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定框架下做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让更多的后辈接受更规范的训练。为了这两个目标,他一直在执着地谋划着。
——访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陈克敏
估计连陈克敏自己也没想到,在离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以下简称瑞金医院)近二十年后,他重新回到这里,又干了十年。唯一不同的是,离开瑞金医院时,他只是一名小医生,回来的时候已经是放射科的学科带头人了。
离开瑞金医院的近二十年间,陈克敏在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完成了研究生学业,并成为了华山医院超声领域的领军人。两所知名医院的工作背景让他的价值更加彰显,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挖他去做放射科主任。在仁济医院干了六年后,瑞金医院又将他召回。
“瑞金医院毕竟是我的母校,妈妈叫儿子回去,儿子能不回去吗?”陈克敏对自己重回瑞金医院轻描淡写地说道。重返瑞金医院的这一年,陈克敏已经50岁了。
育人更重要
年过半百时接任瑞金医院放射科主任,陈克敏最锐意的改革就是对人才的素质培养和技能训练。
“我不否认北京、上海的教学医院培养体系很规范,但是从全国范围来说,我们国家跟欧美国家,甚至是日本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在整个采访中,陈克敏不断地指出医学教育体系存在的问题。拿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来说,其实这项制度早在文化大革命前就已存在,但是直到现在执行仍然不规范。
由于在培养上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进行统一的考试也就成了纸上谈兵。在很大程度上,我国内地从住院医师晋升到专科医师拼的不是知识素养,而是年资。
“有一次我参观台湾某医院,看见他们的走廊里贴着一条大标语,上面写着:狂贺某某通过了专科医师资格考试。陈克敏在狂贺两个字上加重了语气,“这就说明台湾的住院医师晋升为专科医师的门槛是很高的,能获得通过是件特别不容易的事情。”
让住院医师的培养规范起来,让他们的医学素养和医术水平能同步提高,是陈克敏正在做的工作。之所以认为对医生的培养很重要,陈克敏是有充足理由的。他经历过一起医疗事故,原本一名颈椎疾病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由于医生没有做全面的检查,对治疗方案没有进行评估,结果这名患者瘫痪了。
在对案例得讲述中,原本还洋溢在陈克敏脸上的笑意渐渐褪去,他扶了扶眼镜继续说道:“现在很多医疗纠纷,医生做得很好,患者仍来闹的毕竟是少数;多数还是由于我们的服务态度或者治疗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缺陷。导致这些缺陷的根本原因就是,医生的素养不高,接受的训练不严格。”
他想借鉴美国、欧洲以及日本住院医师培养的经验,形成中国的培养模式和培养系统。虽然这项工作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是“在医生整体培养上应该有更卓有成效的改进,是特别重要的事情。”陈克敏严肃地说。因此,他在长期的七年制和其他长学制医学生的教学工作中,尤其注重基础素养与学科进展并重。
考核成绩单
与上海其他大医院一样,医疗工作总量、科研成果和教学成果也是瑞金医院考评科主任的三大指标。但是这三大指标并不是平分秋色,医院管理者更看重前两者,而对教学的考核只是做做表面文章。这种考核制度与陈克敏的治科方针有点南辕北辙。
“医院对放射科的考核成绩,估计只能算刚及格。”陈克敏说完便自我解嘲地大笑起来,笑声中却透出一丝无奈。
“医院非常重视对科研的考评,尤其是SCI论文的数量,国家自然基金、省部级基金的数量以及各种奖项。这些东西能给医院撑门面,也比较容易量化。而对于培养学生的考核力度就明显不强,但我觉得培养学生,锻炼科室成员的素养是最重要的。”陈克明很清晰地表明自己的立场。
