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提供者:气象局
发布时间:2009/01/01 12:00

泰安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我市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也是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阶段。编制和实施好《泰安市“十一五”科学与技术发展规划》,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全国、全省科学技术大会精神,发挥科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对于建设经济强市、建设创新型泰安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五”科技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我市全面实施“科教兴泰”战略,大力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科技事业取得了较快发展,基本完成了预期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全市高新技术产品达到1002个,市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604家,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23家,省高新技术企业170家;到2005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和产业产值分别达215.49亿元、245.65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19.13%和21.81 %。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迅速,2005年完成技工贸总收入80.2亿元,同比增长42.7%,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8%;高创中心和泰山科技城孵化作用进一步显现,已初步搭建起电工电器、精密机械、生物制药、新型材料四大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框架。

    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引进、选育农业新品种(系)200余个,开发应用覆盖率90%以上,其中小麦新品种泰山22号、23号、玉米新品种泰玉2号通过了国家级审定。示范推广先进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300 余项,建立市以上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10余个,建成了省级泰山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园和山东宁阳蔬菜制种特色科技园;培植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10 余个,农产品加工率达40%以上。

    科技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全市R&D经费占GDP的比重从0.4%提高到1.2%,企业R&D经费支出额年均增长30%以上;“十五”期间,全市共投入科技三项经费21568万元,市本级科技三项经费逐年实现法定增长。全市拥有县以上全民科研机构18家,科技人员171729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务的8653人、中级4617人;市域内两院院士14人,拥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员139人,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人,市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353人。全市共争取省以上科技品牌736个,科技项目224个,取得重要科技成果1523 项,获省以上科技成果奖励237项。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达到2463件和1292件,年均增长19.2%和6.85%。

    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初步建立起创新基地平台、创新研发平台、创新服务平台等三大类科技创新条件平台框架体系。全市拥有2个国家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2个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化基地、4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3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9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农村科技信息服务协会、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咨询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机构发展到400多家。依托高校、科研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基地35处,市政府与中科院长春分院、北京科技大学等签定了全面科技合作协议,泰安市成为中科院与山东省合作的重点区域。

    科技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十五”期间,召开了全市高新技术会议、全市科学技术大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决定》、《泰安市科技企业孵化器管理办法》、《泰安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管理办法》、《泰安市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管理办法》、《泰安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等政策性文件;建立了党政科技进步目标考核制度,形成了科技工作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

    “十五”期间,全市科技工作的总体水平虽然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先进市地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科技工作也面临着一些问题和困难。主要是:科技与经济有机紧密结合的新型运行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科技新成果转化率及其规模效益仍然较低;优势主导产业的科技水平还不够高,特别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储备还不足;全社会科技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企业尚未真正成为技术投入和创新的主体;科技对外开放的力度还不够等等。所有这些问题,依然制约着我市科技事业的发展,必须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以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对科技进步的新要求。

    二、“十一五”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从现在起到2010年,按照国家科技发展“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一个目标、三大重点、四个坚定不移”的工作思路,大力实施“科教兴泰”和“人才强市”战略,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的技术嫁接改造为重点,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支撑和引领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协调发展,为我市2010年基本实现建设经济强市目标、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突出重点与统筹兼顾相结合。与国家、省科技发展的战略部署、发展规划相衔接,与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重点任务相协调,围绕全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科学合理地配置科技资源,努力提高我市科技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在全省的地位。

    2、自主创新与引进技术相结合。坚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放在科技工作的核心位置,大力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努力在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

    3、市场导向与政府强力推动相结合。坚持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配置科技资源中的基础性作用,探索和实践科技风险投入的运作模式;坚持政府推动,充分发挥政府在政策引导、条件建设、环境创造中的强力导向作用,切实推动企业成为科技投入、技术创新、成果转化的主体。

    4、以人为本与创造环境相结合。充分发挥创新人才在科技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创造环境,创新机制,优化配置,调动科技人员创新积极性和创业潜能。围绕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培养引进一批学科带头人、一批科技型企业家、一批高层次科技中介人才与高素质科技管理人才,建设一流的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三)奋斗目标

