带来污染,引起感染;(6)对病床空间的要求,每床的理想面积为10~15平方米,因为每张病床周围均被很多电子仪器和装置所包围,为了保证医护人员从病人的四面八方均能对其进行操作和检查,要求床头留有0.6米的空隙,每个病室以设置2~4张床为宜;(7)对电源系统的要求,要求备有多套电源系统,并保证不停电;(8)对管道和传呼装置的要求,要有中心供氧系统、中心吸引管道和传呼器装置;(9)对卫生排污的要求,监护病房要设置更衣室、盥洗室、消毒室、洗涤室和污物室等相当辅助部门;(10)对病床功能要求,病床配有脚轮和制动装置,可调节病床高度和倾斜度,两侧装有可调动的栏杆以防跌床,病床上配有防止褥疮发生的带波纹的或多孔的塑料垫褥;(11)其他要求:①要尽可能建有室外花园;②要在室内挂有日历和时钟,时钟要有秒针,以便让病人能自己观察时间的变化;③儿童监护病房还要有各种适合儿童心理的挂在墙上或床上的装饰、儿童画和玩具等。
二、监护病房的基本医疗器械设备要求:
监护病房除要装备普通病房所需要的诊疗器械外,还应配备以下仪器:
1.基本固定设备,每床都有中心供氧和高低压两种中心吸引装置,输液瓶悬吊装置,微量输液泵及电源点;2.心血管系统监测方面,包括心电记录监测仪、血压监测仪、心输出量测定仪、心室颤动除颤器、体外起搏器、肺动脉漂浮导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多道血流动力学监测器,可监测中心静脉压、平均动脉压、收缩压、舒张压、肺动脉楔压或左房压;3.呼吸系统监测方面,包括多功能呼吸机、人工气道用品、血气分析仪、肺功能检查仪、氧饱和度监测仪等;4.肾功能监测方面,包括肾功能监测治疗仪、小型血液透析机、腹膜透析用品、各种渗透压计等;5.神经系统监测方面,包括颅内压监测仪、脑电图仪、脑血流图仪、诱发电位测定仪、经颅多普勒仪等。
三、护病房的人员配备和管理要求:
1.监护病房的组织领导:(1)省级综合性医院的监护病房通常设2~3个。①急诊科的急症监护病房,一般有6~8张床位;②综合性监护病房,收治各种住院危重病人,尤其是手术后病人、多脏器损伤病人和神经科病人,一般有床位8~12张;③心内科专设监护病房,收治心脏病重症者或进行导管检查、冠状动脉扩张术和安装起搏器后的病人,一般有床位6~10张,一些规模较小的省级医院则与综合性监护病房合并使用。(2)急症监护病房由急诊科负责领导,心脏监护病房由心内科领导,中心监护病房即综合性监护病房则直接在业务院长领导下,实行科主任负责制,负责全科行政业务领导,下由主治医师带领住院医师分级管理;护士长应在科主任领导下主管护理工作,监督护士执行医嘱,做好基础护理、专业护理和生活护理等。
2.监护病房的人员编制:(1)综合性监护病房应作为一个独立科室,人员编制尚无标准,一般8~12张床位的规模原则上设主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1人,主治医师2人,住院医师4~5人,再配以一定进修实习医师,使各级医师总数与监护病房床位数之比达1.2~1.5:1;(2)为了保证24小时都有护士守护,而且还要考虑护士的法定休息日、节假日和产假等,故要求护士总人数,与监护病床数之比达3~4:1;(3)配备一定数量的工勤人员,有条件的还可配备专职或半专职的工程技术人员。
3.监护病房工作人员的职责:(1)主任或副主任医师;行政上担任科主任,负责监护病房医疗、行政领导,组织实施每日查查房,制定和调整重大的治疗方案,要求具有丰富的处理危重病人的临床经验和理论知识;(2)主治医师;在科主任领导下具体执行治疗方案,预测疾病发展趋势,采取预防性医疗措施,修改治疗计划,指导下级医师,修改医嘱;(3)住院医师;在主治医师领导下具体实施危重病人的诊疗抢救工作,采集病史,体格检查,书写病历,做出诊断并下达医嘱,操作特殊治疗;(4)护士长;协助科主任工作,全面管理护理工作,监督各项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熟悉每一种监护仪器的性能,熟练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操作步骤和规程;(5)护士;具体执行监测、治疗和基础护理工作,具有急救处理的应变能力和技术素质。
4.监护病房医护人员应掌握的特殊技术:(1)急救技术,主要是窒息急救和心肺脑复苏技术,包括电击除颤、体外心脏按摩等;(2)建立各种静脉管道技术,包括周围静脉通道,中心静脉通道、Swan-Ganz导管(又称漂浮导管)插入技术;(3)建立动脉测压管道,常用为经皮穿刺插入导管法;(4)预防和处理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技术;(5)止痛技术,药物止痛和神经阻滞止痛;(6)机械通气技术等。
监护病房的业务技术管理制度
1.病人入室标准:要明确规定哪些病人才能进入监护病房治疗,必须坚持以下原则:(1)重大手术后需监测重要器官生理功能者;(2)各种因素引起的急性循环衰竭、急性呼吸衰竭和慢性呼吸功能不全急性发作者;(3)各种中毒、休克、败血症病人,严重复合伤、器官移植后,各种代谢性疾病危象者;(4)严重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者;(5)严重止血机制、凝血功能障碍者;(6)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者;(7)型颅脑外伤、癫痫持续状态,羊水栓塞、重症妊娠中毒症等。
2.监护病房的入室途径:(1)大手术病人或老年人,有严重器质性疾病手术后病人直接由手术室送入;(2)对急诊病人经会诊后决定收治者,其中有些通过急诊手术后转经手术室送入;(3)各临床科室危重病人经会诊后同意收治者;(4)院外病人经本院医师前往会诊同意后直接转入。
3.病人离室标准:(1)一般重大手术后病人观察24~72小时无明显异常改变则可离室。(2)对生理指标一直不稳定,生命器官功能仍较脆弱,有的甚至要依赖人工通气机支持者,可能长达2周以上或更长时间。
病房的医疗业务环节制度
1、病历书写:对监护病房的病历要求各种记录资料必须及时、详实、准确、连贯,要能充分记载和反映病人入室后的病情演变真实状况,在特别紧急状况下可采用先抢救后补记的原则;
2、医嘱:监护病房危重病人的特点是医嘱必须适应病人病情变化,因此临时医嘱多、口头医嘱多,这就要求医护人员更加严格执行医嘱制度;
3、查房:①科主任(主任医师)必须坚持每天晨间带领全体医师查房1次,检查病情,判别疗效,分析发展趋势和转归,决定可否离室;②主治医师每天必须查房2次以上;③值班医师要不离监护病房岗位,不间断地巡视病人,观察病情,检查各类仪器使用情况,分析各种仪器的参数,凡遇病情突变应立即投入抢救并呼请上级医师。
4、会诊:必须加强各科室会诊,可在院长领导下成立由各科专家组成的治疗小组,便于联系协调。
5、建立健全监护病房的规章制度:(1)监护病房要在院长领导下制定一整套规章制度并严格付之执行,具体包括:①交接班制度;②医嘱查对制度;③会诊制度;④抢救工作制度;⑤晨会制度;⑥保护性医疗制度;⑦病例讨论制度;⑧死亡病例讨论制度;⑨药品器械物品管理制度;⑩差错事故登记报告制度;⑾消毒速度制度;⑿家属探视制度;⒀各种护理管理制度等。(2)要制定各项技术操作常规和护理规范。
6.要特别强调监护病房的管理守则每个监护病房都要对医护人员强调几项管理守则,其内容必须遵循以下原则:(1)必须保证各种急救器械完好使用、常备不懈;(2)报警信号就是呼救信号,必须立即采取紧急措施;(3)在给病人使用机械通气装置时,护士绝不能离岗,要杜绝通气机械故障或通气管脱落时未及时发现造成不良后果;(4)应用各种血管扩张剂或强心药物时必须密切观察和调整滴速;(5)必须保证科主任、主任医师和主治医师、住院医师的查房次数,及时作出相应处理;(6)工作人员语言必须清晰明了,尤其是下达口头医嘱时决不能含糊不清,护士在执行口头医嘱时要复读,以免造成错误;(7)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和消毒隔离制度,包括工作人员进出时的衣帽鞋罩和人数的控制,转送病人都应用清洁车或活动车,工作人员洗手和定期作鼻拭子培养,鲜花不入清洁区,病人只能隔窗观赏,严格掌握病人的分室安排,正确安排单房间、隔离间和多人房间;(8)要保持监护病房的安静舒适。
监护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感染是监护病房最常见的并发症,50%的死亡病人与院内感染有关,因此感染管理是监护病房管理的十分重要的内容。
1.监护病房预防感染的管理措施:监护病房内预防感染的管理工作要抓好病人、环境和病原体三个中心环节,关键是抓好医务人员的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和感染管理,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1)监护病房建筑设施、环境卫生和消毒处理,要做好对地面、墙壁、天花板、门窗、柜橱、病床、室内空气的消毒处理,并形成制度,定期检查,例如地面每日要用0.2%过氧乙酸消毒剂湿拖清扫4次,可减少细菌数95%以上;〖ZK〗〗(2)污染用品的消毒处理:①被污染的被单、床单、衣服等,床上的棉被、褥垫、毯子等,用后都要用药物消毒或射线照射;②便盆、尿壶最好固定使用,但也应每天用含氯消毒剂浸泡消毒。(3)医疗器械和装备的消毒:①外科手术、换药器械敷料等都要高压灭菌消毒;②通气机要坚持24小时更换气囊袋管道和连接物;③对接触病人的雾化器喷头、管道和药液盛器都要作浸泡消毒;④为预防留置导尿引起的尿路感染,要在严格无菌操作下采用密闭式导尿。(4)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根据日本报道,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可使手术后感染率下降三分之一,现在不仅使用一次性输液、导管(包括血管导管、气管导管、尿路导管、胃肠导管等)插管、针头等,就连医务人员使用的衣帽口罩和手套,医用包装敷料纸以及病人用床单等均为一次性材料;(5)合理使用抗生素:要严格掌握使用抗生素的适应证,有条件的要开展血浓度监测,做到合理地、科学地、正确地使用抗生素。
2.对监护病房工作人员的感染管理要求:(1)出入监护病房的更衣换鞋制度;工作人员必须在更衣、换鞋、戴帽后才能进入监护病房,所用衣、帽等要每天洗换;(2)无菌操作制度;尤其在进行上呼吸道护理、换药、灌肠、留置导尿管时均应戴无菌手套;(3)洗手制度;凡接触病人(包括处理病人物品、尿壶、便盆后)都要认真洗手,必要时要再用75%酒精擦拭手部;(4)物品消毒和专用制度;监护病房内的任何物品包括器械设备均不能与其他病房混用,带入监护病房必须先进行消毒或清洁处理;(5)常用器械物品专床专用制度;例如每位病人的血压计、听诊器、床头物品、供氧和吸引装置,以及简易呼吸器等,必须每床专用,病人出院后要进行终末消毒;(6)工作人员患有呼吸道或肠胃道病症时要避免接触病人的制度;(7)工作人员不得在监护病房内饮食的制度;(8)室内禁止养花、插花的制度;(9)区分病人隔离的制度,尤其对器官移植病人;(10)消毒管理制度工作人员要严格执行卫生部第22号令《消毒管理办法》,做到熟悉各种消毒剂的性质和作用,合理使用消毒剂溶液,定期检测监护病房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疗用品和医务人员手的细菌总数。
监护病房的护理质量管理制度
1.护理人员的基础理论要求。它包括:(1)循环系统监护理论;围绕着心泵收缩功能、体内血容量、周围血管阻力和心脏传导功能(心脏电生理)等问题对各种休克、低心输出量、心律失常、心力衰竭、水电解质紊乱等病理循环状态所采取的措施和操作,例如尿量分析、中心静脉压测定分析、心电图操作和分析、血气测定值分析等;(2)呼吸系统监护理论;围绕对通气、灌注、弥散、运输和组织氧合作用五个方面,特别是通气功能,监测参数变化的分析;(3)中枢神经系统监护理论;包括对神志、血压、瞳孔、眼球、四肢反射、感觉、肌张力、脑电图和诱发电位改变等方面的观察、分析,特别是脑灌注量和灌注压改变对心肺脑复苏病人是最为重要的;(4)水电解质平衡监护理论;保持需要量、补足丢失量等方面的监测;(5)内分泌危象监护理论;主要对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危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低血糖症、高血压危象等早期监测和处理;(6)其他;包括肾脏、肝脏、出凝血、感染等方面的监护理论。
2.护理人员操作技能要求:(1)在监护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能娴熟地掌握各种监护器械的操作技能,如心电监护仪、压力监护仪、血氧饱和度仪等;(2)能在监测护理中善于及早捕捉各种变化的信号,供医师作出诊疗措施。
3.监护病房护理工作程序和干预决策
监护病房的护理人员要掌握以下五个步骤:(1)资料收集:从病史、各种检查阳性发现、各系统功能监测参数变化等方面取得,目的是发现问题(包括已存在的问题、潜在的问题和可能发生的问题);(2)建立护理诊断:护理诊断包括对已发现存在问题的诊断,对潜在问题的预见性诊断,对可能发生问题的及时性诊断。它是通过资料收集后,发现问题,以症求源,所作出的护理诊断;(3)作出干预决策:所谓干预,就是对病人要选择那种危险性最低的,同时又是效果最满意的措施,必要时还可对医师的临床诊断问题作出干预;(4)干预执行:作出干预决策后应制定干预计划,并按计划进行护理治疗;(5)干预效果评估:评价各种护理操作是否正确,效果如何。
围手术期管理制度
一、在手术前处理的内容:1.诊断及确定手术治疗后所进行的必要的进一步诊断措施;2.讨论手术方案和制定围手术期处理预案;3.作好病人及其他有关人员的心理准备;4.详细的体检以及其他病理状况的检查处理;5.对病人疾病或手术本身所需要的特殊准备;6.器械、药物准备和配血;7.预防处理感染的发生;8.麻醉选择和麻醉前用药;9.其他。这9个方面都是手术前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心目的是要求病人和手术组人员处于最佳状态进入手术。
二、在手术中处理的内容:1.麻醉操作及其管理;2.术中对病人的监测、治疗和护理;3.手术中意外情况的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4.预防感染和其他。
这4个方面都是手术中管理的重要内容,其中心目的是要保证病人能够安全地耐受手术并保证手术的成功。
三、在手术后处理的内容:1.对生命体征和重要脏器功能监测及其异常情况的处理;2.术后并发症的防治;3.预防感染及其对发生感染后的处理;4.保持体内水电解质平衡和良好的代谢支持;5.对创口、引流物和其他安置物的处理;6.术后特殊治疗和护理;7.对病人原有器质性疾病的必要处理;8.心理护理。
复苏室管理制度
一、复苏室属于麻醉科领导,24小时开放,由麻醉医师继续负责他所操作的手术麻醉病人,直到完全恢复,再根据恢复情况转回原病房或外科监护病房。
二、复苏室应紧靠手术室,既方便麻醉医师和外科医师的抢救,也方便在必要时还可迅速返回手术室作抢救治疗。
三、复苏室的床位数,一般按与手术台数1:2设置,或按手术人次24小时内每4次手术设复苏病床1张。以每病室3~6张床为宜。
四、复苏室的建筑设计要求包括空间面积、空气调节、电源插座、中心供氧和吸引、通气采光、清洁卫生和预防感染等内容,与监护病房相同。
五、复苏室的监测设备、治疗用具、急救药物等都根据麻醉复苏要求配备,病床必须安有车轮,以便随意推动。
六、复苏室业务技术管理:1.必须配备有经验、有技术的高素质护士,具有扎实的临床护理基础,还要了解麻醉药、肌松药、麻醉性镇痛药的药效学,掌握各种监测方法,熟练地施行气管插管、心脏复苏、心律失常诊断和常规治疗,并能正确地使用呼吸器等特殊技术操作。2.要配备1名护士长负责统一安排护理组织工作。3.手术病人拔除气管导管送到复苏室后,麻醉医师必须向护士介绍病情,其内容要包括:(1)病人施行的是什么麻醉方法,手术操作过程情况如何;(2)病人在麻醉过程中应用过哪些麻醉药、肌松药和麻醉性镇痛药;(3)手术过程中病人的变化情况如何,有否出现过险情;(4)手术过程中的失血量,以及输血、输液补充情况、尿量变化情况;(5)作过哪些药物处理;(6)术后估计可能会发生哪些并发症。4.麻醉医师必须在开出医嘱后,向护士说明自己的去向。
七、复苏室管理主要内容: 1.呼吸系统并发症,特别是通气量不足、气道阻塞、低氧血症、高二氧化碳血症、支气管痉挛、呼吸窘迫综合症、呕吐物误吸等;2.循环系统并发症,特别是低血压、休克、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脏骤停、高血压等;3.其他并发症,特别是继发性出血、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凝血机制障碍、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肝肾功能衰竭、颅内出血、应激性溃疡、多器官系统衰竭、胃肠功能紊乱、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褥疮等。
外科监护病房的管理制度
一、收治范围:外科监护病房的收治范围主要是:心内直视手术后病人、术中或术后有严重并发症者、术后需严密观察者、严重外伤特别是严重复合伤、外科重症感染病人等。
二、普外科监护病房管理: 普外科监护病房主要收治腹部外科重症感染、腹部严重创伤和腹部大手术(肝胆胰手术后)病人。1.腹部外科重症感染: 这是外科最常见的并发症,肠道细菌是内源性感染的重要来源,腹部手术或外伤会破坏机体的内在平衡和损伤胃肠粘膜屏障,从而削弱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招致感染的发生。由于腹部重症感染常表现有循环、呼吸改变、代谢改变和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严重者甚至可发展为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需要积极监护治疗,除要抓住抗菌治疗和一般对症治疗外,必须切实抓好对原发感染病灶的处理工作。2.腹部严重创伤: 包括开放伤和闭合伤两大类,尤其是闭合伤在诊断治疗上必须严格遵照一定程序,监护的重点是抗休克和严密观察病情进展情况,成功的抢救取决于对休克的积极而正确的处理。3.腹部大手术: 监护的最大特点是病人手术时间一般较长,组织器官损伤较多,再手术的比例比较高,营养状况明显下降,术后引流管道多,因此必须进行全面监护,包括心电监测、血液动力学监测、呼吸功能监测、代谢功能监测和肝肾功能监测。特别要注意并发症的处理,胰十二指肠手术后要注意并发胰瘘、胆瘘和出血,肝叶切除术要注意肝脏代谢改变(包括血浆蛋白、血糖、凝血机制、电解质和酶系统改变),注意胆瘘、膈下脓肿的发生。
