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前面在谈到高效产品研发给企业带来的优势时,就已经谈到了高效产品研发涉及的几个方面。对于研发管理的认识和探讨,早已有之。不论是现在很热的PACE理论,还是根源于IBM的IPD流程,其出发点也都是为了实现高效(效率/效益)的研发管理模式。其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要使新产品的研发过程规范、标准,但又不失灵活性,从而创造高效的研发能力,创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里主要从产品研发战略,领导决策,结构化的研发过程等几个方面着重探讨如何成就高效的产品研发。
明确产品战略:产品研发的方向盘
一个有效的产品战略能够激励人们研发出成功的产品,相反,即使是再好的研发努力也会因低效的产品战略而付诸东流。无论是杰出的还是低效的产品战略,它们都是产品研发的起点,都在许多重要的方面影响产品的研发。
尽管,对于“产品战略是研发管理战略的核心”这一说法,很多企业领导者都表示认同和理解,但只有极少数企业能很顺利地制定其产品研发战略。这主要是,他们没有意识到,产品战略是一种过程,他们所谓的战略仅仅关注某项具体的产品,而不是产品平台。
产品战略是一张路线图,指引产品研发的方向。没有这个路线图,产品研发人员就无章可循。他们就会在不知该产品在公司未来计划中所处位置的情况下,定义产品。每一个新产品的建议就只能是对市场变化的条件反射。这样的产品一般会有太多的甚至是不利的性能,因而不能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产品的定义也是随机的,不能成为一个有机战略的一部分。其结果是,各个产品相互拼凑,不能形成一条一体化的产品线。
产品战略有四个层次,每一层次都具特色。产品战略研发的运作方向是从上到下,从一般到具体,如图1所示:产品战略愿景在整个结构的最上部,它对下一层次产品平台战略的性质、时间安排和竞争定位进行指导。例如,一个消费电子品公司寻找到一个广播业的机会,预期会有利可图,在投入大笔资金和花费大量时间开始产品研发后,该公司终于认识到这个机会与其战略愿景不符,然而与此同时,该公司也失去了其他更能发挥其技术特长的机会。其竞争对手则利用该公司误入歧途的机会,集中力量,在直接相关的机遇中获利。
产品平台为产品战略奠定基础,它决定了成本结构、能力及后续产品的差异,通过将产品平台战略与产品线和单项具体产品的战略区分开来,企业可以更好地将精力集中在战略问题上。产品平台战略的性质会因行业和产品的用途不同而不同。例如:个人电脑的产品平台战略是与其操作系统相结合的微处理器,如 Macintosh、Intel/Windows平台。包装、电源、电脑存储器、驱动器、应用软件和界面能力等都是与具体产品相关的技术要素,但这些并不是产品平台战略的重点。
产品线战略是产品平台战略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产品线战略得不到很好实施会制约任何产品平台战略的成功。没有产品线战略,公司就不能按恰当顺序研发并将其投放市场。产品线战略是一个分时间段的、有条件的计划,为一个产品线确定研发产品的顺序。该定义中有几项重要的要素。这个顺序是按时间分阶段的,贯穿整个产品平台和产品线的生命周期。
最后,单项新产品的研发是产品线战略的具体实施。
一个高效的研发管理过程必定是以一个科学的产品发展战略为指引的。试想,如果你所研制的产品根本不是企业的核心领域,即便是其研发得再成功,又会有谁帮你去推向市场,更何况,对于企业的非核心业务,企业不可能会在研发阶段有资源、技术方面的保证。到头来,这样一个“不合时宜”的项目只会在浪费了一滩子人力、物力资源后默默放弃。
正确的决策:产品研发过程的助推器
产品研发是由决策过程推动的。决策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决策滞后会浪费宝贵的资源。优柔寡断导致项目失控,漫无目的,而且耽误产品进入市场的时间。意见分歧使产品变化频繁。匮乏资源的过度分配则会引起项目的拖延和挫折。尽管这些后果大家也都清楚,但实际的决策过程常常缺乏效率,甚至减慢而不是推动产品的研发速度。
