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四川省人民政府
(川府发[2008]2号 2008年2月28日)
一、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保持良好势头
2007年全省上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速加快、效益提高、协调增强、民生改善的良好势头,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经济增长速度效益同步提高。实现生产总值10505.3亿元,增长14.2%,成为西部地区经济总量率先跨入万亿元的省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50.3亿元,同口径增长35%,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1395.7亿元,占GDP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净利润646.9亿元,增长51.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098元,增长18.7%;农民人均纯收入3546.7元,增加544.3元。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2092.1亿元, 增长4.4%,粮食总产量3448.4万吨,增长6.1%,肉类总产量1092.6万吨,增长6.1%。第二产业增加值4595.5亿元,增长19.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580.7亿元,增长25.4%,其中,四大优势产业增加值2579.1亿元,增长27.1%。第三产业增加值3817.7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15.6亿元,增长17.4%。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842亿元,增长29.1%。500万元以上投资项目中,农林牧渔业投资增长47.5%,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投资增长33.8%,四大优势产业投资增长44.9%。
改革开放扎实推进。成都市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国家级、省级和市级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7个扩权强县(市)试点工作加快推进。
外贸进出口总额143.9亿美元,增长30.5%,其中出口86.1亿美元,增长30%;实际利用外资20.1亿美元,增长36.7%;引进省外到位资金1972.8亿元,增长79.9%。
生态建设和节能减排效果初显。完成造林面积779万亩,退牧还草930 万亩,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11.9平方公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4.3%,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9%,万元GDP能耗可望完成全年降耗目标。
民生民本不断改善。“十大惠民行动”70个分项目标全面完成,各级政府投入资金达到367.7亿元;新建和改扩建通村通乡公路3万公里,新建沼气池55.2万口,新解决280.9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新解决21.5万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68.2万低收入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条件;阿坝州综合防治大骨节病试点工作顺利开展,落实资金3.4亿元。城镇新增就业65.9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3%,低于5%的控制目标;城镇参加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74.5万人和79.5万人,农民工参加医疗、工伤保险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增加32.4万人和57万人,174.5万城镇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纳入农村低保222.9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扩大到154个,参合率达到88.3%。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新增9个县实现“两基”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增加值600亿元,增长41.8%;改扩建乡镇卫生院建设项目350个,启动了63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试点,15270个20户以上自然村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体育事业积极推进,开始实施农民健身专项建设工程;人口自然增长率2.92‰,控制在计划目标内。
从总体上看,2007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计划完成情况较好,但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9%,没有完成涨幅控制在3%以内的目标任务。同时,经济社会运行中也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发展总体水平不高、交通和物流发展滞后、农业基础依然薄弱、部分生产要素结构性矛盾突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民生民本问题亟待改善等。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努力保持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
二、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环境和主要预期目标
2008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一是世界经济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发展的空间广阔。二是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大对“三农”、基础设施、特色产业、生态环境和社会事业的支持力度,成渝经济区纳入国家重点区域布局,成都市列为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环境趋好。三是我省发展内在动力、支撑条件和活力增强,发展后劲趋足。同时,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的挑战,主要是国际资源价格居高不下,美国次级债危机和美元贬值使国际金融风险增大,节能减排压力加大,资源环境约束加大,城乡居民增收难度加大,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障碍突出。综合考虑上述因素,我省经济将保持持续较快发展势头。
200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落实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部署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的经济工作,对于推进我省跨越发展至关重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提出2008年我省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推进自主创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推动我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基本条件,今年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出口总额增长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幅度略高于2007年实际降幅,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4%,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净利润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城镇新增就业5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新增城镇养老保险参保人数7.8万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低于2007年实际涨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
三、2008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工作措施