三、胸外科监护病房管理:
1.收治范围: 胸外科监护病房主要收治心胸外科手术(尤其是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后的病人。对心脏直视手术病人来说,从病人切口缝完最后一针到护送到监护病房,这段时间是病人在整个住院期间最危险的时期,它包括:(1)胸腔引流管的持续引流和继续复温可导致低血容量;(2)虽停止麻醉,但麻醉的影响仍未消失,削减心血管反应的情况仍然存在;(3)病人体位的改变会改变病人体内血容量的分布,这对心脏手术过程中已长期受到抑制的功能来说难以代偿;(4)外科医师有可能会松一口气,麻醉医师也在忙于拔除各种导管、插头等。
2.管理措施: (1)要形成严格的制度,病人在搬运过程中必须持续监测心电图、动脉压,必须准备除颤器,必须随时观察心律和血压,必须保持辅助呼吸,必须保持平稳搬运,必须要求至少一名术者和麻醉医师共同护送病人。
(2)病人转入监护病房后,手术医师和麻醉医师必须向监护病房医师介绍手术情况、麻醉方法、用药和副反应、心肺转流持续时间和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出入量(出血、尿量、输液输血量)。(3)监护病房的重点是及时观察、早期发现、正确处理各种并发症,最常见的是:①出血,引起心包填塞;②低排综合征(又称低心输出量综合征);③心律失常;④术后反应性高血压;⑤肺高压危象;⑥肾功能衰竭;⑦肺部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灌注肺(表现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⑧精神和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⑨灌注后综合征;⑩其他,例如颅内出血和血肿、应激性溃疡等。(4)必须认真做好一般生命体征监护、循环系统功能监护(除心电监护外,重点是心血管动力学监护)、呼吸系统功能监护(包括通气功能、气体弥散功能和气体运输功能的监测)、肝肾功能监护、凝血功能监护、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监护、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监护和营养支持监护,并注意抗感染。(5)在管理上要求建立系统的监护计划,及时发现问题并及时纠正。
四、神经外科监护病房
1.收治范围: 神经外科监护病房主要收治颅脑手术后病人,各种因素引起颅内高压随时导致脑疝并危及生命者、颅脑外伤等病人;
2.神经外科监护病房的监护内容,如同其他监护病房一样要把循环、呼吸、体温作为重要监测指标;
3.要突出监护重点是神经功能和颅内压,并注意预防术后并发症,包括颅内血肿、脑水肿、脑脊液漏、术后癫痫、呼吸障碍、ARDS、高热或体温不升、多尿或少尿等。
临终关怀工作制度
一、临终关怀的内容:1.针对濒死病人的病痛和症状予以相应专业的治疗和全面身心照料;2.帮助濒死病人维持正常的生活形态;3.根据病情适当调整使用的药物及其服用剂量;4.鼓励临终病人之间的彼此沟通和互助;5.鼓励医务人员发挥内在力量给予濒死病人的情感、身心最大安慰和最有力的支持;6.向临终病人家属和所有受死亡阴霾笼罩的亲人提供温暖的照料和帮助,并考虑他们的处境;7.向濒死病人提供保持他独立性、隐私性需要的生活空间;8.在病人死亡后对其家属进行追踪式照料。
二、临终关怀的责任:1.帮助病人正确地面对死亡的现实;当病人的生命已无法拯救,且其病情又在不断恶化时,病人的心理状况是十分复杂的。医务人员要抱有对病人的同情心,鼓起勇气,采用病人可以忍受的比较容易接受的渐进的方式方法,逐渐向病人家属和病人本人透知真情。一般病人疾病比较笃重,在治疗上有麻烦,但医务人员一定尽心尽力给予诊治,开始先让病人有一个身患重疾需作长时期治疗的思想准备;随着病情的日益恶化,病人一般都慢慢地冷静地面对已面临死亡的事实;这时候医务人员可以表明,病人的死亡不至于会立即来临,可起到缓解紧张的作用;同时要真诚地、坦率地与病人沟通心理,理解和鼓励他们,满足病人的心理需要,这是临终关怀的基础。2.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对于濒死病人,减轻或控制疼痛是第一位的,通常要给予足量的有一、临终关怀的内容:1.针对濒死病人的病痛和症状予以相应专业的治疗和全面身心照料;2.帮助濒死病人维持正常的生活形态;3.根据病情适当调整使用的药物及其服用剂量;4.鼓励临终病人之间的彼此沟通和互助;5.鼓励医务人员发挥内在力量给予濒死病人的情感、身心最大安慰和最有力的支持;6.向临终病人家属和所有受死亡阴霾笼罩的亲人提供温暖的照料和帮助,并考虑他们的处境;7.向濒死病人提供保持他独立性、隐私性需要的生活空间;8.在病人死亡后对其家属进行追踪式照料。8.满足病人临终前的需要,临终病人存在的主要心理障碍是恐惧、孤独和不安,医务人员的理解、关心和安抚是最重要的。(1)要充分倾听病人谈话,使他们精神上得到安慰;(2)要创造条件,使病人经常保持与亲人和好友的联系,鼓励亲人的相陪,以创造良好的氛围,尊重临终病人的生活习惯和方式。4.要同时关心好病人家属。对临终病人实施临终关怀服务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整体护理原则;对病人的服务重点不是治疗,而是护理,是提高有限生命阶段的生活质量,是减少难以承受的痛苦,而决不是延长寿命。(2)加强心理治疗的原则;使病人能够消除各种恐惧心理,坦然地面对死亡现实,平静地接受这一现实,含笑迎死。(3)人道主义原则;
临终病人比一般病人更需要同情、关心、理解、体贴和尊重病人的人格、权利和尊严。(4)解除痛苦的原则;要保持适度支持性治疗,停止非正常的过度治疗,尽力解除病人的痛苦,做到无痛苦地死去。(5)全面服务的原则;即既要对病人的生理、心理、社会的家庭式的治疗护理服务,又要关心家属,提供死后丧葬服务。
 
第五章 预防保健管理制度
预防保健科工作职责
一、预防保健科在院长领导下,由预防保健科长负责工作的计划、组织和实施,在有关科室协助下完成预防保健任务。
二、预防保健工作的范围与任务:1.负责本院职工的医疗保健工作,定期进行体格检查,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提高职工的健康水平。2.负责做好院内传染病疫情报告和登记上报工作,做到准确及时,不漏报、重报和迟报。
3.开展多种形式的预防疾病卫生宣传教育,定期检查、督促、布置、指导各病区的卫生宣教专栏的工作。4.负责督促检查家庭病床的访视工作,并管理好家庭病床病案。5.协助有关部门开展划区范围内的妇幼保健工作,进行儿童、妇女疾病的普查普治以及儿童预防接种等工作。6.负责指导划区范围内的多发病、传染病的预防工作。对划区范围内的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和必要的技术指导,积极提高防病治病的技术水平。
三、体格检查工作
1.体格检查的对象和检查时间:(1)本院新调入的工作人员体格检查随时进行。(2)本院职工每2年体格检查一次,检查时间及检查项目由预防保健科决定。(3)炊事员、保育员每半年体格检查一次,检查项目及时间由预防保健科决定。(4)幼儿园儿童每半年体格检查一次,由幼儿园保健人员组织实施。
2.体格检查的方法与步骤:(1)大批体格检查:①根据上级规定的体检要求统一布置任务,确定各科检查项目,并做好物资准备。②根据检查室的布置顺序及分布,作好指示路标,并安排专人指挥调度,必要时请原单位派人协助。
③将受检人员分成小组,指定组长带领按规定的检查顺序前往各检查室受检。
④检查医师应事先熟悉各检查项目的检查要求和检查结果的记录方法,以及检查结果评定标准。⑤体检时,按体检表或上级规定的项目进行病史询问及体格检查,并填入适当栏内,于规定位置签全名。⑥检查完毕后,由医师及时作出健康状况的结论,或提出疾病防治的意见,交原单位参考并作好统计工作。(2)少数人员的体格检查:①可视门诊医疗任务情况,限额或预约逐日或隔日进行。②临时个别特殊情况的体格检查,可随时进行。③一般检查项目及方法同前。
3.体格检查结果的评定:(1)健康:体检项目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2)基本健康:体检项目有某项轻度异常,但不影响工作能力,或只需经一般的医疗预防措施,即能恢复和保持工作能力。(3)疾病诊断:根据体检项目异常情况,给予明确诊断,并建议作相应治疗。
四、卫生宣传教育工作
1.卫生宣传教育工作,根据各种常见疾病的季节、对象,安排宣传内容。
2.宣传教育方式:可采用幻灯、图片、黑板报、标语、宣传橱窗、广播、演讲、开座谈会等方式进行。3.宣传教育时间:可在患者候诊时、随诊时、住院时进行个别指导,必要时进行家庭访视。4.宣传教育内容:(1)宣传内容应结合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要求,并配合季节性多发病、地方病进行宣传。(2)一般卫生常识和常见疾病的防治知识可组织各科医师、护士写稿,随时选用。(3)配合主管部门的中心任务进行宣传。
五、预防接种
1.卡介苗。初种时间:初生婴儿;复种时间:满7岁儿童。2.脊髓灰质炎糖丸活疫苗。初服:出生满2足月婴儿开始服苗,连服3次,每次相隔1个月;加强:满1~2周岁、4周岁各服1次。特殊情况另行通知。3.百白破菌苗(百日咳、白喉、破伤风)。初种:出生满3个月幼儿开始接种,连续3次,每次相隔1个月;加强:1~2周岁接种1次,7周岁接种1次。4.麻疹活疫苗。初种:8足月幼儿;复种:7足岁儿童;补种:学龄前儿童接种史不明,无记录可查者。5.乙脑、流脑疫苗,均属季节性接种。乙脑:春季接种;流脑:秋冬季接种。6.乙肝疫苗。初生婴儿及肝功能检查各项指标正常且抗体阴性者均可接种。
 
感染监测管理制度
一、监测的具体目的:1.掌握医院感染管理的现状,如医院感染发病率、感染高发科室、感染部位分布、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及其耐药谱、消毒灭菌效果等。2.开展前瞻性调查,可早期发现暴发流行苗头,防患于未然。3.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包括灭菌、消毒、隔离措施效果评价,一次性医疗用品灭菌、消毒质量评价。4.动态监测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变迁、细菌耐药谱变迁,结合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测,合理调整临床用药结构,加强对抗生素的管制,指导临床合理用药。5.根据全面综合性监测的资料信息反馈,为开展目标性监测奠定基础。6.充分利用监测的资料信息,开展科研工作,如医院感染微生物的质粒图谱分析及耐药机理研究,选择性去污染在预防内源性感染发生中的作用,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等,这对提高医院感染管理科研水平、管理水平将起积极的作用。
二、监测类型:1.全面综合性监测;对医院内所有住院病人和工作人员的医院感染及相关危险因素(环境、各种侵袭性操作等)进行全面系统监测,以全面了解医院内感染现状、管理现状,揭露问题,暴露矛盾,才能解决矛盾。2.目标性监测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掌握医院感染高发科室、高发部位以及高危因素等情况后,将有限的人力、物力用在迫切需要解决的医院感染的难点、热点问题上,以达到控制和预防感染的目的。常采用的监测有:对高危因素的部门的监测,按科室顺序的轮转式监测,以及按感染的重要性、造成经济损失的多少采取的从优监测,如美国SENIC将医院感染高发部位——泌尿道感染列为从优监测项目。
三、监测方法:1.明确意义;反复深入进行医院感染知识宣传教育,明确医院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熟悉监测的内容、方法、步骤,动员医务人员主动参与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2.统一标准;临床各科医务人员认真学习《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做到人手一册,对有争议的医院感染诊断,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参与讨论,给予指导,严格按照统一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申报。3.人员落实;每一个医院成立医院感染三级监测网络,科室一级设有相对固定的监控医师、监控护士,负责本科室、病区的医院感染病例与疑似医院感染病例的申报工作。4.感染病例登记与发现;医院感染科专职监控医师、护士深入病房核实各科申报的感染病例后,填写医院感染病例登记表,并进一步对分管病区住院病人进行前瞻性调查,3~5天为一周期,检查每一个病人,查阅每一份病历及护理记录,填报细菌学检验结果。
院内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会,全面领导院内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监控网,以医院住院患者和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住院患者感染率。
三、感染管理办公室医护人员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病房及重点科室工作,做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的微生物学监测,督促检查预防院内感染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的调查,督促病房如实登记院内感染病例,杜绝漏报。
五、分析评价监测资料,并及时向有关科室和人员反馈信息,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率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细菌室保持联系,了解微生物学的检验结果及抗生素耐药等情况,为采取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七、加强院内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宣传院内感染监测工作的意义和监测知识,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拟定全院各科室计划并组织具体实施。
九、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推广新的消毒方法和制剂。
十、对广大医务人员进行预防院内感染知识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做好有关消毒、隔离专业知识的技术指导工作。
院内感染监测登记报告制度
一、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卫生部院内感染控制标准及有关规定,建立健全院内感染病例的发现、登记、报告、分析、反馈系统。
二、临床各科医师,要熟悉院内感染分类诊断标准,并不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理论学习,不断提高院内感染控制的水平。
三、发现院内感染病例或暴发流行时,应立即按规定程序报告,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
四、院领导每周深入科室,督促检查院内感染病例报告执行情况,将院内感染控制在8%以内。
五、感染病例调查表,由各科住院医师填写,兼职医师、护士、专职人员负责核对,共同完成。填写院内感染病例登记表时,应字迹清楚,项目齐全。感染病例报表由兼职医师每周星期一报感染办公室。
六、感染病例的报告应做到不漏报、不错报。
院内感染监测制度
一、对高危区如手术室、新生儿室、烧伤病房、产房、婴儿室、供应室无菌间、治疗室、换药室的空气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二、对各个科室使用的消毒液,有效成份含量及细菌污染量,每月监测一次。
三、对各个科室使用中的紫外线灯强度,每季度监测一次。
四、对各重点病房及治疗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污染细菌,每月监测一次。
五、对供应室、手术室等压力蒸汽灭菌,每锅均用化学指示剂监测,并有记录,每季度用生物指示剂监测一次。
六、对婴儿室、儿科病房的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的手沙门氏菌污染状况,每月监测一次。
七、对一些特殊科室如烧伤病房、新生儿室,产房的化脓菌(金葡菌、绿脓杆菌、乙型链球菌),每月监测一次。
八、对接触血、脓液的器械或物品,每月监测残留血HBsAg。
九、对无菌物品,每季度作一次无菌检验。
十、对院内感染病例调查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对无菌切口感染情况,每月汇总一次,并进行分析。
十一、对一人一针一管一消毒,空针用过双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十二、对无菌器械消毒情况,每月调查一次。
易感人群监测制度
一、易感宿主:易感宿主即指易感人群,系指患有各种严重基础疾病、机体免疫机能低下的一类病人。易感人群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1.年龄、生理特点
