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型的特点和技术要点
提供者:配置组
发布时间:2010/06/23 12:00
 病例分型是医院以病例为质量单元进行医疗质量评价的基础。在病例分型基础上进行病种病 例组合是建立质量、费用标准体系的关键部分。国内外研究病例组合(Case Mix)的模型较多 ,本质上都是为了方便医疗质量或医疗费用管理,但研究背景、应用目的、适用范围各有不 同。我们介绍的病种病例分型组合模型是从1987年开始实践探索,从我国医院现实情况和质 量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借鉴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成熟理论和技术路线,突出病例分型的特点 ,根据管理目标,确定分类轴心。下面就病例分型技术方法和特点作简要介绍。

  一、病例分型特点

  1.分型方法简便易掌握:“四型三线”分型法的优点是从诊疗行为角度判别病情,把判断病 情与规范医疗行为结合在一起,易理解、易掌握。比“要素分型法”更易操作,不易混淆 。
  2.各病例组的同质性好:同组病例具有相同的诊断,相似的病情、疗程、诊疗措施和卫生资 源消费需求;从统计学分析各型病例组内变异小,各组间的差异大。
  3.先分型后分组的方案具有灵活性和可操作性:病例分组按我国各医院普遍采用的国际疾病 编码ICD-9(在国内尚未完全统一的情况下),选择3位数类目编码或4~6位数编码均可(软件 设置了选择条件)。院内评价可根据病例数的多少任意选择,小医院可选择3或4位编码,大 医院可选择6位编码(每组病例数最好在20例以上。病例数较少的病种,不便于分析评价); 院间评价必须用统一类目编码,由组织评价的单位选定。
  4.应用计算机完成病例分型和质量评价全过程:从病人入院开始的各项数据的采集、管理到 病例分型、分组、分析、生成指标、评价等均由计算机完成。避免手工操作的繁杂和可能出 现的失误。
  5.分型体现了病种复杂程度与病情严重度:病种病例的复杂性与病情的严重度是影响医疗效 果和卫生资源消耗的重要因素,所以根据组合病例中C型和D型病例所占比例判定病种病例复 杂性和病情严重度就比较客观。
  6.病例组合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的管理需求:对服务对象的评价比如军队和地方病人、手术和 非手术病人、自费和劳保病人、大病统筹病人和医疗保险病人均可以分别组合,达到同类病 例相比的要求。对服务单位的评价比如医院、科室、医生,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查询。
  7.有利于制定病例质量、费用指标:医疗单位病例组合方法的延续性为病种质量、费用的纵 向管理奠定了基础,上一年度病种病例分型质量、效率、费用中位值、上限值,按“总量控 制、结构调整”的政策规定加权后可成为下一年度的指标值。
  8.在分型指标的选择上,有意地剔除了诊断、住院日、医疗费3个与病情相关的结果性指标 。选用其它原始变量指标判别病情,主要是为了达到管理目的,即根据判定的病情分析评价 住院日长短、医疗费高低是否与疾病、病情相符。这与美国预付费为目的的疾病诊断相关分 类法(DRGs)以平均住院日为代表进行衡量不同。