围绕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按照“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总体取向,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以工业强省为主导,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加强开放合作,加强科技教育,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形成“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的发展格局,推动我省由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把新型工业化作为加快发展的核心战略,建设工业强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净利润分别增长15%。一是做大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加强“三江”水能、川东北天然气、攀西钒钛等战略资源的深度开发。二是做强企业,加快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形成更多的百亿元企业,同时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三是做优园区,制定实施全省开发区规划,确定开发区发展的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充分发挥43个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作用,规范整合工业集中区,引导企业和项目向园区集中。四是做好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支持力度,支持绵阳科技城、成都高新区、德阳重大装备制造基地加快发展,抓好100项投资上亿元的技改项目和300项技术创新项目。
(二)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一是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形成建立以成都特大城市为核心,区域大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二是推进城市集群发展,抓紧制定“四大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各城市群功能定位,增强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三是增强城市带动功能,强化产业支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要素和人口集聚,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良性互动。
(三)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把推进农业现代化作为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突破口,促进粮食稳定增长、农民持续增收、农业不断增效。一是坚持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落实扶持粮油、生猪、奶业生产的各项政策,加快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和现代畜牧业,力争粮食总产量稳定在3400万吨以上,油菜籽产量达到177万吨。二是坚持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重点抓好新品种选育、动植物重大疫病防控等技术研发,促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构建涉农信息综合服务平台。三是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装备条件,重点实施都江堰等8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四是坚持用现代经营方式推进农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龙头企业、专合组织与农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
(四)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和投资结构优化
进一步增强投资的拉动作用和项目的支撑作用,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7010亿元。一是优化投资结构,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和特色优势产业的投入力度,支持有利于缓解煤电油运紧张、促进资源节约和循环经济发展的项目建设。二是拓宽融资渠道,积极争取国家资金,加强银政、银企合作,创新投融资机制,建立省级产业性投资公司,扩大直接融资,广泛推行BOT等融资方式,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三是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完成进度,同时,加快项目储备库建设,提高项目工作深度和成熟度。
(五)加快推进改革开放
着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促进改革和开放的扩大。一是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扩权强县试点,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重点项目并联审批制度,加快社会领域体制改革,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二是扩大开放合作,明确对外开放主攻方向和对内合作重点区域,共建成渝经济区,主动融入泛珠三角合作,积极对接长三角、环渤海湾合作。
(六)加快推进综合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中心建设
加快建立与全国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相衔接、与国家物流业发展布局相配套、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综合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实现“蜀道难”变“蜀道通”的跨越。一是完善成都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形成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中心。二是加快出川大通道建设,近期重点建设襄渝二线、成昆复线(成都至燕岗段)等铁路,川陕、雅西等高速公路,加快长江航道整治和嘉陵江、岷江渠化,扩建泸州、宜宾港,加快成都至九寨接轨于甘肃哈达铺至兰州和成都至贵阳等铁路的前期工作。三是大力建设物流中心和物流园区,形成川南、川北、川中、川东北和攀西五个区域性物流中心,重点建设成都航空、国际集装箱、青白江3个国际性枢纽型物流园区,加快建设遂宁金家、泸州酒业发展等区域性物流园区。
(七)加快推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
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一是加强生态建设,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湿地保护和水土流失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强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建设和管理。二是加强节能减排,建立节能型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狠抓重点企业节能,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工作问责制,完成列入国家和省节能行动的239户企业节能目标。三是加大环境治理,重点整治工业、城市和农村污染源,突出抓好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治理,强化重点污染源监管。四是发展循环经济,突出抓好发展循环经济的试点示范工作,建立有利于低投入、高产出、少排放、可循环的发展机制。
(八)加快推进民生民本改善
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最关心的利益问题,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一是深入实施惠民行动和“富民安康”工程,制订和落实大骨节病综合治理方案,尽快启动包虫病的防治工作,搞好扶贫开发,解决20万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改善60万农村低收入人口生产生活条件。二是努力稳定市场物价,增加市场供应量,加强对生猪、猪肉、禽蛋、粮食、菜籽油等主要食品价格的监测、监督和检查力度,继续做好成品油、天然气等资源价格调整后的市场稳定工作,控制政府调价项目出台的节奏和力度,稳步扩大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控制房价过快上涨,同时,采取提高社会保障标准和发放临时补贴等措施,确保低收入群体的生活水平不下降。三是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落实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实施就业援助,下岗失业人员和失地无业农民再就业26万人,统筹做好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复员军人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工作;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扩大到全省一半以上的市(州),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探索建立农村新型养老保险制度。四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加紧建设四川广电中心、省博物馆,开工建设省图书馆、省美术馆,重点推进农村中小学校舍、乡镇卫生院、广播电视村村通、基层文化馆(站)、图书室建设,全省将投入60亿元,为近千万农村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提高寄宿生补助标准和公用经费保障水平。
附件:四川省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