(1)新生儿、婴幼儿及老年人(大于60岁病人),前者因机体免疫功能尚未发育成熟,抗感染能力低下,极易获得院内感染,综合医院中曾有报道,新生儿感染人数占全院34.2%。在全国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中,70%以上是新生儿、婴幼儿。(2)大于60岁老年人群各器官、组织生理功能衰退,全身生理防御机能低下,极易导致院内感染,有人对大于60岁的1600例住院病人医院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发现患病率高达28.4%,相当于医院感染发病率3~4倍。2.基础疾病(原发疾病)(1)造血、淋巴系统疾病(如各类白血病、恶性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各种癌症、肾功能不全、肝硬化、糖尿病等疾患都直接影响到患者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导致机体抗感染能力下降。(2)脏器移植病人中,国外资料报道,肾移植有35%的人并发尿路感染;心脏移植病人约有56%的人先后出现1~2种医院内感染;骨髓移植病人感染率更是惊人,此类病人发生感染是综合多因素而导致的。3.侵袭性诊疗操作;包括手术、内窥镜检查、动静脉置管、留置导尿、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应用、血透、穿刺、引流等均可直接破坏人体的局部和全身免疫屏障,为细菌进入人体、血、器官、组织内创造有利条件,细菌污染的器械更可直接将病原微生物种植于人体内,可直接导致感染。
4.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目前我国抗生素的使用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广谱、联合用药情况普遍存在,其结果使正常存在于人体体表、消化道内的正常菌群生态平衡破坏,导致内源性感染。
二、监测措施:1.易感人群是我们从事医院感染研究的重点对象,应强化监测、保护措施。2.诊疗过程中采取严格灭菌、消毒、预防隔离措施。3.合理使用抗生素,综合治疗,提高患者免疫防御机能,保护人体正常微生物群的生态平衡,达到最大限度控制、减少内源性感染发生的目的。
感染高危因素监测制度
医院内感染(内源、外源性感染)有下列几种高危险因素:侵入性诊疗操作、免疫抑制治疗(化疗、放疗、激素等)、抗生素大量应用。
一、侵入性操作
侵入性诊疗器械破坏了局部免疫屏障,为感染打开了门户,如泌尿道插管、动静脉插管等进入无菌组织、器官内进行治疗,一旦导致感染,即产生严重后果,故这些诊疗器械属高危器械。而一般呼吸道、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如纤维支气管镜、胃镜、肠镜等均进入粘膜、上皮细胞完整的空腔脏器内进行诊疗工作,引发感染危险性相对较低一点,故属中危器械。但如诊疗中实施活检、肿瘤、息肉摘除术、电灼术,则应归于高危器械,这些诊疗操作已损伤粘膜乃至肌层,使器官组织的完整性破坏,也损伤了局部免疫防御机制,为此,感染危险性也随之增加。
侵入性诊疗操作中,尤其透析术、动静脉插管、引流术、内窥镜检查、泌尿道插管、气管切开、人工呼吸机应用等,极易引起医院内感染。由于消毒、灭菌不严,无菌操作观念不强,常伴细菌污染或因有开放性创口、创面而易招致细菌定植。在机体全身、局部抗感染免疫机能低下的情况下,更易发生各部位感染。对各项侵入性操作需开展现患率监测,以便客观地判定某些操作感染发生的危险度。如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各项侵入性操作医院感染的相关危险性,则应采取逐步回归统计学分析方法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二、免疫抑制治疗
恶性肿瘤疾病如各种实体瘤、血液、淋巴系统恶性肿瘤等,免疫应答过度表达的病人如牛皮癣、红斑狼疮、慢性肾病,以及各种感染中毒性休克垂危病人及脏器移植病人等,均需要接受各种免疫抑制疗法,如放射治疗(直线加速器、钴60等)、化学治疗(细胞毒药物、抗细胞代谢类药物等)及激素治疗等。这一类治疗的共同弊端即为对机体抗感染免疫机能的严重损伤,如放疗、化疗对骨髓造血功能及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抑制,使周围血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减少、抑制其抗体产生;杀伤增殖迅速的正常上皮细胞,尤对肠道粘膜柱状上皮的损伤,导致肠壁粘膜上皮坏死、溃疡出血,破坏了正常肠道抗细菌定植的免疫、机械屏障作用,为细菌易位洞开了门户,成为内源性感染发病机理。
类固醇类激素应用,尤其大量、持续应用,抑制正常肾上腺皮质功能,并促使肾上腺激素分泌降低,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抑制细胞吞噬作用,使T细胞功能衰退,封闭淋巴因子、抗体的产生,从而抑制机体对炎症应答反应,抑制抗体及干扰素的活性。
三、抗菌药物应用:抗菌药物使用不当、滥用,与人体正常微生态失衡导致内源性感染密切相关。
感染病原微生物监测制度
一、监测意义: 1.掌握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资料,对医院感染的监测、控制起到指导作用。2.客观评价灭菌、消毒效果。3.寻找感染源、感染环节,揭示传播途径,剖析感染的高危因素,是保护易感人群的重要依据。4.在控制暴发流行中起了主导作用。5.监测医院感染菌株动态变化及耐药谱相应变迁,是指导、评价抗生素合理使用的重要依据。
二、病原体特点: 1.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包括革兰氏阳性或阴性需氧菌、厌氧菌及真菌、病毒、支原体、原虫等病原体,但90%以上为条件致病菌(机会病原体),极大部分是原来人体正常的微生物群。2.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中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3.革兰氏阴性细菌中以大肠埃希氏菌、葡萄糖不发酵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占极大多数,按菌株数量排列名列一、三位。4.真菌、厌氧菌的感染率正在增多,真菌中几乎60%~80%的为白色念珠菌。白色念珠菌在正常人体的口腔、肠道、阴道中存在,只有当广谱抗生素长期使用,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才导致菌群失调出现白色念珠菌感染。厌氧菌以类杆菌、消化球菌、梭菌检出率增加。5.L型细菌感染:医院感染病原菌在机体感染后,受到体内吞噬细胞、溶菌酶、补体、胆汁、尿素等的作用,接受大量抗生素治疗诱导,又受外环境中各种消毒液的影响下,均可使其细胞壁缺损、丢失,形成L型菌,成为重症感染、L型菌所致败血症的误诊的主要原因,也是反复发作慢性感染患者中常见的一种耐药性极强的特殊形式的菌型感染。
三、病原微生物监测任务: 1.提高病原学监测的质量;(1)提高标本送检率。
临床医生必须在治疗前做到有样必采,并要求达到正确采样,尤在怀疑厌氧菌感染时更为重要。(2)标本的正确采集与运送。检验科技术人员深入临床第一线指导临床医师对各类标本的正确采集,探讨标本最佳采集时间,以及运送、接种等注意事项。(3)提供快速、准确的病原学诊断及药敏试验结果。大力推广先进的微生物检验技术,减少繁重的人工劳作,广泛应用自动、半自动微生物鉴定系统和药敏测试仪,采用微量峰值法药鉴定,能准确测出MIC,此外应用DNA扩增仪,能作出早期鉴定,对危重病人可采用“分级报告”方法,先报细菌涂片,初步培养,日后再报告完整的细菌鉴定和药敏结果。2.微生物鉴定信息及时反馈。建立细菌耐药性定期监测信息反馈制度,定期按地区、医院不同级别通报各自的医院感染菌株及耐药谱情况,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改变经验用药的盲目性。3.对医院感染暴发流行的预测、报告和防患于未然。较短时间内在同一病区或于某一病人群体中连续发生数例同源病原体的医院内感染,称为医院感染的暴发,如其发生率超过本底感染发生率的3倍,称为暴发流行。
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不像甲肝、霍乱等那样有典型传染特征,因此,病区监控人员难以早期发现,但病原微生物检验人员熟悉全院各病区医院感染病原微生物的分布和变化。常见感染病原体短时增多、新的耐药菌株出现以及罕见感染病原体的发现,必须进行流行病原体同原性鉴定,一般采用表型鉴定(血清、噬菌体、耐药谱、细菌素等),如有条件,开展质粒图谱、核酸内切酶图谱、核酸探针等基因分型方法鉴定,达到快速、特异诊断,对某些不易培养或费时很长的病原体,如病毒、厌氧菌等也不失是一种有效的方法。4.协作开展医院感染专题研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及医院感染管理水平。(1)在全面综合性监测的基础上,逐步转入目标性监测,针对感染重点科室、多发部位的感染进行研究。(2)要结合临床开展肠道正常菌群的动态监测,研究侵入性操作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外科预防性抗生素使用对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围手术期用药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价值,选择性消化道去污染治疗在预防医院感染中的意义等。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监测制度
抗菌药物广泛使用,破坏了人体内正常存在的微生物群与宿主(人体)的生态平衡,导致正常微生物群在定量、定位方面的生物学行为改变,由原不致病的或在特定条件才致病的机会病原体成为致病的病原体,引发内源性感染。为规范抗菌药物的使用管理,特制定本监测制度,请各临床医师遵照执行。
一、抗菌药物使用率监测:高抗生素使用率是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标志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倡导的抗生素使用率为20%~30%,本院要求抗生素使用率控制在20%~30%以内。
二、抗菌药物使用合理性的监测:针对医院的抗生素使用率,从适应症、剂量、疗程、预防用药等方面分析,揭示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及程度,可作为教育医务人员的资料。
三、外科系统科室预防用药监测:对临床抗生素使用监测,还需从治疗用药、预防用药两大部分监测分析。目前抗生素预防应用中存在不少问题,尤其在外科,术后预防用药几乎占100%,对药物的选择、剂量、疗程、联合用药指征的监测分析,发现不少弊端。不少临床医生试图用抗生素来弥补手术操作中的缺陷。术后盲目、长期给药只会起到破坏宿主与正常菌群的生态平衡的作用,增加内源性感染的机会。因此,应对之进行严格监测,尽量避免使用抗菌药物。
四、根据医院感染病原菌、药敏谱监测临床用药的合理性;1.社会感染与医院内感染的患者,各部位常见病原菌、药敏谱不一,即使同类细菌,其药敏谱也完全不一样,用药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应急情况下凭临床经验用药无可非议,但当细菌培养出来后,应该及时修正用药方案。2.院内各病区所收治的病种不一,病情轻重程度不一,用药习惯不一,既往用药史不一,因此医院内甚至病区内医院感染菌种、株、耐药谱也不完全一致,对此也应进行监测。3.根据所检出的相应的病原菌及药敏谱,应监测临床各科用药方案的正确性、合理性。
感染控制制度
一、消毒:指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杀灭或消除外环境或传染媒介上除芽孢以外的病原微生物及其他有害微生物,达到无害化的一种方法。灭菌:指采用物理、化学方法杀灭一切微生物的措施。
二、清洁工作规定:主要运用物理清除、洗涤、去污的方法,清除病原微生物环境储源,去除物体表面的大部分细菌及潜在的病原微生物,保持洁净、干燥的环境,切断传播途径,避免发生因接触被病人病原体污染的地面、墙面及病房内的物品而产生的接触性感染,或因病人分泌物、排泄物、血液、体液形成气溶胶固体、液体、微粒产生空气传播。1.医疗器械(设备)的清洁、除污:
采用清洁消毒剂清除其表面的血液、粘液等有机物及大部分病原微生物,确保消毒、灭菌质量。清洁措施十分重要性,因为各类消毒剂无论高水平、低水平消毒,其消毒效果都将受到有机物污染的影响。2.废弃物的处置不容忽视:医院内废弃物有生活垃圾及医疗污物,主要为后者。诊疗、护理和卫生处置而产生的病人的血、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检验标本、污染敷料、布类制品、针筒、输液器、引流管(袋)、各种导管、一次性手套、手术标本、切除的病变组织器官、术中血液、体液及病原体污染的外用盐水,成为传染疾病的主要传染源,不妥善处理将导致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带来严重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因此,必须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规范。(1)医疗污物分类、统一收集。(2)初步浸泡消毒、全封闭运送,防止医源性污染,尤其是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的污染,根据传染性及危害性,分门别类装袋。对尖锐金属一次性医疗器械,有条件的可用耐刺容器密封标记说明。传染病及特异性感染病人的敷料、布类尤其要保证消毒效果。(3)焚烧:大多数固体废物可以焚烧,对一次性塑料制品如注射器、输液器则必须毁形。病区液体废物应集中定时运出,加入一定比例的漂白粉或含氯制剂消毒后倒入化粪池。
三、正确选择灭菌、消毒方法:1.高危医疗物品:首选压力蒸气灭菌,尤其是手术器械、内窥镜、呼吸机的部分金属部件、口腔科器械。如不能耐受高压的,可采用干热灭菌,如锐利器械、刀、剪、玻璃器皿。如不能耐受高压、高温消毒的,则可采用低温灭菌,如生物制品、各类导管、人造血管、人造瓣膜等。如条件设备限制,也可选择高效消毒剂如2%戊二醛。2.中危医疗物品:选择高效消毒剂,如纤维内窥镜、体温表等的消毒。3.低危医疗物品:采用中效、低效消毒剂,但有传染病病原体污染可疑时需按十危医疗物品处理。对全院的侵人性诊疗操作器械根据检查部位、对人体损伤程度及感染后导致的后果分类建档,并确定相应的灭菌消毒方法及具体消毒剂选用、消毒时间、消毒液更换时间,采取轮转式监测灭菌消毒质量,并记录在案。
四、确保灭菌、消毒质量;开展灭菌消毒质量监测并非可绝对保证灭菌消毒效果,监测的质量受许多因素影响,如不排除诸多干扰,灭菌消毒质量监测就会失控。1.各种检测的试剂、指标剂质量的论证:要注意察看生产日期、有效期、批号、产地,不用即将过期的产品,否则会出现假阴性。2.灭菌效果质量监测;生物指示剂是压力蒸气灭菌最可靠的灭菌效果检测手段,而我们常规只是1~3个月检测一次,有人作同步检测对照,化学指示剂(管)与生物指示剂对比存在2.5%的漏查率。作为灭菌效果监测的化学指标卡(管)产地不同,批号不同,其质量也不一致,我们曾将二个不同生产企业的化学指示卡(管)放人测试包,在预真空压力无菌器中,进行对照研究,并同时放置留点温度计。当留点温度计指示最高温128℃时(未达到灭菌温度),某厂家的化学指示卡未转变成标准黑色,而呈浅黑发亮色彩,提示灭菌未达标,蒸气质量存在问题,也可能有冷凝气团存在,影响灭菌质量,但另一厂家的化学指示管却结晶完全,显示达到灭菌要求。诸如此类,不同产地的消毒液监测试卡会对测试效果产生不同影响。紫外线物理灭菌,常采用紫外线辐射强度监测仪,通常每年都要计量部门检验以保证监测质量。此外,对紫外线强度监测仪的维护,及时清除表面尘埃也很重要。某市防疫部门对市、县、区级医院自我检测结果差异很大。压力蒸气灭菌器的阀门、仪表、管道检测标准也同样重要,稍有疏忽也将严重影响灭菌质量。3.使用中灭菌物品再污染问题;对使用中的无菌器械的灭菌效果监测:如持物钳(敷料钳)、长镊子等,即使用压力蒸气灭菌容器干燥保存,有人监测12小时细菌已严重污染,包括手术进行中对灭菌器械的监测也发现有88.89%的细菌污染,带血者更甚。也有用新洁尔灭等消毒液保存的,但这种本身低效的消毒液,再在容器放入纱布,使消毒液中洁尔灭浓度大大降低,极易造成灭菌器械两次污染。有人对使用中的生理盐水棉球监测,发现30%左右的有细菌污染,污染细菌成千上万,甚至无法计数。使用中的消毒液细菌超标率随着使用时间及浸泡消毒物品性质及频率(如浸入性操作器械污染强)不一,难以保证灭菌消毒效果,两次污染机会大大增高。4.灭菌物品贮存;即使是灭菌质量可靠的医疗用品,如果不很好地贮存,也会带来污染。供应室、手术室灭菌物品贮放,应按Ⅱ类环境要求贮放,环境要求洁净、干燥,最好有层流设施,南方相对湿度大,必要时可配备除湿器。紫外线灭菌设施应进行空气消毒,物体表面要用消毒液擦拭,工作人员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如果环境潮湿、尘土飞扬、屋顶渗漏、流程有逆流,贮存灭菌物品必将会被污染,即使存放在有效期内的物品,仍可发现灭菌物品外包装上有霉斑出现。
重症监护病房感染管理制度
一、适用范围:重症监护病房(ICU)是危重病人密集的场所,患者免疫力低下,环境污染、侵入性操作较多,激素、抗菌药物大量使用,极易发生医院内感染(外源性与内源性感染)。ICU医院感染以肺炎和动静脉插管引起的败血症为主,最常见的感染病原菌有肠杆菌属、克雷伯杆菌属、铜绿假单胞菌和表皮葡萄球菌。
二、管理重点:ICU的医院感染监测和控制重点是环境卫生管理、各种侵入性操作及抗菌药物的使用。
三、环境卫生管理:1.ICU在建筑设计中应使其与麻醉、手术科室相毗邻,并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室内严格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并设隔离间,用于特殊感染病人的治疗。2.工作人员的衣裤应与其他临床科室不同,以便于区别。3.严格限制人员进出,无论是管理人员、工作人员,还是探视者、参观者,出入ICU时都应更换衣、鞋、帽,并认真洗手。