    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符合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区域特色科技创新体系;优化资源配置和发展环境,为我市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全市综合科技实力有较大提升,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为全面建设创新型泰安奠定坚实基础。

    ——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活动产出居全省先进水平。每年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开发前景的科技成果,获省以上科技奖励数量继续保持全省先进地位。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5%以上,发明专利申请占申请总量的比例达到30%,每百万人专利拥有量达到200件。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以上。

    ——高新技术快速发展,经济结构与增长方式发生重大转变。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品,培植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与专利的骨干企业,扶持一批优势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2%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工业制成品出口额的比重达到3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到省内先进水平。

    ——农业科技进步步伐加快,建立起社会主义新农村科技支撑体系。农业新品种(系)更新换代2—3次;农村科技信息化水平有明显提高;农业综合技术应用覆盖率98%以上;建立15家市级以上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继续完善建设省级泰山苗木花卉科技示范园区和宁阳蔬菜制种特色科技园,力争1家成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培植20家科技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外向型出口创汇农产品基地。

    ——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成为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集中推广普及一批节能、节水、节材、节地、节矿和循环生产的共性技术与关键技术,建立5处循环经济科技示范样板。

    ——科技创新条件平台建设实现突破,具有我市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形成。建成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15 家,力争1家成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成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863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星火计划农村区域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国家星火计划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科技成果推广中心12 家;建成省级以上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20家以上。基本搭建起以高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体系,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密切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社会化科技中介机构为纽带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多渠道科技投入机制基本建立,科技投入效率明显提高。全社会R&D 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2%以上,科技活动投入占GDP比重达到4%以上。市、县(市、区)财政科技投入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市本级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占财政预算支出的比例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以上,到“十一五”末,达到2%以上。企业研发投入占全社会研发投入的比重达到80%以上,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以上。

    ——初步建立起政府引导、全民参与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格局,全民科学素质明显增强。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大专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2%;全市专业技术人才队伍达到 20万人以上,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到5万人以上;逐步实现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为建设创新型泰安打下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

    三、“十一五”科技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工业

    1、加快高新技术及产品开发

    以电子信息、新材料、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与高效节能等领域为重点,以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企业为骨干,通过合作整合市内外科技智力资源,研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和产品,加快商品化、产业化步伐。

    电子信息:重点支持软件、系统集成、软件复用和构件技术、 数据库、 软件工程支撑服务平台、信息处理、网络、数据压缩传输与接收、存储、通讯等技术。支持用于金融、煤矿安全、电力控制、交通运输管理、办公自动化等方面的计算机软件,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等信息服务业软件产品,通信传输设备、通信交换设备、通信终端设备,以及智能电子控制器、光纤传感器、高灵敏度多功能传感器、专用芯片等电子信息产品研究开发与产业化。                                      

    新材料:重点支持节能、长寿命、轻量化、环保型高分子材料的绿色生产工艺和规模生产技术、高纯材料技术、新型工程塑料技术、高性能合金技术、复合材料技术以及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成型加工技术和关键生产技术等。发展玻璃纤维及新型制品及节能、节材、利废、轻质高强、多功能新型墙体和屋面建筑材料、低能耗高性能水泥、农药及农药中间体、新型涂料、新型染料及中间体、高效催化剂、新型水处理剂等精细化工新产品,进一步加大盐化工新材料的研究开发,加强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丙烯等三大通用塑料工程化、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产品开发、新型复合材料及制品;研究开发无前处理污染、成本低、效率高的等离子表面冶金强化技术,开发等离子金属产品。