其实,他倒不是反对做研究,相反认为有好的研究成果就应该发表,更有利于促进临床教学。但是医院在考核科室时,如果过于强调SCI论文的发表,过于强调拿到的课题基金,过于强调获得的奖项,这种机制就会驱动医院研究太急功近利。现在很多SCI论文其实都是基于动物试验,甚至有些就是照着原来的试验方法再做一遍。在陈克敏看来,这种研究不做也罢。
“任何一项研究成果并不是用几篇SCI论文或者几个奖就能衡量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努力和积淀。袁隆平花费多年心血培育杂交水稻良种就是最好的证明。”他说道。虽然陈克敏所带领的放射科没有发明创造,也没有获过大奖,但是整个科室的人才梯队建设和人员素质培养还是很令他满意的。
在满意之余,放射科的短板也时时萦绕在陈克敏的心头。由于瑞金医院的综合性十分显著,各个学科都比较势均力敌,也就造成了放射科综合有余,特色不足。让瑞金医院的放射科更加有自己的特色,就是陈克敏目标。
“华山医院的皮肤科虽然不是教育部的重点学科,但是门诊量占整个医院的一半,这就是特色。科室就是医院的缩影,我们放射科在特色上还显得有些逊色。”陈克敏重重地说道。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他已经开始行动。
利用GE公司最新的能谱宝石CT,他和他的团队通过能谱技术研究小肿瘤的检测和鉴别,从而实现肿瘤的早发现。此外,乳腺疾病、骨关节疾病、内分泌疾病都是陈克敏准备进行深入研究的领域。
谨防被厂家忽悠
深入的科研离不开过硬的设备,当记者问及科室设备配置时,陈克敏坦率地说:“购置设备完全是领导意志,对我们来说,只要有好设备用,至于买哪家的产品就不是我关心的了。”虽然不关心设备的企业归属,但他对设备的使用却很上心。他认为,投入不足和资源浪费是目前设备管理中的大问题。
“比如在医院的实验室,很多设备的利用率并不是很高,有时完全可以通过共享来节约资金。但是只要这个项目有资金,为了使用方便就购置了,实际上就是浪费。”他说道。
因此,在引进设备时,没有统一的规范。唯一的原则就是根据医院的条件、医院的专业特色和服务的对象进行选择。既要发展新技术为患者服务,提高医院的整体实力,同时也要对医院的成本效益进行考量。
“比如二级甲等医院以临床使用为主,最好购进优良的实用型设备,根本没有必要购进顶尖的研究型设备。像7T、12T这种专门做动物标本的高强磁共振,少数研究型一般的医院、大学引进就可以了,即使大型医院都不必要,完全可以共享。”他举例道。
磁导航是最近新推出来的一款设备,据说当血管闭塞,X线下做介入通不过去时,可以通过磁场的导向来完成操作。乍一听像是特别高端,实际上就是一个X线的血管机外面加了个磁导航。“遇到这种情况,在普通的平板X线机上就可以完成。”陈克敏揭秘道,“诸如此类听起来很有噱头的设备,对临床到底有多大作用是需要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来评估的。可是现在设备的购进基本上是领导意志,没有形成专家的听证会制度,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花了很多钱,发挥作用不大的局面。”
我们是有价值的
放射设备技术的飞速发展,让图像越来越清楚,速度越来越快,放射科医生的地位却在下降。因为很多临床医生都把自己当作解决问题的主导者,把放射科当作提供图片的辅助科室。
“对这种论调,我心里是很不平的。”陈克敏不甘地说道,并特别列举胰岛素瘤的例子来为自己佐证。
在临床上,通过实验室的检测和患者的症状,可以很明确地对患者下胰岛素瘤的诊断。而我们的作用就是通过影像学技术来检测肿瘤的位置,作为下一步手术的依据。而且用不同的方法操作,得出的结论也许是不一样的,有些小的病灶需要用磁共振才能发现,有的缺血病灶、梗塞病灶需要做弥散才能发现,而对检测方法的筛选考验的就是放射科医生技能,凭借的就是放射科医生的经验积累。“这可是临床医生不可能掌握的技能。”陈克敏略感得意地说。
更让陈克敏得意的是,有些临床科室医生没有彻底解决的病例,他手到擒来,让病人很快摆脱了疾病的折磨。
曾经有一名腹腔囊肿的患者,临床医生确定的治疗方案是手术,陈克敏认为通过介入引流就能解决问题。当临床医生和放射科医生发生争执的时候,惯例都是临床医生胜出。手术后,病人持续高烧,无奈之下只好引流,当天患者的体温就降了下来。
“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能解决问题,这说明医学是一个综合的学科,对疾病的治疗也要有综合的手段。不同的科室只是领域不同,大家都是平等的。”陈克敏一口气说完了这番话,最后补充了一句,“说明我们还是很有价值的。”语气中透着满满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