四、侵入性器械监测与管理:1.呼吸管道的侵入性操作包括氧气吸入、雾化吸入、气切、人工呼吸机使用等。ICU病人因治疗需要常需进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术,呼吸机的使用频率几乎是全院之最。(1)应对所有与呼吸有关的医疗器械及物品都应进行监测,包括备用和使用中的监测,如湿化瓶、湿化液、存放湿化液的瓶子、吸氧管、吸痰管、呼吸机管道、集水器、呼吸机等等;(2)呼吸机管道每2日要进行更换消毒,雾化器和呼吸机应用的灭菌蒸馏水,应每日更换1次,开瓶24小时后,未用的部分应当丢弃;(3)所有有关器械均应进行有效的消毒(使用中、高效消毒液)。2.在ICU的病人常规接受多种置管治疗,如动静脉置管、泌尿道插管及术后的各种引流管。(1)应选用全封闭无菌集尿袋,并将引流管、集尿袋放在能确保尿液不断自由地向下引流的位置,留置导尿前后常规对尿液作细菌定量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期发现无症状性菌尿;(2)应严格掌握各种侵入性操作的适应症,在置管时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3)要进行严密监测,主要是监测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如是否有感染先兆,一旦有感染发生,能拔管者应尽量拔管,无法拔管的要进行合理有效的抗菌治疗;(4)动静脉置管拔管时管端用无菌剪剪取一段作常规培养,以发现导管菌血症的发生;(5)能口服用药的绝不用静脉注射,能应用钢针注射的,就不置入塑料管,更不宜使用持续开放的静脉内装置;(6)每个操作步骤均应严格遵循无菌技术要求,特别要重视皮肤消毒,因皮肤上的细菌最易侵入;(7)采用静脉高营养时,最后应缓慢注射5ml生理盐水,以减少静脉置管中残留的营养液。
五、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监测与控制: 1.应动态地监测与反馈ICU病房病原菌及药敏谱变迁信息,有条件的可进行肠道正常微生物群的监测,及早发现内源性感染发生的苗头。2.进行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分析,更改抗菌药物必须附上细菌培养的药敏报告。
供应室感染管理制度
一、感染, 控制, 的重要性: 中心供应室是向全院供应各种灭菌, 器材、敷料和用品的重点科室,又是各种携带致病菌用品的回收集中处理的地方。消毒工作在供应室至关重要,其质量好坏关系到临床各科医疗质量。
二、监测与控制的重点: 中心供应室的监测与控制重点是环境管理、卫生管理回收物品的初步处理和物品灭菌的质量。
三、环境要求: 1.供应室应设在医院内的清洁区域内,周围无污染源,同时也应重视楼层建筑的要求。2.应严格划分三区,中心供应室分污染区(污染物品的回收、浸泡、粗洗等)、清洁区(精洗、打包、消毒等)、无菌区(灭菌物品的存放、发放等),严禁逆行。3.所有从病区、手术室等收回的使用过的器材和物品,都必须在污染区内的消毒处理室里进行消毒。4.通过消毒、清洗和干燥处理的器械、物品,都应在清洁区内装配、安装和包扎。5.无菌室要保持清洁,区分未消毒区和消毒区。6.已灭菌的器材由专人处理(事前进行手的清洁),在专用搬运车上铺无菌巾,输送到灭菌器材室,外人和污染物不得进入无菌室。
四、卫生要求: 1.临床科室将使用后的医疗用品(除敷料外)在病房初步浸泡消毒后,由中心供应室统一回收(敷料由专人回收后进行焚烧),然后分类进行处理:(1)一次性物品毁形或焚烧处理;玻璃针筒用能灭活热原、含清洁剂的消毒液(如三效灭活剂)浸泡消毒;(2)针头尽量使用一次性的,不再重复使用,对一些特殊针头进行清洗、煮沸消毒,再打包高压灭菌;(3)其余医疗用品在病房初步处理后回收时只需清洗、擦干、打包灭菌。如临床科室未经初步处理,并直接由中心供应室回收,那么需病房进行的初步消毒工作由供应室完成。2.监测主要指消毒剂的选择是否正确,消毒剂的浓度和更换时间以及使用方法是否合理。3.目前医院用品的灭菌主要依靠高压蒸气灭菌、干热灭菌、环氧乙烷气体灭菌,必须选用既能显示温度又能表示时间以及饱和蒸气质量的化学指示卡(带)。4.消毒包上注明科室、消毒物品名称、消毒日期、失效期和操作者。5.无菌物品的存放应按灭菌日期前后顺序排列,发放时按先灭菌先发放的原则办理,以防灭菌物品失效。6.存放室要清洁、干燥、易冲洗,地面干净,墙壁无霉变,存放柜及发放台无积灰。7.无菌物品发放车每天送完货经清洗消毒后方可进无菌间。8.每月进行空气、物体表面、工作人员手、持物钳及无菌物品保存液的细菌培养。9.我国南方、北方气候与湿度差异较大,无菌物品的存放时间也应有所不同,南方应缩短保存时间,一般为5~7天(霉雨季节为5天),北方可为7~10天(霉雨季节为7天)。无菌物品的保存与灭菌包的湿度关系密切,灭菌后湿度<3%者为合格,湿度>6%的包存放时易发生污染,因此,对灭菌后的物品每月至少进行一次培养,培养结果应无菌。
血液净化中心感染管理制度
一、感染监测范围: 血液透析是安全易行、应用广泛的一种血液净化方式,依赖血透存活的患者其生存率和生活质量比以往有明显提高,但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大多伴有严重贫血、低蛋白血症、免疫功能低下、严重营养不良等症状,部分患者还需依靠重复输血维持生命,大大增加了患者的感染机会。感染的致病菌通常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和不常见的致病菌。目前病毒性肝炎仍然是世界各国血液净化中心最重要的感染性疾病,乙、丙、丁型肝炎主要是通过体液传播,含有血液成分的分泌物或排泄物均可成为肝炎的传播媒介。
二、肝炎病毒的监测与控制;1.人体肝炎病毒的检测;(1)所有进行血透前的患者都应进行全套肝炎病毒的监测,并将此作为本底调查,包括甲肝、乙肝、丙肝、戊肝等,工作人员也应定期进行检查(一般每年一次);(2)透析前预防注射乙肝疫苗;(3)患者初次透析前三个月应每月进行一次肝炎病毒检测,以后每季度检测一次,连续一年后,改为每半年一次;(4)有感染症象时随时进行检测,以便及早发现肝炎病毒的感染。2.医疗用品感染病毒的检测;(1)为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透析管道应专人专用,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需重复用的要严格进行有效的消毒,消毒液必须能杀死病毒肝炎等病原体;(2)定期对这些物品的消毒效果进行检测,特别是肝炎病毒的检测。
三、细菌和内毒素的监测与控制;1.应重点进行透析用水、透析液、原水口、软化水出口、反渗水出口、透析液配液口、内瘘针、血路管、双腔管等的细菌和内毒素监测,一般每月一次,要求透析液进水口细菌总数<200cfu/ml,离开透析器的透析液细菌总数<2000cfu/ml,不能检出致病微生物,内毒素检测应阴性。2.发现感染症象时应随时检测,及早发现感染的可能来源。3.拿取分流器,插入瘘管针头,更换或拆卸设备,以及抽血等,均应戴手套,为了避免被血液污染,工作人员必要时应穿隔离衣、戴眼罩。4.预防外瘘管被污染,透析结束后在外瘘管内注入适量肝素,以保持通畅,如发现局部血栓或感染,应尽早拔除瘘管。5.预热透析液的水箱易污染革兰氏阴性杆菌,可加入适量的消毒剂。6.使用后的可火化的物品均应焚烧,其余物品也应用高效消毒液浸泡处理。
呼吸系统感染诊断制度
一、上呼吸道感染:1.临床诊断;鼻咽、鼻旁窦和扁桃腺等上呼吸道急性炎症表现,发热≥38.0℃超过2天,并排除普通感冒的非感染性病因如过敏等。2.病原学诊断;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发现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二、下呼吸道感染:1.临床诊断;(1)患者出现咳嗽、痰粘稠,并有下列情况之一者:①发热。②出现肺部罗音。③白细胞总数和(或)嗜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
④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并排除非感染性原因如肺栓塞、心力衰竭、肺水肿、肺癌等。(2)患者稳定期的慢性气道疾患(慢性支气管炎伴或不伴阻塞性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症)出现急性恶化,咳嗽及痰量明显增加,痰液性状变脓性,或者X线胸片与入院时比较有明显改变或新病变,并排除非感染原因(同上述第④条)。2.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
(1)经筛选的痰液(涂片)镜检鳞状上皮细胞<10个/低倍视野和白细胞>25个/低倍视野,或鳞状上皮细胞:白细胞≤1∶2.5;免疫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患者见到柱状上皮细胞或锥状上皮细胞与白细胞同时存在,白细胞数量可以不严格限定,连续两次分离出相同病原体。(2)痰细菌定量培养分离到病原菌≥106cfu/ml。(3)血培养或并发胸腔积液者的胸液分离到病原体。(4)经纤维支气管镜或人工气道吸引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病原菌≥105cfu/ml的病原菌,经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分离到病原菌数≥104cfu/ml的病原菌,或经防污染标本刷(PSB)、防污染支气管肺泡灌洗(PBAL)采集的下呼吸道分泌物分离到病原菌(对于原有慢性阻塞性肺病包括支气管扩张者病原菌数必须≥103cfu/ml)。(5)痰或下呼吸道采样标本中分离到通常非呼吸道定植的细菌或其他特殊病原体。(6)免疫血清学、组织病理学的病原学诊断证据。病变局限于气道者为气管—支气管炎;出现肺实质炎症(X线显示)者为医院内肺炎(包括肺脓肿),报告时分别标明。
三、胸膜腔感染
1.临床诊断:发热,胸痛,胸水外观呈脓性,或带臭味,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1000×lO6/L。2.病原学诊断;(1)在临床诊断基础上,符合下列情况之一者:①胸水培养分离到病原菌(应强调厌氧菌培养)。②胸水普通培养无菌生长,但涂片见到细菌。(2)说明:①胸水发现病原菌,则不论胸水性状和常规检查结果如何,均可作出病原学诊断。②邻近部位感染自然扩散而来的胸膜腔感染,如并发于肺炎、支气管胸膜瘘、肝脓刖者,不列为医院胸膜腔感染;诊断操作促使扩散者则属医院感染。若肺炎系医院感染,如其并发脓胸按医院肺炎报告,另加注括号标明脓胸。③结核性胸膜炎自然演变成结核性脓胸不属于医院感染。
院内感染控制在职教育制度
   一、内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具体组织下,组织全院各级人员进行院内感染的
控制教育。
二、定期举办院内感染控制学习班,加强有关院内感染的基础知识的学习。
三、教育各级医务人员,牢固树立无菌观念和训练正确的无菌操作技术,定期举办无菌操作技术比赛。
四、对有关人员每年进行一次院内感染知识的考核。
院内各类人员感染控制教育措施
一、参加有关省市级卫生部门组织的有关院内感染的学习班,参加人员必须有院领导及专职人员参加。
二、全院性培训;1.各科推选一名护士长或护师,一名总住院医师或医师,担任感染监控员,由感染办公室专职人员对他们每年进行1~2次的业务指导及培训。2.对全院医务人员进行有关院内感染和消毒隔离工作的培训,每年1~2次。3.对实习护士来院实习,要进行医院内感染方面的有关知识培训。培训内容:医院感染的概念,医院内感染的控制及预防,医院内感染的常见疾病及预防,消毒、隔离、灭菌等。4.每年年底组织座谈会一次,请有关人员参加,由感染办公室提出院内感染中存在的问题。
三、对临床医生的培训;1.怎样填报院内感染病历调查表,减少漏报率的发生。2.重点学习使用抗生素,应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授讲课。3.指导医师掌握医院内感染的诊断标准。
四、对护士重点培训隔离、消毒方面的有关问题。
五、对卫生员培训有关病房卫生清扫、隔离消毒的基本知识、各种消毒液的使用浓度及配制方法。
供应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严格划分清洁区和污染区。对清洁与未清洁的物品应分别放置。并设置清洁与污染两个窗口。消毒后的物品要有标识,并标明消毒日期,放在清洁干燥室内。
二、各种敷料制成后,须经高压消毒后方可使用。
三、高压消毒锅要定期检查,鉴定消毒效果,发现故障或未达到效果时,应即时维修找出原因,对维修工作要有记录。
四、对针管、输液器等玻璃器材,必须进行两次冲洗、两次消毒。
五、每日消毒工作要有记录,已经消毒的物品,必须有消毒人员签字后方可领用。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门诊候诊室必须保持清洁,地面、门窗、内壁每日进行湿式清擦一次,走廊痰盂内存放1:200的“84”消毒溶液,每日更换一次。
二、门诊每天进行空气消毒两次。
三、门诊观察室要保持空气新鲜,经常通风换气,室内要经常进行消毒,如有污染,随即清除和消毒,对不明高热患者或疑似传染患者,在患者离开后要进行彻底消毒。
四、厕所必须保持洁净。每天由卫生员进行两次消毒,厕所地面及便池内外,不准带有污染痕迹,如有患者排泄物等,应即消除和消毒。
五、门诊各科室的污染废料、纱布、棉球等,必须集中放在一起,每日由本科人员,送烧脏炉进行焚化处理,绝不准乱扔、乱放,更不能混为一般垃圾处理。
六、肝炎诊室和夏季肠道门诊诊室,每日进行两次消毒,随时污染随时消毒。室内陈设物及门窗、四壁,应经常用1:200的“84”消毒液喷雾或浸泡拭布进行清擦。室内不准陈放食品和就餐。
洗衣房、被服组消毒隔离制度
一、清洗与未清洗的被服,要分别放置,并设有回收污染被服和发放清洁被服两个窗口。
二、对污染严重或传染患者的被服,收回后要用化学消毒剂溶液浸泡2小时,再进行清洗。被褥要进行高压消毒。
三、收回的废料,每次要用消毒剂浸泡2小时后,再进行清洗,经高压消毒后方可再用。
四、保持工作环境整洁,室内要经常消毒。对收回未洗的被服应放置一起,不准随地乱扔、乱放。工作人员每次工作完毕时,手要进行清洗、消毒。回收污物被服的工作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隔离帽、穿工作鞋和带口罩。
脏物焚烧消毒隔离制度
一、科室废料污物及换药处置的纱布、棉球,送到污物桶内,由卫生员当日运送焚烧炉,焚烧处理。
二、各科手术后,遗弃的肢体、脏器等废料,用盛器装好,由科室直接送焚烧炉焚烧。
三、保持焚烧炉环境卫生,送去脏物污物,要及时送炉内进行焚烧。不准堆积陈放,做到日产日清,每日对焚烧室进行清毒。做到夏、秋季无蚊、蝇,并注意防火。
四、焚烧员做好自身防护。在工作时,必须穿隔离衣、带口罩、隔离帽及手套。每工作完要洗手消毒一次。
垃圾污物处理消毒隔离制度
一、科室每日消除垃圾,将垃圾及时送到指定的垃圾桶内,其中如有污染垃圾,应送到污物桶内。桶满时,由卫生员分别运送室外垃圾箱内或送焚烧炉焚烧处理,运送时必须将垃圾桶盖盖好,以防掉撒地上。
二、病室内痰盂要盛放1:200的“84”消毒溶液。患者的痰液应倒在痰盂内,由病房护理员随时更换倒除。
三、患者用过的废纸及果皮等物,应放置纸篓内,不准扔在地下或走廊内,更不准顺窗口扔到外边。
四、院内垃圾集中处理,每日由总务科指派专人进行清理和拉运,夏、秋季必须做到日产日清,并进行一次到二次杀虫、灭菌消毒,防止蚊、蝇孽生。
手术室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入室人员的管理:1.凡进入手术室的工作人员必须更换衣、帽、裤、鞋,不准带私人用物进入工作区。2.入室人员进入限制区必须戴圆顶帽、戴口罩。3.工作人员每年作一次体检,按规定注射乙肝疫苗,患有传染病者不得入室工作。4.手术病人入室前,必须更换清洁衣、裤,戴帽及穿脚套。5.进入手术室的推车轮须经消毒后进入半限制区。6.工作人员外出必须更换工作衣、帽、裤、鞋。
二、参观制度:1.非本室人员及非手术人员未经许可不得入内。2.进修、实习人员必须遵照上述规定执行,实习人员须由带教老师带领,不得单独进入手术室。3.参加人员须经医教科或护理部同意后,更换衣、帽、裤、鞋、戴口罩,并在指定区域活动,不得任意穿行。4.凡患严重感冒者,不准进入手术室。
5.进入本室人员,禁止高声谈笑。6.外来参观者要限制人数。
三、清洁消毒制度:1.手术室应保持整洁,无尘无蝇虫。每晨湿抹室内全部物体表面,并用消毒液拖地,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空气2次。2.手术室环境地面,每天用消毒液拖地3次。3.手术结束应开窗通风,整理用物,湿性擦拭室内物品,用消毒液拖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每周手术室熏蒸消毒1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要有据可查。4.除每日必须做好清洁卫生外,每周固定1日为卫生日,彻底清洁消毒手术室。5.专用拖鞋每日用消毒液浸泡后,清洗晾干备用,鞋柜用消毒液擦拭,每日1次。
院内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一、目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医疗安全,提高医疗质量。
二、适用范围:各临床、医技科室。