    重点开发池窑拉丝窑炉节能技术、拉丝生产技术,生产高性能优质玻纤原丝及各种高性能无碱玻璃纤维纱产品;研究开发玻璃纤维/化学纤维复合拉丝技术和树脂基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及玻璃纤维深加工产品,形成树脂基复合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池窑拉丝生产技术—玻璃纤维原丝--树脂基复合材料--玻璃钢等下游产品等玻璃纤维产业链,将泰安建成亚洲最大的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工业基地。研究开发农药中间体、非离子型纤维素醚、橡胶防老剂、染料中间体等新品种、新技术及与之相关或相近的其他产品,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建成全国最大的纤维素醚、染料中间体生产基地,使泰安成为全国优质精细化工新材料的重要基地。研究和采用高效催化剂和各种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使工程塑料生产向大型化、连续化、自控化、节能降耗、无污染和再循环(回收利用)的方向发展,集中力量对现有工程塑料进行复合改性,特别是使之与其它种类树脂形成工程塑料“合金”,开发新型工程塑料产品,延伸产业链,初步形成以轻质、高强塑料土工格栅、宽幅高模量土工格栅,聚乙烯土工膜、聚乙烯复合土工膜、耐热土工膜等系列产品为依托的现代化塑料工程技术产品开发、生产、推广、应用的产业化体系框架。充分发挥我市石膏资源优势,开发工业废弃物—磷石膏、硫石膏等的脱磷、脱硫技术,进一步研究石膏资源的综合利用技术,开发石膏的深加工产品,研究低耗能的轻质、保温墙体材料和防水、保温等的屋顶材料和内外墙装饰材料,开发可工厂化组装的建筑材料制品,形成新型建筑材料产品集群,建立石膏板材产业基地。

    光机电一体化:重点支持发展数控技术、先进设计技术、计算机集成制造技术、先进制造工艺、柔性制造技术、精密成型加工技术、工业程控技术、自动化仪表技术等。发展数控设备、液压和气动技术产品、先进数字机械装备、智能控制诊疗诊断设备、光学仪器、电力电子器件、智能化仪器仪表和分析仪器、自动控制系统等产品。

    重点研究开发生产中高压电压等级技术含量高、市场容量大、性能良好的电线电缆及附件、微机变电站系列保护装置及监控装置、智能化组合电器、真空断路器;研究开发技术含量高的高电压等级各种新型变压器、互感器和电抗器系列产品,加大变压器产品结构调整力度,不断拓宽应用领域,形成电线电缆--以断路器、组合电器等为主的配电开关控制设备--变压器和互感器等产业链条。以改装车、特种车等优势产品为重点,积极扩大对外合作,建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提高技术及装备水平,优化工艺路线,加快开发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改装车、专用车、高等级公路运输的重型装备运输车等特种车产品,围绕整车配套,以汽车轮毂、散热器、轮胎、水泵、电子零配件等为重点,面向国内外市场,积极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植高的“专、精、特、新”汽车零配件产品,提高产品质量和水平,拉长产业链条,逐步把泰安建成山东省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和汽车零部件生产基地。

    新能源与高效节能:重点支持发展生物质能利用、太阳能利用、风能利用、能源转换和高效节能等技术。研究工业生产环节的节能新技术,能源转换及传输过程中的节能技术,能源控制及计量技术;发展高效节能电动机与发电机、高效余热回收装置、节能设备、烟气脱硫除尘设备、水煤浆制备和燃烧设备和冷/热/电联供技术、系统节能技术、能源的梯度利用技术等;太阳能、风能利用系统和设备、废弃物回收利用系统和设备等。

    资源节约与循环经济:积极开发和推广工业过程中水循环利用技术、废水治理与回收利用技术,开发应用工业过程的无水、低水生产工艺,推广使用节水设备,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污染,保护环境。大力开发、引进、推广材料的综合利用技术、材料近净成形技术、废旧材料回收与加工技术、适应产品全寿命周期的材料设计技术,提高材料的综合利用率。合理设计产业链,实现企业内、行业内、园区内的资源循环利用,形成生态工业链网。重点开发、引进推广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技术、以及各行业间循环产业链接的关键技术、绿色化工和绿色再制造技术等在新材料产业中的应用,以此来提高我市工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2、提升传统工业技术水平

    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高新技术企业和骨干企业为龙头,以机械制造、建筑材料、化学工业、纺织服装等传统制造业为重点,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加大信息技术的推广和集成应用。加快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管理等技术的推广应用,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设计、生产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各环节运用信息技术与装备,提高产品创新能力、生产能力,缩短工艺设计周期,提高加工和装配的自动化和精密化,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通过单元技术的推广应用,加强集成,建设一批数字化示范企业,逐步实现企业的数字化。