导致以上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可能是高层领导的问题,有些公司的高层领导自己本身可能就不懂得如何领导产品研发,自然会导致即便有一个良好的过程,也不会有好的执行。但是,多数情况下,这个过错不在于高层领导的能力,而在于大多数公司不具备高效率的决策过程。仅仅有一份书面政策或正式过程是不够的,比方说,一些自称具备项目评审过程的公司并没有真正用它来制订及时的决策。而且,决策会议也开得拖沓冗余,忙活了半天下来也不会有最终的结果,谁也不愿意为研发的风险承担责任,谁也不愿意为可能的失败背黑锅。缺乏明确的产品发展规划,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等等原因造成了决策过程的乏力。
针对这种情况,通常推荐的做法是建立一个非正式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产品规划和各阶段的评审,这个小组主要完成这样一些工作:
ü提出新产品研发项目
ü取消或重新制定项目的优先次序
ü确保进行研发的产品符合公司战略
ü分配研发资源
阶段评审过程就好比是一个漏斗(如图2),在概念形成的阶段会有许多创意涌入,在研发的过程中,经过一系列筛选决策,就只剩下很少一部分项目会得到适当投资并极可能获得市场成功。每一个阶段的评审会议,都进一步为项目确定了方向:是继续,是取消,还是变更方向?
阶段评审应该是通过决策会议的形式,而不只是简单的汇报或介绍。领导小组应在每次评审结束时做出明确的决策并明确地传达这一决策。应该用这样的决策过程来代替以签字淘汰为基础的任何步骤。在每次阶段评审上,都要把实际执行情况同原计划进行比较。在每个阶段进行评审都要重新考察一下重要的产品和项目特性,这里列出一些,仅供参考:
ü进度表的执行情况
ü关键绩效度量
ü预期的产品成本,毛利,收益,生命周期成本
ü研发方案预算和投入时间表
ü重要的市场状况、竞争态势及行业信息
结构化的研发过程:成功产品的安全带
产品研发是复杂的。因为产品研发人员必须完成成千上万项工作,而这些工作大部分是与他人工作紧密相关的,因此,协调便成为极其复杂的工作。为了能管理好这些庞大而复杂的工作,产品研发过程必须成为结构合理、定义清楚的过程。
所谓结构化,是指相互关联的工作要有一个框架结构,并要有一定的组织原则来支持它,比如,在一个自上而下的层次构架中,上层结构简单一些,越到下层越繁杂越具体。所谓定义,是指每项工作都应清楚楚地明确规定出来。所有与产品研发有关的人应该清楚他们所参与的是什么工作,用什么方法去完成。
但我们又要避免另一个极端,即将产品的研发过程定义得过于详细,为了控制每一个细节,把每项工作应如何完成以及工作完成后应该是什么样子都一一设定好。这种方法最典型的特点是对每项任务都准备一套详细编制的文档资料,并申请批准。每项任务的完成情况都受该文档的准备情况和批准情况的控制。这种官僚的管理方法经常是发布厚厚一本规章制度,并带有详细检验标准,规定这些项目应如何完成。按照这种做法,研发一个产品至少也会多花一倍的时间。
这里强调的结构化的研发过程,讲究产品研发原则和创造力之间的平衡。一个深思熟虑的过程并不会阻碍创造力,它允许研发小组把精力集中到研发产品这个实际问题上,并不需要每次重新建立研发过程。如图3,我们可以以一个层次结构来构架产品研发过程:从阶段(从最高和最广的一级)到步骤,到任务,最后再到各项活动(最具体的一级)。阶段对所有的项目来说都是一样的,这是第一个决策层次。步骤对所有的项目也是一样的(虽然某些项目可能省略一些步骤),这是第一个制定计划和进度表的层次。任务就某个步骤如何完成提供指南。如果核心小组觉得这些指南合适的话,便可以照此执行。各项活动则完全由核心小组确定。这几点综合起来形成了一个决策、项目进度制定、资源规划、过程衡量以及持续改进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