三、职责:1.医院感染控制科(专职人员,下同)的主要职责:(1)根据国家和本地区卫生行政部门有关医院感染管理的法规、标准,拟定全院医院感染控制规划、工作计划,组织制定医院及各科室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经批准后,具体组织实施、监督和评价。(2)负责全院各级各类人员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与技能的培训、考核。(3)负责进行医院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医院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问题,制定控制措施,并督导实施。(4)对医院发生的医院感染流行、暴发进行调查分析,提出控制措施,并组织实施。(5)参与药事管理委员会关于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协助拟定合理用药的规章制度,并参与监督实施。(6)对购入消毒药械、一次性使用医疗卫生用品进行审核,对其储存、使用及用后处理进行监督。(7)及时向主管领导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上报医院感染控制的动态,并向全院通报。2.临床科室建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兼职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在科主任领导下开展工作。其主要职责是:(1)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工作,根据本科室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对医院感染病例及感染环节进行监测,采取有效措施,降低本科室医院感染发病率;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并积极协助调查。(3)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使用情况。(4)组织本科室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5)督促本科室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6)做好对卫生员、配膳员、陪住、探视者的卫生学管理。3.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管理中应履行下列职责: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等医院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2)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做到合理使用。(3)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4)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及时送病原学检验及药敏试验,查找感染源、感染途径,控制蔓延,积极治疗患者,如实填表报告;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及时报告感染管理科,并协助调查。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报告。(5)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6)掌握自我防护知识,正确进行各项技术操作,预防锐器刺伤。
四、工作程序:1.医院感染散发的报告与控制;(1)当出现医院感染散发病例时,经治医师应及时向本科室医院感染监控小组负责人报告,并于24小时内填表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2)科室监控小组负责人应在医院感染控制科的指导下,及时组织经治医师、护士查找感染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3)确诊为传梁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报告和控制。2.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与控制;(1)医院感染流行、暴发的报告:①出现医院感染流行趋势时,医院感染控制科应于24小时内报告主管院长和医务科,并通报相关部门。②经调查证实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时,医院应于24小时内报告当地卫生行政部门。③当地卫生行政部门确定为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于24小时内逐级上报至省卫生行政部门;省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的报告后,应于24小时内上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④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2)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应采取下列控制措施:①临床科室必须及时查找原因,协助调查和执行控制措施。②医院感染控制科必须及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处理,基本步骤为:A.证实流行或暴发。对怀疑患有同类感染的病例进行确诊,计算其罹患率,若罹患率显著高于该科室或病房历年医院感染一般发病率水平,则证实有流行或暴发。B.查找感染源。对感染患者、接触者、可疑传染源、环境、物品、医务人员及陪护人员等进行病源学检查。C.查找引起感染的因素。对感染患者及周围人群进行详细流行病学调查。D.制定和组织落实有效的控制措施。包括对患者作适当治疗,进行正确的消毒处理,必要时隔离患者甚至暂停接收新患者。E.分析调查资料,对病例的科室分布、人群分布和时间分布进行描述;分析流行或暴发的原因,推测可能的感染源、感染途径或感染因素,结合实验室检查结果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综合做出判断。F.写出调查报告,总结经验,制定防范措施。
③主管院长接到报告,应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协助医院感染管理科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与控制工作,并从人力、物力和财力方面予以保证。④当其它医院发生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时,应对本地区或本院同类潜在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并采取相应控制措施。⑤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按《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管理。3.消毒灭菌与隔离:(1)医务人员必须遵守消毒灭菌原则,进入人体组织或无菌器官的医疗用品必须灭菌;接触皮肤粘膜的器具和用器必须消毒。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去污染,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特别是感染患者用过的医疗器材和物品,应先消毒,彻底清洗干净,再消毒或灭菌。所有医疗器械在检修前应先经消毒或灭菌处理。(2)根据物品的性能选用物理或化学方法进行消毒灭菌。耐热、耐湿物品灭菌首选物理灭菌法;手术器具及物品、各种穿刺针、注射器等首选压力蒸汽灭菌;油、粉、膏等首选干热灭菌。不耐热物品如各种导管、精密仪器、人工移植物等可选用化学灭菌法,如环氧乙烷灭菌等,内窥镜可选用环氧乙烷灭菌或2%戊二醛浸泡灭菌。消毒要首选物理方法,不能用物理方法消毒的方选化学方法。(3)化学灭菌或消毒,可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选择灭菌、高效、中效、低效消毒剂。使用化学消毒剂必须了解消毒剂的性能、作用、使用方法、影响灭菌或消毒效果的因素等,配制时注意有效浓度,并定期监测。更换灭菌剂时,必须对用于浸泡灭菌物品的容器进行灭菌处理。(4)甲醛气体灭菌参照《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进行。自然挥发薰蒸法的甲醛薰箱不能用于消毒和灭菌,也不可用于无菌物品的保存。甲醛不宜用于空气的消毒。(5)连续使用的氧气湿化瓶、雾化器、呼吸机的管道、早产儿暖箱的湿化器等器材,必须每日消毒,用毕终末消毒,干燥保存。湿化液应用灭菌水。(6)手部皮肤的清洁和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①洗手设备:a.病房及各诊疗科室设有流动水洗手设施,开关有脚踏式、肘式或感应式。b.肥皂应保持清洁、干燥。
c.可选用纸巾、擦手毛巾等擦干双手。擦手毛巾应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消毒。d.不便于洗手时,可用快速手消毒剂。②洗手指征:a.接触患者前后,特别是在接触有破损的皮肤、粘膜和侵入性操作前后。b.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后,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ICU、母婴室、感染性疾病病房等重点部门时,戴口罩和穿、脱隔离衣前后。c.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d.脱手套后。③洗手方法:用清洁剂认真揉搓掌心、指缝、手背、手指关节、指腹、指尖、拇指、腕部,10~15秒钟,然后用流动水洗净。④手消毒指征:a.进入和离开隔离病房、穿脱隔离衣前后。b.接触血液、体液和被污染的物品后。c.接触特殊感染病原体后。⑤手消毒方法:a.用快速手消毒剂揉搓双手。b.用消毒剂浸泡双手。⑥外科刷手应用刷子蘸洗涤剂将指甲内污物刷净,并洗净双手臂,擦干,再用手消毒剂刷手或泡手。刷手或泡手时间必须符合要求。具体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7)地面的清洁与消毒应达到以下要求:①地面应湿式清扫,保持清洁;当有血迹、粪便、体液等污染时,应即时以含氯消毒剂(1000ppm)拖洗。②拖洗工具使用后应先消毒、洗净、再晾干。4.消毒药械的管理;(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对全院使用的消毒灭菌药械进行监督管理。(2)感染控制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具体负责对全院消毒灭菌药械的购入、储存和使用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对存在的问题及时汇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3)药剂科应根据临床需要和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对消毒灭菌药械选购的审定意见进行采购,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查验必要证件,监督进货产品的质量,并按有关要求进行登记。(4)使用科室应准确掌握消毒灭菌药械的使用范围、方法、注意事项;掌握消毒灭菌药剂的使用浓度、配制方法、更换时间、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等,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院感染控制科予以解决。5.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1)抗感染药物的管理应达到以下要求:①医院有健全的抗感染药物应用的管理制度。②医院对抗感染药物应用率进行统计,力争控制在50%以下。③检验科和药剂科每半年公布主要致病菌及其药敏试验结果,并向临床医务人员提供抗感染药物信息,为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提供依据。④临床医师应提高用药前相关标本的送检率,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严格掌握适应症,合理选用药物;护士应根据各种抗感染药物的药理作用、配制禁忌和配制要求准确执行医嘱,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配合医师做好各种标本的留取和送检工作。⑤医院应开展抗感染药物临床应用的监测,包括血药浓度监测和耐药菌(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耐万古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VRSA]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等)的监测,以控制抗感染药物不合理应用和耐药菌株的产生。(2)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原则:①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使用的适应症、禁忌症,密切观察药物效果和不良反应,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②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联合应用和预防应用的指征。③制订个体化的给药方案,注意剂量、疗程和合理的给药方法、间隔时间、途径。④密切观察患者有无菌群失调,及时调整抗感染药物的应用。⑤注重药物经济学,降低患者抗感染药物费用支出。(3)抗感染药物合理应用的建议:①已明确的病毒感染一般不使用抗菌药物。②以发热原因不明,且无可疑细菌感染迹象者,不宜使用抗感染药物。对病情严重或细菌感染不能排除者,可酌情选用抗感染药物。③正确掌握围手术期预防应用抗感染药物的适应症和疗程。④应用抗感染药物前及时正确留取临床标本。⑤严格控制抗感染药物的皮肤、粘膜局部用药。⑥强调综合治疗,提高机体免疫力,不过分依赖抗感染药物。6.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的管理。(参见《一次性用品、物品贮存监控管理制度》)7.医院感染的监测(1)医院感染病例监测①医院必须对患者开展医院感染监测,以掌握本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多发部位、多发科室,高危因素、病原体特点及耐药性等,为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②医院应采取前瞻性监测方法进行全面综合性监测。③医院感染控制科每月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每季度向院长、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书面汇报,向全院医务人员反馈,监测资料妥善保存。特殊情况及时汇报和反馈。④医院应每年对监测资料进行评估,开展医院感染的漏报调查,调查样本量应不少于年监测患者数的10%,漏报率应低于20%。⑤100~500张病床的医院医院感染发病率应低于8%;一类切口手术部位感染率应低于0.5%。(2)消毒灭菌效果监测①医院必须对消毒、灭菌效果定期进行监测。灭菌合格率必须达到100%,不合格物品不得进入临床使用部门。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技术规范》。②使用中的消毒剂、灭菌剂,应进行生物和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消毒剂每季度一次,其细菌含量必须<100cfu/ml,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剂每月监测一次,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化学监测:应根据消毒、灭菌剂的性能定期监测,如含氯消毒剂应每日监测,对戊二醛的监测应每周不少于一次。应同时对消毒、灭菌物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消毒物品不得检出致病性微生物,灭菌物品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③压力蒸汽灭菌:必须进行工艺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工艺监测每锅进行,并详细记录;化学监测每包进行,手术包尚需进行中心部位的化学监测;生物监测每月进行,新灭菌器使用前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拟采用的新包装容器、摆放方式、排气方式及特殊灭菌工艺,也必须先进行生物监测,合格后才能采用。④紫外线消毒:应进行日常监测、紫外灯管照射强度监测和生物监测。