    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重点开发推广节水新技术及新设备、节能降耗新技术及新设备、新能源利用新技术及新设备、循环利用新技术及新设备;开发、引进推广探、采、选、冶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伴生资源的提取与深加工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工业的科技含量,实现产品的升级换代和行业振兴,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集中力量改造一批大中型工业企业,带动技术创新,加快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提高自主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生产能力,提高产品的技术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3、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

    支持高新区以优化发展环境、强化服务功能和建立创新机制为重点,努力推动高新区实现从外延式发展向科技创新的内涵式发展转变。通过招商引资,更多地引进技术和人才,不断提高特色支柱产业的高技术含量和外向度,增强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创汇能力。大力推行一区多园的建设模式,把特色园区建设作为加快高新区发展的重点,有重点地建设一批大学科技园、产学研基地、留学生创业园和特色工业园,吸引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以及科技人员进区转化高新技术成果。支持国家级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优化孵化环境,提升孵化能力,提供良好的孵化条件和配套服务,吸引科技人员进区创业。引导科研院所、高校和企业在区内联合建立创业服务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中试机构,成为引进人才、孵化技术的基地。鼓励支持高新区利用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服务功能,吸引大企业进区,通过转换机制、技术创新,发展成为高新技术骨干企业,采取重组、兼并、收购等方式,联合区内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组建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形成大企业工业园。

    (二)农业

    1、动植物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开发

    围绕“国家大型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建设及蔬菜、苗木花卉、干鲜果、奶业等优势农业产业领域,采用常规育种与生物育种相结合,选育优质、高产、专用、抗逆性强的动植物新品种,开展种质资源收集和相关基因标记、克隆、基因导入、细胞融合等生物工程育种技术研究,逐步达到引、选、繁、推一体化格局。优先培育超级小麦、专用玉米、特色蔬菜、药用真菌、中药材新品种,育成20个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品种,并进行产业化开发;大力开展苗木花卉、特色果树引进、选育、开发,丰富地方资源,形成产业基地,提升种苗输出能力;重点突破奶牛、小尾寒羊胚胎移植、体外受精、性别控制技术,建立完善技术体系,逐步形成若干优质奶牛良种生产基地,显著提高我市的奶牛良种自给率。

    2、农业综合配套技术研究与示范

    开展关键技术研究和配套技术开发,建立一批农业科技示范样板。重点支持泰山苗木花卉等省、市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基地)的建设,开发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应用集成先进科技成果,全面提升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力争建成省内一流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精品农业基地;支持优质粮、有机蔬菜、奶业、干鲜果品等优势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实施好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培植壮大农业优势产业;开展食品安全生产技术研究,重点支持有机肥料、生物农药、新型兽药等绿色环保型农业投入品的研制与开发,优势农产品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建立健全农产品检测网络和体系;支持设施农业、数字农业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支持农业机械化装备技术与保护性耕作机械化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强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转化,形成新的农业特色产业基地。

    3、农产品加工增值技术开发

    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研究开发粮、油、果、蔬、肉、蛋、奶等农产品贮运、保鲜、包装工艺技术,开展精深加工技术研究与设备开发;研究生物技术、超微粉碎技术和超临界萃取技术等高新技术在各个加工领域的应用;研究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重点支持有机蔬菜、乳制品、果品等深加工技术和新产品开发,培植优势农产品和品牌,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

    4、农业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支持和引导各类农业信息服务组织、农业科技“110”信息服务、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各种专业协会的发展,促进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的规模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全市农民的科技素质。研究探讨新形势下科技信息服务的新机制、新模式,支持在科技信息服务体制、运行机制、服务手段集成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寻找为“三农”服务的有效途径,解决科技进村入户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建立科技信息工作长效机制,为“三农”提供更加优质的科技服务。