  二、技术要点

  1.病例分型不能与疾病分型混淆:临床很多专科疾病都有“分型”,如创伤、烧伤、心脏功 能、糖尿病等。病例分型与疾病分型概念不同、目的不同、方法也不同。疾病分型的目的是 辨证施治和愈后评估,属于生物医学范畴;病例分型的目的是规范医疗行为、合理评价医疗 质量和费用成本,属于管理科学范畴。
  2.病案首页和医嘱的填写要正规,不漏项:病例单元病情变量的选择,主要从病案首页和医 嘱中选取变量。误填和漏填都会影响分型结果。
  3.关于病情变化问题:分型以病人住院时的病情为准,住院期间病例可能发生病情变化。病 例分型的目的就是要提示临床医生注意这个变化,能发现变化就能采取必要的措施,忽视变 化可能会贻误救治时机。另一个目的就是引导医生分析病情变化的原因,首先要分析病情变 化有无医源性原因,如医疗差错、事故、医院感染等,这些导致病情变化的原因,属于质量 管理的范畴,是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的;如果病情变化属于疾病正常演变,则提示医生应认 真总结经验,今后对类似病例要预先采取防范措施。
  4.计算机判断“失误”问题:首先应该找的原因是医生采集病人信息资料有无失误,资料误 填或采取的治疗措施有误,都会导致分型“不准确”,问题的原因不在计算机,而在医生医 疗行为不规范,要求规范医疗行为正是实行病例分型管理要达到的主要目的。
  5.增强质量管理透明度的问题:有的医疗单位担心增强病例质量管理透明度的方法,会给自 己带来麻烦。实际麻烦并不在这里,实行双向监督是医疗改革和医疗保险发展的必然趋势, 医疗单位没有透明度很高的、可靠的质量管理措施和信誉保证,医疗保险部门将不会与医疗 单位签约,病人也不会选择就医。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严峻考验。

  三、病情相关性分析

  “病情”是临床医生每天在病人身边巡诊、观察的主要工作内容。规范医生对病情的判断, 有利于对医疗行为作出正确的抉择。医院管理人员熟悉和掌握病例分型方法,有利于在日常 工作中更好地进行医疗管理协调、反馈和评价。为了避免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病例分型概念 的混淆,需要进一步从三个方面来进行诊断、病情、转归相关性分析。
  1.从医生角度分析病情与医疗行为的相关性:医生习惯在接诊病人时考虑患者得的是什么病 ?给病人作出诊断,并依据第一诊断的疾病将病人收入相关专科治疗。对患者的病情判断, 凭医生的经验和观察分析,很容易作出轻、重、缓、急的判定,如果医生判断是急症的病人 ,会采取紧急措施处理;如果是危重的病人,会采取抢救的措施;如果是复杂疑难的病人会 很快组织会诊。这就是医生判断病情和医疗行为的相关作用。医生对病情判断失误,往往贻 误诊疗时机,也是造成医疗纠纷的主要原因。
  2.从病人的角度分析病情与医疗转归的相关性:患者的第一诊断相同,但病情会有个体差异 ,如年龄、身体健康状况、发病时限、就诊时机、随同疾病等都可能影响疾病的转归。不分 析病情因素对治疗结果的影响,就无法解释相同疾病住院日长短、医疗费高低差距很大的原 因。如果将病人病情和第一诊断疾病结合起来综合分析、评价治疗结果和医疗费用,更趋科 学合理,也有说服力。
  3.从医学和管理的不同角度分析转归与病情和诊断的相关性。从医学角度,临床医学专家要 关注具体疾病诊断与病情的相关性,这样有利于分析病情,辨证施治,评估预后。而管理者 要关注的是相同的第一诊断疾病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诊疗结果,如同样诊断是肺炎的病人, 为什么有的可以治愈出院,有的可能死亡。哪些结果与诊断和病情相关,哪些结果与诊断和 病情不相关。临床有的病例死亡,属于病情危重救治无效的正常死亡,有的属于医疗失误所 致非正常死亡。凡与诊断和病情相关的转归属于自然的、正常的,否则就要从诊疗行为和其 它方面分析原因。这就是管理者研究转归与疾病诊断和病情相关性的意义。管理者采取的对 策是针对不同的病情,对医生医疗行为提出不同的规范要求;同时还要对医生采取的医疗行 为进行评估,合理评价医生的检诊质量、效率、效益,激励医务人员安心临床工作,尽心尽 力的为病人服务。
  综上所述,为便于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理解、掌握和记忆病例分型的方法,我们将分型原 则简化为四句口诀:“单纯病例AB型,复杂病例CD型;急需处理是B型,需要抢救是D型。” 各类型医院的管理人员在理解掌握的基础上,应用开发的管理软件,很容易掌握这项管理技 术,促进医院医疗质量管理水平的提高
 

请您留言

感谢您的关注,当前客服人员不在线,请填写一下您的信息,我们会尽快和您联系。

提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