日常监测包括灯管应用时间、累计照射时间和使用人签名;对新的和使用中的紫外灯管应进行照射强度监测,新灯管的照射强度不得低于100μW/cm2,使用中灯管不得低于70μW/cm2,照射强度监测应每半年一次;生物监测必要时进行,经消毒后的物品或空气中的自然菌应减少90.00%以上,人工染菌杀灭率应达到99.90%。⑤各种消毒后的内窥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及其它消毒物品,每季度进行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⑥各种灭菌后的内窥镜(如腹腔镜)、活检钳和灭菌物品,必须每月进行监测,不得检出任何微生物。⑦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和接触皮肤、粘膜的医疗用品,应符合《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中规定。监测方法见《医院消毒卫生标准》(GB15982-1995)。(3)环境卫生学监测;①环境卫生学监测包括对空气、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的监测。②医院应每月对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产房、供应室无菌区、治疗室、换药室等重点部门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当有医院感染流行,怀疑与医院环境卫生因素有关时,及时进行监测。
 
第六章  医院质量管理制度
 
医院质量保证制度
一、医疗质量保证的组织领导
1.目标:(1)主要是以建立病人为中心完善质量管理制度的管理目标;(2)建立以质量为核心的有效质量保证体系的目标;(3)以临床医疗质量为重点的质量目标等。
2.要求与措施:(1)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组织措施;(2)制定医疗质量保证实施计划;(3)协调、监督措施;(4)质量教育和质控标准培训措施;(5)质量评价和信息管理措施等。
二、临床医疗质量保证
1.目标:(1)坚持严格、严谨、严密原则,加强“三基”培训,抓好病案书写、查房、会诊、讨论和诊疗计划;(2)临床医护之间与后勤各司其职,密切协作;(3)诊断做到正确、及时、全面。治疗力争有效、合理、彻底。
2.要求与措施:(1)执行病案书写规范,加强病案管理;(2)实行住院医师24小时负责制或12小时留院制;(3)坚持三级医师查房制度、病案讨论、会诊制度;(4)定期进行医疗质量评价,与奖惩挂钩。
三、护理质量保证
1、目标:(1)树立良好的护士形象;(2)全面落实临床基础护理;(3)落实整体护理模式病房达标指标。
2.要求与措施:(1)健全护理组织管理指挥系统;(2)树立高尚护理信念;(3)严格执行基础护理标准和护理操作规程;(4)规范病区管理;(5)监督执行护理规章制度和“三查七对”,定期考核护理操作技术,合格率达90%以上。
四、急诊医疗质量保证
1.目标:(1)建立稳定的急诊医疗机构和医疗技术队伍;(2)制定专业范围、规章制度和操作常规;(3)制定急救医疗指标。
2.要求与措施:(1)充实急诊科技术力量;(2)执行各级医师急诊轮转制度;(3)完善急诊科设备;(4)制定和实施应急救护方案;(5)坚持昼夜急诊运行;(6)加强急救医学技术培训;(7)发挥院前急救作用等。
五、医院感染控制
1.目标:(1)加强感染管理委员会组织建设;(2)落实规章制度,进行院内感染率监测;(3)普及预防感染知识,有效控制感染发生。
2.要求与措施:(1)设立感染管理职能机构;(2)执行监督评价报告制度;(3)抓好重点部门科室和重点人群、重点环节的感染管理;(4)保证无院内感染引起的疾病暴发流行;(5)漏报率不超过20%等。
院长质量查房制度
一、内容和方法:1.查一两例住院病例医疗质量;(1)院长质量查房多则每周一次(固定周查房日),少则每月查房一次(固定月查房日);(2)每次查一个临床科或医技科室,以临床科查房为主;(3)每次查房,首先要进病房查一两例住院病人的医疗质量,所查病例应由医务科(处)临时随机抽样,不宜过早与临床科商定;(4)住院病例医疗质量的考察内容如下:①病案书写质量(以住院医师病历报告和病案为依据)。②三级医师检诊质量(以主治医师和主任医师的病例分析和病案的病程记录为依据)。③护理质量(以护理表格和病案医嘱单为依据)。④合理用药和临床药学质量(与病案医嘱单和临床药学监测报告为依据)。⑤手术质量(以手术记录和病案术后病程记录为依据)。⑥院内感染控制情况(以病案有关记录为依据)。⑦有无差错事故(以差错登记本为依据)。⑧住院日控制(含三日确诊、等待手术天数和诊疗计划天数)。⑨医技科室技术服务质量(听取临床科的意见)。⑩病人是否满意(现场征询病人意见)。
2.科室汇报和预查报告:(1)科主任、护士长的汇报应按照简明、清楚的要求,汇报以下内容:①本周期内医疗指标完成情况。②本周期内医疗质量改进计划要点及计划完成情况。③当前质量管理及医疗服务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分析。④对有关科室及院级领导质量管理问题和服务质量问题的意见和建议。(2)预查报告应分四组报告预查结果:①质量管理情况及医疗质量预查结果。②后勤服务质量预查结果。③医德医风预查结果。④医疗指标及综合效益预查结果。3.质量综合评价;质量综合评价是院长质量查房的一项重要内容,既要对每个病人个案病例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又要根据科室汇报和预查报告进行综合评价。4.提出质量改进计划;(1)院长在每次质量查房的最后结论中,要从四个方面提出制订科室和部门质量改进计划的指令:①质量改进课题;
②质量改进目标;③针对质量课题的对策和措施;④继续进行质量循环管理的要求。(2)被查科室和各部门在院长质量查房后按照院长的指令制订具体计划;并由院级质量管理组织负责监督、指导质量改进计划的制订和执行。5.做好院长质量查房记录;(1)院长质量查房记录是医院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质量信息资料,也是考核院长、部门和科室质量管理绩效的重要依据。(2)质量查房记录除被查科室、查房时间、参加人员等项目外,应按五项查房内容达到规范化。
二、程序:1.先到病房察看病人诊疗质量,具体程序是:(1)院医师报告病历(背、查、问、讲);(2)主治医师分析病历;(3)提问、检查和答辩;(4)由主任医师作小结;(5)现场评分用表。最少四人参加评分(院长、科主任、医务科主任、护理部主任)。有条件的医院,院长可聘请老专家、教授为查房技术顾问,也可参加评分。2.科主任、护土长汇报工作。3.预查报告。(1)质量管理机构关于质量管理情况的预查报告;(2)医务科预查项目报告;(3)护理部预查项目报告;(4)后勤、财务有关情况预查报告;(5)政工、人保部门有关情况的预查报告。4.综合评价。(1)合议质量管理系数(由质量管理机构提出初步意见,征得各职能部门及本科室同意,最后由院长决定);(2)统计员计算评价分数。5.院长作查房结论,提出质量改进计划的指令性意见。
三、院长质量查房的预查准备工作:1. 要求分管各项工作的副院长和各管理职能科(处)室必须把抓质量放在第一位。2.要把各项预查工作分配给各位副院长和各职能科(处)室作为硬任务和必做的工作。
门诊医疗质量管理和检控制度
一、门诊医疗。每个检控点应具备以下要求:1.所指质量内容要明确具体;2.所指质量特性要单一或判断范围很小,基本无伸缩性;3.要有明确判断依据和标准;4.可进行肯定或否定的定性或定量判断;5.可进行单项管理。
二、门诊医疗质量检控点计6项30点:1.诊察和病历质量(1)问诊是否抓住要点,记述是否准确完整;(2)必要的体检项目是否认真完成,对体检情况的描述是否正确;(3)初诊病历的主要项目如主诉、现病史、体格检查、诊断或印象诊断、治疗和处理意见、医师签字等内容是否完整;(4)病历的一般项目如姓名、年龄、性别、职业、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等内容是否按要求填写齐全;(5)病历用浯、字迹和医学术语表达是否正确、恰当。2.诊断质量(1)必要的化验是否做了,报告是否及时;(2)必要的医学影像检查是否做了,报告是否及时;(3)必要的其他特殊检查项目是否做了,报告是否及时;(4)上述各种医技检查项目有否开展室内或室外质控;(5)是否在三次门诊内确诊,对未能在三次门诊内确诊者有否采取会诊或转院措施;(6)诊断依据是否充分。3.处方质量。(1)首选药物是否恰当合理;(2)剂量是否正确合理,有无配伍禁忌;(3)用法是否写全、正确;(4)有无开乱方等不正之风现象;(5)处方一般项目如姓名、年龄、日期、工作单位或家庭地址,医师签字和药剂人员双签字是否齐全。4.手术质量。(1)门诊手术是否及时,有否拖延;(2)手术有否错误或过失;(3)无菌手术有无感染;(4)手术中有无超过正常限度的损伤或过量失血;(5)麻醉是否合理、有效;(6)手术是否成功。5.治疗处置质量(1)该做药物皮试的是否做了;(2)注射、输液是否按操作规程进行;(3)注射、输液有否严重静脉外漏,有无感染;(4)换药和其他门诊治疗处置是否及时正确;(5)对门诊传染病人有否作出及时隔离消毒处理,有否及时准确地做疫情报告;(6)医护人员有否对与治疗疾病的其他有关注意事宜向病人嘱咐清楚。6.疗效(1)有效或无效;(2)转归如何,治愈、好转或加重。
按上述6项30点的检控制定标准来抽查门诊病例,每一点只有好差两种之分,即好者得1分,差者为零分,然后计算每项平均分值,综合计算病例质量分数。其中手术病例按30个质量检控点评分,非手术病例按24个质量检控点评分。通过对各项隶属度的处理,得出病例质量分数,百分数达90%以上者(含90%)为优级,80%以上者(含80%)为良级;70%以上者(含70%)为中级,60%以上者(含60%)为差级,50%以下为劣级。
门诊服务质量管理和检控制度
一、门诊科室共性综合服务质量管理;1.门诊各科室都要根据“共性综合服务质量检控点”的12项内容分别制定具体评判标准,每日按标准抽样评判一次。2.检查判定方法是:(1)各科确定质量管理人员专人负责自检自判,做好记录,定期分析,加强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评判、自我完善;(2)门诊办公室确定质量管理人员实行分管负责检查制度,每周抽样检查1~2次;(3)发动病人进行监督帮助,设立病人意见箱或意见薄,定期汇集。
二、门诊医疗服务质量管理;门诊医疗服务质量各科室有较大差异,各科室均要指定质量管理人员来负责掌握,其质量检控点10项内容,每周评判1~2次,其中处方质量由门诊办公室配合或统一由门诊办公。
三、门诊服务质量评价;1.质量检控点单点计分办法是:“是”或“否”判断检控点:是=1分,“否”=0分;“无”或“有”判断检控点:“无”=2分,“有”=-1(差错)或-2分(严重差错或医疗事故)。2.每日或每周检查判定表,每周计分1次3.公式:一周A表分数值:=一周总分数/(点数×日数)×100,一周B表分数值:=一周总分数/点数×100,某科室一月服务质量评分=(A表全月分数×B表全月分数)÷/4(一月周数)
放射科工作管理制度
一、目的:规范日常工作,提高投照质量及诊断符合率。
二、适用范围:全体放射科工作人员。
三、职责:1.放射科主任职责:(1)在院长和医技科主任的领导下,负责本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工作。(2)制订本科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经常督促检查,按期总结汇报。(3)根据本科任务及人员情况进行科学分工,保证对患者进行及时的诊断和治疗。(4)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亲自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经常检查放射诊断、治疗和投照质量。(5)经常与临床科室取得联系,征求意见,改进工作。(6)组织本科人员的业务训练和技术考核,提出升、调、奖、惩的意见。学习、使用国内外的先进医学技术,开展科学研究。督促科内人员做好资料保存与登记、统计工作。(7)承担教学任务,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业务培训。(8)领导本科人员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检查工作人员防护情况,严防差错事故。(9)亲自或指定专人安排本科人员轮换、值班和休假。(10)审签本科药品、器材的请领与报废,经常检查机器的使用与保管情况。2.放射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下,指导全科各项业务技术工作。(2)定期主持集体阅片,审签重要的诊断报告单,亲自参加临床会诊和对疑难病例的诊断治疗。(3)指导本科主治医师、医师、技师做好诊断、治疗和投照。(4)指导全科的业务学习,担任教学、科研工作,搞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全科开展科研工作。(5)运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开展新技术、新项目,提高诊断、治疗和投照质量。(6)督促下级医师、技师认真贯彻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副主任医师参照主任医师职责执行。3.放射科主治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2)参加院内外会诊和教学科研工作。(3)主持每天的集体阅片,审签诊断报告单。(4)指导下级医师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业务技术培训。开展医疗新技术。4.放射科医师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和主治医师指导下进行工作。(2)负责X线诊断和放射治疗工作,按时完成诊断报告,遇有疑难问题,及时请示上级医师。(3)参加会诊和临床病历讨论会。(4)担负一定的科学研究和教学任务,做好进修、实习人员的培训。(5)掌握X线机的一般原理、性能、使用及投照技术,遵守操作规程,做好防护工作。(6)加强与临床科室联系,不断提高诊断符合率。5.放射科主任、副主任技师职责:(1)在科主任的领导下进行工作。(2)参加投照工作,参加复杂的技术操作,并帮助、指导主管技师工作。(3)负责本科机器的安装、调试修配、检配、检查、保养和管理,督促本科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4)开展技术革新和科学研究。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技术操作,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5)参加集体阅片和讲评投照质量。(6)参加对本科室主管技师、技师(士)的技术考核及评定。6.放射科主管技师、技师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技师指导下进行工作。(2)参加投照工作,参加较复杂的技术操作,并帮助和指导技士、技术员工作。(3)负责本科机器的安装、修配、检查、保养和管理,督促本科人员遵守技术操作规程和安全规则。(4)开展技术革新,指导进修实习人员的技术操作,并担任一定的教学工作。(5)参加集体阅片和讲评投照质量。7.放射科技士、技术员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和上级技师指导下,担负所分配的各项技术工作。(2)按照医师的要求,负责进行X线的投照、洗片工作。(3)配合上级技师进行本科机器的安装、检修、保养、整理工作。(4)负责机器附件、药品、胶片等物品的请领、保管及登记统计工作。(5)积极参加技术革新和科研工作。8.放射科登记员职责:(1)在科主任领导下负责本科门诊、住院患者各项检查的登记、预约、编号、划价和记账工作。(2)负责各种摄片报告的登记、送发、归档工作,做到及时准确。
(3)负责摄片的保存和管理,办理院内借片、催还借片等事宜,定期核对、清理归档的照片,做到片袋无缺号无重号。(4)负责向患者说明放射科有关检查的准备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患者做好检查前的准备。(5)严格执行摄片的管理制度。
四、工作程序:1.接诊常规程序:(1)透视和普通摄片检查由住院医师签署,特殊造影检查须由主治医师以上人员签署。医师应按申请单规定逐项填写。复查者应填前次X线号码,并扼要写明前次检查所见和病情变化,以供放射科医师参考。情况特殊,如患者不能站立,敷料不能除去,需特定摄片体位者,或患者不能移动,须到病室检查者,应在申请单上注明。(2)经治医师和护士应负责督促患者按时就检,并认真执行放射科有关医嘱。复查者,须写明以前的X线片号码,已借出X线片应随同申请单一并送放射科,以便对比。(3)危重患者,应由医护人员伴送。特殊造影必要时应由经治医师协同进行。(4)急症或病情危重者,须在申请单左上角注明“急”字,以便优先处理。患者因故不能按约定时间来科,或病情变化需提前检查者,均应预先与放射科联系。(5)门诊透视或摄片、摄片报告2小时出报告。透视、急症和病情危重者半小时内出报告,特殊疑难病例可于第二天全科会诊后再出报告。(6)X线片和特殊造影检查报告单,须复写一份,正页发给患者或有关住院科室,纳入病案,副页贴附申请单随同X线片纳入片袋保存。透视报告写一份,可记于透视申请单或门诊病历。2.透视检查程序:(1)透视前准备;①透视医师检查前应详阅申请单或病案,若复查,应先熟悉以前的X线片及透视情况,以便比较;②如发现机器有异常情况,应立即停用,通知检修。(2)透视中注意事项;①按序进行检查,优先照顾重患者及老幼。除病情需要陪同外,其他人员一律不得进入透视室,以减少不必要的曝光。填写透视检查报告前,应查对姓名,以防差错;②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交叉感染,如定时通风换气、紫外线消毒等;③透视时患者脱去外衣,注意有无饰物、药膏、发辫等,以防误诊;④透视后认为须摄片者,透视医师指定摄片位置,疑难者即与上级医师或经治医师联系。(3)透视后写出检查报告最好附简图说明。工作完毕后,按关机顺序切断电源。3.常规摄片程序:(1)摄片技术员应详细阅读申请单,根据诊断要求,决定摄片方法、位置、用片大小和数量。依据摄片部位的厚度、机器及胶片性能选择曝光条件,并记录在申请单上,签名以备查考。复查患者,可参照以前X线片的位置、规格和条件,以保证摄片质量。特殊情况、特殊造影等,应同放射科医师联系。(2)在摄片部位内的衣物、饰物、敷料等,应尽量除去。
(3)摄片应按统一规定放置号码、日期、左右等标志。摄片前应查对,防止错误。
(4)摄片完毕后必要时嘱其等候,立即冲洗,待能满足诊断要求时再让患者离去。若摄片用具及检查台面等受污染,应经消毒后再用。(5)一般照片应当日冲洗。由负责医师写出报告,疑难者经上级医师审阅签名,登记后发出。(6)湿片及未发报告的X线片一般不外借,急症、紧急会诊、手术急用者,凭借条借用,用后当即归还。(7)写检查报告应注意:①报告所列各项应正确填写,字迹端正清楚;②按一定顺序描写报告内容,正常者酌情简化;③病变描写要详尽,以说明问题、如实反映情况为原则;④应提出明确的诊断意见;必要时可行讨论或提出鉴别诊断及进一步检查的建议;⑤复查病例应注意前后对比。(8)摄片室与暗室应加强联系,以提高照片质量。暗室应随时将药液新旧、温度、照片曝光深浅通知摄片室。摄片室应随时将摄片时的特殊情况,如曝光条件高低、需用胶片规格通知暗室。(9)胸部摄片注意事项: 胸部摄片一般取直立后前位和远距离技术(以2m为宜),小机器根据性能决定,在吸气后屏气拍摄。情况特殊者应调整曝光条件。胸部高电压摄片(采用12OKV以上电压),可清晰显示被肋骨、肩胛骨、乳房、肺门、大血管、心脏、纵隔等所遮盖的病变,对肺尖部观察更为满意。透过脊柱可显示气管、支气管。用高电压摄片时,散射线较多,需使用滤线器;心脏摄片依病情选择后前位、右前斜(45°~55°),左前斜(60°~65°)或左侧位。(10)腹部摄片注意事项: ①一般腹部摄片应事先准备,最好在检查前3天内不服用X线显影的药物(如含铁、矶、顿、锐、钙等)以及不易溶化的药片。检查前晚冲服番泻叶8~10g,或蓖麻油20ml,或其他缓泻剂。必要时检查前行灌肠或其他使肠道清洁的方法;②急腹症患者不作准备;
③尿路结石检查应包括膀胱在内;④胆道结石摄俯卧位右上腹片;⑤疑肠梗阻时,应摄立位及卧位片。(11)创伤摄片注意事项:①如有出血、休克等情况应先急救,暂缓X线检查;②移动患者应轻柔、稳当,防止增加痛苦及危险。危重患者应有经治医师在场;③头颅骨折一般摄正侧位片,怀疑有颅底骨折者宜待病情稳定后摄颅底位片,以免加重伤情。昏迷者如情况允许,可就患者原位摄互相垂直的两张初步照片,怀疑有凹陷骨折者应加摄切线位片,后枕部骨折者应加摄枕骨部位片;④脊柱骨折怀疑有脊髓挫伤患者应就患者原位摄正位片,并征得经治医师同意及在其协助之下摄侧位片,或摄水平侧位片;⑤四肢骨应以伤部为中心,摄正位、侧位或互相垂直的两张平片,包括一个邻近关节。(12)X线片质量评定:①甲级片:投照位置准确,清晰度良好,密度标准,对比度适当,解象力良好,失真度微小,无外来异物影干扰,片号、日期准确,X线片平整无折叠。②乙级片:甲级片标准中有一项未达标者。③丙级片:甲级片标准中有两项未达标者。④废片:甲级片标准中有三项或以上未达标者,或无法提供有价值诊断信息的X线片。X线片质量评定由当天诊断主班医师复查评审,无法满足诊断要求的丙级片、废片应当及时通知技术人员重照,直至满足诊断要求。4.阅片及签发程序:(1)以《实用放射诊断学》为标准进行放射诊断工作。(2)急症和病情危重,或有特殊情况者半小时以内报告。(3)常规于每天由写片班医师负责阅片及签发报告。(4)少见疑难病例请示科主任或主任医师后再作处理。5.X线片保管程序(1)X线片由放射科保管。(2)本院医师因医疗教学或科研需要用X线片时,可办理借用手续,定期归还。(3)患者出院时,X线片应由病区随即送回放射科,查对无误后归档。登记员应定期去病区检查及收回X线片,以防丢失。(4)使用X线片应注意保护,防止遗失、卷折、损坏,或在照片上划线。(5)院外借片,须凭医疗单位借片证明,定期归还。6.后勤工作程序:(1)科主任按规章及本科实际安排值班和休假,保证日常工作的顺利进行。(2)科主任指定专人负责科内消耗性医疗用品的请领,保存相应单据。(3)各级医师,技师严格按操作手册进行开机,关机及维护保养。(4)维持工作场所卫生,保证仪器工作环境适宜,下班前检查水电及门窗,注意安全。7.科内质量检查:由科主任、质控员负责制定本科室《放射科科内质量检查考核标准》,每月自查一次,按《标准》进行评分,及时总结,并将考核情况反馈给医务科,同时配合医务科每两月一次的检查工作。
检验科服务质量检查管理制度
一、目的:保证检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高。
二、适用范围:检验科服务质量检查过程控制。
三、职责:1.由科主任负责检查项目的制定和实施。2.由本科各成员负责提供被检材料。3.由相关业务科室提供检验质量的反馈信息。4.由医务办提供检验质量的投诉。
四、工作程序:1.制定详细检查计划;由科主任和内审员制定《检验科科内质量检查考核标准》,每月考核一次,针对所得结果,有目的地解决质量问题或可能影响质量的问题。2.由科主任制定《检验质量记录本》,详细记录所发现的问题、意见和投诉。3.在科主任主持下,每月由科里各成员通过自查找问题,并提出解决办法。4.由科主任与相关科室主任沟通,明确发现的问题,如果确实是本科室的问题,当即提出解决方案,不能马上解决的,提交医院办公室、医务科或院长解决。5.由科主任到医务科查看检验质量的投诉并听取意见,由科主任根据相关制度提出处理意见,报请医务科,然后进行相关处理,并记录在《检验质量记录本》中。6.每月由科主任主持本科全体会议,讨论所发现的各种质量问题,明确责任,并提出改进方法,制定改进措施。7.由科主任每月检查改进方法的实施情况及效果并评估是否需要再次改进。
药剂工作质量管理规定
一、医疗单位必须配备与医疗任务相适应的药学技术人员,非药学技术人员不得直接从事药学技术工作。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人员必须每年进行健康检查,患有精神病、传染病或其他可能污染药品的疾病的患者,不得从事直接接触药品的工作。
二、医疗单位如要配制制剂,则其制剂室的房屋、设备、技术人员、质量检查、操作规程及规章制度等都必须符合规定,必须经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行政部门审查批准,取得《制剂许可证》后方可配制制剂。《制剂许可证》有效期满,要重新审查、发证。1.对房屋建筑的要求:(1)周围环境要求洁净,无污染。(2)合理布局:根据房屋使用的要求不同,注意污染区、缓冲区、洁净区的布局,人流、物流、气流的合理安排。对洁净区要有层流洁净及空调设备,保证空气的洁净及适宜的温度、湿度。2.完备的设备及仪器,以保证生产和质量检验的需要。3.完善的操作规程、质量标准和规章制度。自配制剂的质量标准依据:(1)国家标准——符合《中国药典》规定;(2)部颁标准——符合卫生部药品标准;(3)地方标准——符合省、市、自治区卫生厅(局)的审批规定。
三、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人是各项工作中最活跃的因素,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的管理。为此,建立健全的岗位责任制是一种有效的管理办法。
四、建立健全科学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使管理工作程序化、规范化、标准化。
五、建立健全的质量检查网:由于药品在全院范围流通,要求凡是有药品的地方就应设有药品质量检查员。以质检室为核心成立质量检查网,质检室除了监督全院药品质量外,还要对自制制剂及可疑药品进行检查。药品一经购入,应立即进行检查验收,对购入的成药要检查标签上的批准文号、厂名、外观、有效期等,不合格者应退货。购入的原料药必须符合药用标准,化学试剂不得直接作药用。调配处方、发药时要认真检查核对,在工作量大的情况下,必须经过第二人的核对,正确无误才能发给病人。药品在院内流通过程中,如发现有变色、沉淀等变质现象时要停止使用,送质检室检查,以防止将失效药品发给病人。病人使用常用量,如发现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将药品及原包装及时送检,检查原因,如确实由药物引起,应及时上报卫生局、药检所。
检验科技术质量管理制度
一、必须把检验质量放在首位,普及质量管理和质量控制知识,使之成为每个检验人员的自觉行动。
二、建立健全的科组二级管理组织,并配有兼职人员负责管理。管理内容包括:目标、计划、指标、方法、措施、检查、总结、效果评价及反馈,定期向上级书面报告。
三、各专业实验室应按照省临检中心的有关规定开展室内质控,制订相应的措施,做到日有记录、月有小结、年有总结。有原始记录及质控图。对失控情况应及时纠正,未纠正前停发报告。
四、各专业实验室必须参加临检中心规定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努力提高质评成绩。
五、加强人员培训及仪器、试剂管理,建立仪器档案。
六、把检验质量及质控的检查结果与评优奖惩结合起来,并纳入医院评审工作范围。
检验科质量管理制度
一、临床检验质量管理要求:1.临床检验工作人员要熟悉本专业质量控制理论和具体方法。2.建立健全的临床检验室的科学管理制度。3.临床检验的一切操作要做到规范化、程序化。4.依照实验室质量控制的要求认真做好检验标本的收集、采集和送检。5.对有计量标准的各件仪器、器皿必须经过校正标定,合格后方准使用。血细胞计数仪、血红蛋白仪、尿液分析仪要定期调试、校正,同时,以血、尿液质控物作对照。6.认真开展临床检验的室内质量控制。(1)临床检验中,应对血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测定、血小板计数、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酮体及胆红质定性等项目实行质量控制,逐渐扩大质量控制项目。(2)对尿蛋白定性、尿糖定性、酮体和胆红质定性等试验,要用尿液质控物对每个专业人员进行质量考核,使每个专业人员的质量标准达到要求。7.在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的基础上,必须参加省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比活动,对成绩优秀者由省临检中心推荐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评价。8.对检测操作中出现的失控“脱靶”项目,要停止报告,查找原因,针对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再作正确报告。9.定期对质控工作进行总结,对质控不合格者,责令其整顿,限期改正。
二、临床生化检验质量管理要求:1.临床生化检测人员必须掌握本专业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健全临床生化检验室的科学管理制度。3.临床生化检验各项操作要做到规范化、程序化。4.认真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检验标本的收集时间、采集方法及送检过程必须符合生化检验要求。5.对各件检测仪器、器皿如加样器、加液瓶、各种吸管、容量瓶必须定期进行功能及质量检测并在标定后使用,对酸度计、分析天平等测量仪器,须经常进行功能监测并定期送计量部门测定。6.按要求使用统一供应的商品试剂,如各种标准液和生化检测试剂,减少各项参考值的误差,以促进检验方法的统一和检验结果的可比性。7.统一按照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推荐的各项生化检测方法,如没有统一推荐方法的,要求选择精密度、准确度、敏感度较高的检验方法并须经方法学评价和对比试验,使之符合要求。8.按卫生部规定和要求,认真开展室内质量控制工作,对每项控制项目,须测出O.C.V.和R.C.V.值,R.C.V.值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9.在开展室内质控的基础上,必须参加省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量评价活动,对成绩优秀者由省临检中心推荐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评价。10.当工作质量失控时,应立即停止该项报告,查找原因,待纠正失控后再报告。11.定期对室内、室间质控工作进行总结,各质控单位要逐级接受监督、检查,对质控不合格者,吸取经验教训,限期改正。
三、免疫血清检验质量管理要求:1.临床免疫血清学检验专业人员必须熟悉本专业质控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健全免疫血清检验的科学管理制度。3.做到临床免疫血清检验的各项操作规范化和程序化。4.认真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检验标本的采集时间、方法和送验过程,必须符合免疫血清学检验的要求。5.实验用的诊断血清、抗原和致敏血球、胶乳试剂等生物诊断试剂,要使用商品供应制品,购进后须经阳性和阴性标本对照试验,符合质量要求后,方能应用。6.检验试验中心须设阳性和阴性的对照盐水或稀释液的对照,以监测质量,对某些低滴度的阳性结果,必要时用中和试验证实后,方可出正式报告。7.检测中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时,须停止报告,及时查找原因。8.在开展好室内质控的基础上,必须参加省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质评活动,对成绩优秀者由省临检中心推荐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评价。9.免疫血清的质控工作要定期进行总结,各质控单位的工作,要逐级接受监督、检查、对质控不合格者,应吸取经验教训,限期改正。
四、临床细菌学检验质量管理要求:1.临床细菌检验人员,必须熟悉本专业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健全临床细菌检验的科学管理制度。3.做到临床细菌检验的各项操作规范化、程序化。4.认真做好实验室的质量控制,细菌检验标本的采集时间、部位、容器、方法及送检过程,必须符合临床细菌检验要求。5.实验用的各种玻璃器材必须无菌,仪器及玻璃器材的性能、质量必须经常进行监测,如对培养箱、干燥箱、水浴箱、高压灭菌器、厌氧培养箱等仪器必须进行调温、恒温、高压灭菌效果等质量监测。6.实验用的试剂、药敏纸片等必须经质量监测,并须使用统一供应的商品试剂。7.在开展室内质控的基础上,必须参加省临检中心组织的空间质评活动,成绩优秀者由省临检中心推荐参加卫生部临检中心组织的室间评价。8.工作质量失控或可疑失控时,要及时查找原因,待纠正后,再发报告。9.定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细菌检测的质量,逐级接受监督、检查,对质量严重失控者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限期改进。
五、骨髓检验质量管理要求:1.骨髓检验人员必须掌握骨髓检验质量控制的理论和方法。2.建立健全骨髓检验的科学管理制度。3.做到骨髓检验的各项操作规范化、程序化。4.认真做好骨髓室的室内质量控制,骨髓检验的标本采集时间、方法、部位、容器及送检过程,必须符合要求。5.实验用的各种玻璃器材必须清洁干燥,仪器性能、质量必须经常检查、检测,保持良好状态。6.实验用的试剂应使用商品供应制品,购进后须经阴阳性标本对照试验,符合质量后方可应用。7.检测中心出现假阳性、假阴性结果时,必须停止报告,及时查明原因。8.在开展室内质控的基础上,根据省临床检验中心的要求参加室间质评活动。9.定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检验质量,逐级接受监督、检查,对质量不合格者要求采取有效措施,限期改进。
CT检查质量管理制度
鉴于CT机的先进性、精密性和检查费用昂贵的特点,为了发挥CT检查的实效;提高开机率,稳定影像质量;保证准确的诊断结论;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必须加强CT检查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
一、CT检查是放射诊断的一种方法,其管理组织体系应统一归属影像(放射)科管理范围。CT质量保证、控制和管理的第一责任者是影像(放射)科主任。
二、检查前向患者解释注意事项,力求良好配合,扫描必须作碘过敏试验,腹部扫描应空腹,检查前口服2%泛影葡胺以减少组织伪影干扰。
三、扫描操作管理;1.按照CT机规定的操作程序和具体要求进行操作。2.按照病例检查要求进行摆位和扫描定位。3.严禁重力敲打键盘,一系列的技术操作应做到“轻、准、稳”。4.按照优质图影像要求正确选调窗位、窗宽。
5.对于选层、加层、扫描定位、窗技术的控制,必要时与诊断医师取得联系并得到指导。6.准确填写扫描条件、层次、硬盘图像存贮号、机器和病人情况并签名。7.密切注意增强后扫描中患者的情况,遇有不良反应时应立即停机进行救护。
四、CT室环境管理:1.扫描室、控制室的温度、湿度应符合CT机的规定要求,一般温度控制在22℃±4℃,相对湿度65%以下。2.应装备稳压电源和不间断电源(UPS),接地良好。3.扫描室、控制室保持清洁,换鞋入内,严禁在室内存放无关的物品。室内注意通风、定期消毒和净化空气。
五、CT机维护保养管理;1.CT机的操作人员应持有上岗证。2.CT机的维护保养应由机修人员或经培训合格的技术人员进行。3.每周校正CT值的准确性,定期作稳定性检测,必要时作状态检测。4.机器保养、检修及检测均应详细记录。
六、暗室管理;1.暗室防光、通风、安全灯的灰雾、室内温度、湿度条件等均符合室内质控要求。2.选择合适的CT胶片及与其性能相匹配的显、定影套药。3.选择胶片——套药——曝光条件三者最佳匹配的冲洗温度和时间,以保证CT影像片的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均能达标(达标标准见下表)。
 
相机
密度
多幅相机
激光相机
背景密度:
Dmax≥2.2
Dmin<0.15
Dmax=2.6~3.2
Dmin<0.15
第9级灰
阶密度:
D=0.6~0.7
D=0.7~0.8
4.定期对自动冲洗机进行保养及冲洗质量控制的检测。5.按质控要求对显影、定影液性能和水洗效果进行动态质控检测。
七、读片管理;1.每日由科主任(或高年资主治医师以上人员)主持读片。2.讨论CT检查病例诊断结论。3.报告由主治医师复签于24小时内发出,并保留底片以便对照和追踪。4.每月回顾性读片应有讨论分析记录。
影像(放射)科技术质量控制制度
一、优质X线影像标准。优质影像的评价标准为:1.适当的影像密度:包含组织背景密度和组织影像密度。背景密度是指完全感光的最大密度Dmax和未感光或极少感光区的最小密度Dmin;其标准为:Dmax≥2.4,Dmin<0.25。人体组织影像密度标准因各部位体位不同而异。2.组织影像层次分明,有良好的清晰对比度:骨骼能辨别骨皮质、骨小梁、肌肉、关节腔的层次;腹部能分辨肾脏、腰大肌、腹壁脂肪线;胸部能分辨肺野与纵膈,肺野与胸壁,外带肺纹结构的层次;脊柱能分辨椎体与软组织,椎体的各组成部分,骨小梁可见;头部能分辨颅板和颅腔、颅腔和岩部、颅腔与窦腔的层次。3.摄影体位正确:摄影体位正确的标志就是欲摄的部位在影像上孤立显示或有极少的其他结构重叠影,即使有重叠,但也能清晰地分辨出其轮廓。所见结构影像没有严重失真。
4.无技术操作缺陷:X线、日期号码排列成线;左右标号明确;号码不与被摄体重叠。无遮线器边影和体外伪影;无划片、污片、粘片、指纹、漏光、屏斑等阴影。凡具备以上四条,方可评价为优质X线影像。
二、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和控制
人体X线摄影所得的影像是通过不同的密度差而成像的。适当的密度可以显示出人体不同组织结构的轮廓,形成良好组织对比层次,显示出正常组织和病灶间的不同影像密度、形态和范围。因而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就显得极为重要。X线影像密度的质量控制技术就是掌握诸多影响因素的程度和规律,从而达到相关因素改变时影像密度保持不变。1.X线影像密度的影响因素;(1)电源条件;(2)X线机;(3)暗室条件,包括:①安全灯的安全性;②胶片;③增感屏;④显影液;⑤冲洗方式;⑥显影时间和温度的匹配;⑦患者年龄、性别、体型的差异;⑧病理:高密度增生性病变,低密度稀疏性病变的差异。2.X线影像密度的控制;(1)影像灰雾的控制:灰雾度直接影响影像的对比度和清晰度,影像密度控制首先着眼于灰雾度控制的达标(DO<0.25)。(2)胶片感光性能的控制:不同牌型号和乳剂批号的胶片感光性能有明显差异,胶片感光性能主要指标有:感光度(比感度)、平均斜率(反差)、宽容度、最大密度、灰雾度。(3)显影温度和显影时间匹配的控制:①胶片在显影液中应定温定时,若显影温度过高或显影时间过长均可增大灰雾度和影像黑度,丧失清晰对比;②若显影温度过低或显影时间不足,则背景密度不能达标,组织影像过白也要丧失对比,甚至废片。(4)增感屏与胶片匹配的控制。(5)洗片机冲洗影像密度的控制:在一定的显影液中,当确定显影温度和时间的匹配后,所取得的正确摄影曝光条件在今后的冲洗加工中具有相当的可靠性的影像密度的稳定性。这样避免了人工冲洗时凭视觉来决定显影时间从而对影像密度产生误差,同时也避免了划片、污片、水渍等缺点。(6)冲洗机维护和保养质控:衡量冲洗机的性能,归结起来是:恒温、定时、不卡片。恒温标准是显影温度±0.3℃。定时标准是标定时间±5%。不卡片是指在冲洗运行中无机械性原因的卡片。要保证质量取决于:①冲洗机本身的质量;②对冲洗机是否实施了良好的维护保养。使用中应采取的保养内容为:a.每日清洁冲洗机外表和送片托盘。正式冲洗片前先用清洁片试冲洗看有无异常,若有划痕应清洗输片滚轴。b.更换显、定影液时应清洗显、定影和水洗液槽;用柔软布清洗显影、定影输片轴架上的滚轴,检查滚轴上的弹簧。水槽内沉积物洗不净时可使用次氯酸纳(漂白粉)15ml,在槽内注满水,开机30分钟,排干后再用清水冲洗。若水藻太多时,可适当增加漂白粉。此法既可清洗水槽,同时可冲洗管道。c.配制显、定影液时严防配液外溅腐蚀机器部件,同时严防定影液混入显影液中。
病理科质控管理制度
全面规范化质控管理是病理科确保优质服务、优质医疗、高效低耗的关键环节,也是病理科日常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它包括室内质控和室间评价两个方面。
一、建立质量控制管理组织
建立质量控制管理组织是开展质控管理工作的关键。应根据各地情况,分别组建以省级病理质控中心、地市骨干医院为基础的病理质控分中心和各级医院病理科质控小组,形成完善的三级病理质控工作网络。质控中心成员可由中心挂靠单位分管领导。由骨干医院病理专家等组成,实行省市中心定期决策、职能机构组织推动、逐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工作方法,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病理质控活动。
二、制订病理科规范化制度
标准化工作是质量管理的基础工作,各级中心在依靠群众、尊重专家、广泛征求意见,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系统制订病理科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各项规章制度和管理标准,并以行政行文形式公布,以体现标准和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也可组织编印成册,下发各基层单位,从而使标准化管理行有依据,查有出处。
三、开展质量教育活动,树立质量意识
质量教育的深入与否对质量意识的树立和质控工作好坏有重要的影响。现代的科学管理制度必须由具有高度责任心和严谨科学态度的人来执行。只有充分提高全体人员的质量意识,才能使质量管理富有成效,由此应以多形式、多渠道进行全员质量意识教育,重点应做好各级病理科主任的培训工作,使之成为质控管理工作的骨干力量,从而推动全面质控管工作的开展。
四、坚持室内质控,实行标准化管理
室内质控系指科室内部按各级医院病理科规定要求所作的自我检查、自我评估,从而达到及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不断提高的目的。它是病理科质控工作的基础,也是保证病理科各项规章制度得以执行的重要措施。室内质控主要包括科室管理、切片质量和诊断质量等诸多环节的质量控制,各项内容应具有明确的单项或综合的质量考核指标和考核办法,并应有整改措施和整改结果,从而使室内质控落到实处。
五、搞好室间质控评价活动,推动全面质控工作的开展
室间质控评价活动是各级医院病理科间的病理质量的评比和交流,是推动各级医院病理科质控工作全面提高的重要环节。各级医院病理科要在室内质控基础上,积极参加室间评价活动,形成制度。室间质控评价工作应本着执行规范、严格检查、热情指导、注重整改、善意批评、少作指责的原则进行。评价内容应包括科室管理、技术及诊断质量、人员培养及规章制度执行情况等方面的综合评价。评价方式可采用自查、互查、地区交叉检查以及组织专家实地考查等多种形式,以尽量体现所检科室实际工作水平及状况。省中心要建立质量管理例会制度,针对检查情况,讨论提出年度的质控目标和实施方案,通报质控信息,及时总结表彰质控优胜单位和推广先进经验,对检查评价中存在的问题,要进行分析研究,提出整改措施。对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专业培训、专题学术讲座和各种形式的专家指导予以解决,以最终提高各级医院病理科质控工作的整体水平。
手术室质量检查工作制度
一、目的:护士长、质控护士对科室护理工作的全过程进行日常周期性检查,使护理过程得到控制,以 达到保证护理质量的目的。
二、范围:手术室。
三、职责:1.护士长确定科内各种质量检查时间、内容、方法,并主持质量检查及总结,对检 查过程中出现的不合格进行分析,提出改正措施。2.科护士长、质控护士每周对科室各项工作进行质量检查。护士长要加强对全体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教育,组织其参与质量管理活动。
四、工作程序:1.由护士长每天检查科室质量情况并记录,护士长休息时由质控护士或指定护士负 责检查并记录。2.护士长、质控护士每周对科室各项工作质量进行质量检查,每月进行评估。
第七章  医疗安全管理制度
医疗安全防范制度
一、建立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1.应完善医疗安全责任制,使各科室(部门)和各级医务人员做到层层对医疗安全负责。2.责任制应达到有责任目标、有实现目标的保障措施、有检查考核办法、有奖惩激励制度等要求。
二、医疗安全教育。1.目的:目的旨在使医务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职业道德上、应变能力上和保证医疗安全的心理状态及技能上,排除各种主观障碍。2.医疗安全意识教育:(1)树立正确、积极的医疗风险意识;(2)增强医疗安全责任感,增强医疗安全管理的法律意识;(3)克服自身及周围有关方面存在不安全因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3.医德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包括医德理念与医疗安全、医德规范与医疗安全和医患关系与医疗安全等相关性的认识。4.质量管理知识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1)医疗安全教育是质量教育的重要内容;(2)为保障医疗安全又需要掌握相关的质量管理知识,主要是医疗服务质量安全质量特性的内涵与外延知识、标准化管理知识和医疗缺陷管理知识等。5.医疗技术与医疗安全相关教育:应紧密结合继续医学教育,将医疗安全教育贯穿于医学技术教育之中。
三、控制与安全把关。1.医疗不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一定的随机性特点。因此,必须时时处处进行缺陷检控,加强医疗安全把关,以防患于未然。2.一般地说,医疗不安全事件均潜藏在日常的医疗缺陷之中,因此。强化日常医疗缺陷管理,既是提高医疗质量的重要措施;也是卡紧医疗不安全事件源头的重要对策。在此基础上,还必须建立健全各级卫生技术人员自下而上和各级行政组织自上而下对重大高难度或新技术措施进行安全把关的制度。
四、重点病人医疗管理。
传统的医疗安全管理的主要对策是强调重点病人医疗管理。此对策是行之有效的,在全面系统的医疗安全管理中,仍需重视采用。
五、重点科室(专业)及重点工作岗位和控制对象的医疗安全“包保机制”。
医疗安全管理突出重点的另一个方面,就是建立重点科室(专业)及重点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的“安全包保机制”。重点科室即通过科室安全评估发现医疗安全系数特低的科室(专业)、重点工作岗位和工作人员,对他们采取特别防范措施的有效办法,就是指定各级领导和技术骨干实行一对一的指导、帮助和监督治理。
六、不安全因素检查消除措施。
通过每年一度的医疗安全大检查,以科室为单位评价不安全因素存在的程度,并对明显存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切实有效的治理消除措施。
七、医疗不安全事件易发境况的安全防范部署。
医疗不安全事件易发境况是指夜班、节假日及其他容易发生医疗不安全事件的环境和情况。每有这种情况均应进行医疗安全防范的特别部署。
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
医院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应包括院、科两级目标责任制。
一、医院院级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
1.院级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可作为医院自己进行自我完善、自我约束的责任目标;也可以作为向上级卫生领导部门和社会承诺的责任目标;还可以作为医院质量体系认证的项目之一。
2.医院院级“医疗安全保证目标任务书”内容、格式附表1。
二、科室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
1.建立科室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必须以医疗安全检查制度为基础,并且建立健全与目标责任制配套的医疗缺陷管理和医疗不安全事件核查报告制度,以及科室医疗安全目标达标考核制度。
2.医疗安全检查制度
(1)为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健全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落实医疗安全防范措施,每年以科室为单位进行一次医疗安全大检查。
(2)医疗安全检查采取科室自查与有关职能科室重点检查相结合的方法。首先由各科室普遍进行自查,再由各有关职能科室分工或联合进行重点检查。
(3)科室医疗安全自查的主要内容和要求:①回顾检查过去一年来发生医疗安全事件(含事故、差错、重要医疗意外、重大医疗合并症及医疗纠纷)的情况,逐件分析每例事件的发生原因和经验教训,并填写《医疗安全事件回顾检查表》,报送有关职能部门复核。②检查主要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
临床科主要是三级查房制度、危急重症病人抢救制度、疑难病人会诊和病案讨论制度、医嘱制度、手术麻醉管理制度、医护措施查对制度以及医务人员院外兼职手术等有关规章制度等,医技科室应各自明确重点检查的具体制度。制度检查的要求:a.有无无章可循和有章不循的现象。b.有无制度松弛、不严格执行和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c.有无制度管理的薄弱环节和脱节现象。d.有无不合理的、过时的制度。③检查各个工作岗位的技术操作规程执行情况,检查要求:a.医疗常规和操作规程是否完善。b.对医疗操作规程的执行有无逐级检查、指导和监督。c.有无不严格认真执行操作规程的情况。d.“三基”考核情况。④检查重点安全管理对象:有无多次反复发生医疗不安全事件或不安全苗头的重点人、重点病人和重点医疗技术项目,是否分别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对策。
 (4)各有关职能科室要根据各医疗业务科室自查结果进行重点检查,凡未认真检查或检查报告不实、虚报者,应报请院长责令该科室重新复查或补查。
(5)科室医疗安全检查结果作为考核医疗安全目标达标程度的依据和制订新年度医疗安全目的依据。
(6)以科室为单位,根据医疗安全检查结果分别制订“医疗安全保证措施”,首先要确定本科室本年度医疗安全工作重点及薄弱环节,然后针对重点问题和薄弱环节提出医疗安全措施要点。
1.科室医疗安全目标责任书;
2.科室医疗安全管理及医疗不安全事件核查报告制度;(1)本制度适用范围:临床医疗科室(含护理专业)、麻醉科、手术室、ICU、CCU、高压氧舱、中心供应室、门诊室、急诊室、医疗技术科室(以下统称医疗业务科室)。
(2)医疗业务科室日常医疗缺陷自查、自控、自纠及“医疗缺陷和医疗不安全事件月报”是医疗质量管理与医疗安全管理相结合的配套制度。(3)医疗业务科室应建立常规医疗缺陷检控程序(包括初级、中级、高级三级卫生技术人员的自我检控和逐级检控),每周通过查房、病案讨论和晨会或周会,进行医疗缺陷查询、汇报、登记,作为填写《科室医疗缺陷及医疗不安全事件月报表)的原始资料。(4)医疗缺陷和医疗不安全事件要根据全院统一制订的“医疗缺陷判断标准”和部颁“医疗事故标准”判定。其分度、定性、分类如附图(医疗缺陷判断分类)。(5)医疗业务科室自检、自报的医疗缺陷应按不同情节区别对待:①自检、自纠未引发医疗纠纷的医疗缺陷不追究责任、不扣发奖金,并应对其自纠表现予以鼓励或奖励。②逐级检控末引发医疗纠纷和形成事故的医疗缺陷,不追究责任,不扣发奖金。③非本科检出或被举报的医疗缺陷,不论是否引发医疗纠纷,都应区别情节轻重予以处理。(6)凡由患者或患者家属向医院反映或举报的医疗缺陷和医疗不安全事件,按待人员应立即通知科室。科室必须及时检查,并在当月的“月报”中填报。(7)凡已形成了医疗不安全事件的医疗缺陷(含医疗事故、严重医疗差错、医疗纠纷),科室均需填报事件发生经过和初步分析意见。(8)医疗业务科室在一个月内确无任何医疗缺陷和医疗不安全事件,就不必填报“月报”表,只作口头说明后,由医疗安全管理人员予以登记即可。(9)院级管理部门在日常检查和年终考核中,要对医疗业务科室的“月报”进行审核,凡发现漏报、隐瞒者,要按照“医疗安全目标责任制”有关规定进行严肃处理。
3.科室医疗安全目标达标考核制度。(1)每年年终要根据各医疗业务科室“医疗安全系数”的实际测定结果及医疗安全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2)年度“医疗安全系数”按计算方法如下:科室(年度)医疗安全系数=1.0-科室医疗风险系数×科室(年度)医疗安全管理缺陷度数
患者诊疗安全管理制度
一、口服造影剂应设专柜存放,盛器必须消毒分用。
二、应备有抢救药品及必要的急救器械(如氧气、吸引器等)。
三、剂造影前必须做过敏试验,严格控制用量,遇有碘过敏时检查医师负有抢救责任(护士和技术人员密切配合),并及时与临床医师联系。
四、严防检查不慎或机器故障而造成对患者的伤害。
五、X线摄影或造影等检查时,注意对患者非照射部位的辐射防护,力求缩短照射时间而达到检查的目的。
设备安全管理制度
一、确保机房环境条件(温度、湿度)达标,符合机器要求,清洁防尘措施落实。
二、实行专机专人负责制和机修岗位及机房岗位责任制,责任者负有维护保养机器之责任。
三、严格遵守机器操作规程,使用中遇有异常应立即切断电源,切忌“带病工作”,并立即向机修人员申报。
四、机修人员遇有机器故障申报应立即进行抢修,待确认故障排除后,方可交付使用,并对抢修情况作书面记录。
五、机修人员全面负责本科机器设备的管理,定期检查机器接地的可靠性,以防电击。
六、凡新安装或经大修后的机器设备应按确定的技术参数标准进行验收,合格后方可使用。在使用中的机器应定时作性能的状态检测。
暗室化学药品和感光材料安全管理制度
一、暗室实行专人管理,严格室内照明管制。
二、显影、定影药品集中贮存,含毒、强腐蚀药品单独存放,并由专人负责保管。
三、感光材料(胶片)按要求存放,存放条件、标准为:温度10~15度,湿度40%~60%。已拆封的胶片应有严密的防光、防潮、防粘的措施。应按照胶片有效期先后顺序使用。
四、增感屏应按照其要求的条件存放和经常清洁保养,使用中严防碰、撞、撕、粘、划损伤。
五、X线影像片或已录的磁光盘保管期超过5年后方可处理(职业病应永久保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