    (三)社会发展

    1、生物技术与医药

    中药现代化技术研究开发。开展泰山野生中药材资源调查利用与种质保藏技术研究,选育中药材优良品种,开发细胞融合技术、组培脱毒快繁技术,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和繁育基地。以开发创新中药和培育大品种为重点,研究生物酶仿生提取、膜分离、超临界萃取、生物反应器和大规模细胞培养等生产新技术、新工艺,支持优势中药品种产业链条关键技术和标准化技术研究开发。开展中医现代诊疗技术、传统组方优化研究,提升中医理论,促进中医与中药协调发展。

    创新药物与生物制品的研究开发。围绕人体用药、生物农药、新型兽药产业化,研究功能基因组学、化学合成与修饰技术,筛选功能基因,鉴定功能蛋白,筛选药物靶点;开发应用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的多糖类、蛋白类、天然药物、化合物等创新药物;研制开发血液生物制品、生物工程食品、生物农药、高效饲料、微生物制剂等。

    生物功能性产品研究。研究开发生物功能产品、特种酶制剂和特种添加剂。支持研究开发耐高温、耐特殊条件和有特殊用途的新酶源,加强酶的分离、纯化和固定化酶技术。

    2、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开展生殖健康、人体健康素质、监测预测预警、疾病预防、环境对健康影响等技术研究。以艾滋病、结核病和病毒性肝炎等传染病为重点,加强生物安全与疾病预防控制技术研究。以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为重点,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综合防治和前期诊断技术研究。支持地方多发病、流行病学调查与防治技术。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技术以及人畜共患防治技术研究。

    研究建立人口优化发展模式、人类生殖医学、新型避孕节育技术、生殖健康服务技术,提高出生婴儿质量干预技术水平。

    3、资源节约与利用技术

    研究开发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与节约技术。开展水资源优化调配与水利网络化建设关键技术,现代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研究;研究泰山、徂徕山等生态资源保护与利用技术,森林火灾监测与综合防治技术;开发应用土地资源信息管理技术,农业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处理技术;支持矿产资源综合评价开发利用技术,煤矸石等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开展农业产业链条关键技术的应用开发。

    4、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

    围绕蓝天、碧水、青山、绿色家园目标,重点开展流域、区域水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技术,企业水污染治理与资源化利用关键技术,城市区域大气污染成因与综合治理技术,危险废物及城市垃圾处理处置及资源化技术研究开发;开展面源污染防治技术研究,推广应用平衡施肥、缓施肥、有机肥技术以及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畜禽粪便资源化利用技术;支持水土保持、荒山绿化关键技术,开展生态功能保护区、森林公园、农田林网营林技术推广。

    5、其他社会发展领域

    开发应用公共安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防治等关键技术及关键装备的应用开发,建立突发性灾害监测系统和应急协调指挥机制。加强与文化、体育事业相关的技术研究,优先发展文物发掘鉴别与保存新技术。围绕旅游业的发展,优先支持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支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科学手段,提升第三产业的服务水平。

    (四)科技创新体系和能力建设

    1、科技创新源头建设

    建设完善以高校、科研单位为依托的应用技术研究开发体系,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创新生力军和骨干作用。成立产学研科技合作机构,组织协调全市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特别是驻泰院所的科技合作,切实有效地为高校、科研院所提供服务,在人才引进、后勤保障、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等方面创造良好的环境。深化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等国内著名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与交流,发展与俄罗斯、日韩等国家和地区的科技合作关系,充分利用省驻泰高校、科研单位的科技资源优势,组织推动高校、科研单位围绕我市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关键和共性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新技术应用研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在我市建立研发、设计服务机构,开展技术转让、技术开发、产品设计、技术咨询等服务活动,鼓励高校、科研院所通过多种方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和科技产业化方面的服务。

    2、创新主体建设

    构建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品牌为目标、产学研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强化企业的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以制定和实施自主创新的政策为重点,促进企业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创新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十一五”期间,围绕市里优势主导产业,重点支持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加强研究开发机构建设,支持企业以各种形式与高校、科研单位联合建立博士后工作站、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开发中试基地等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建设各类特色产业基地、成果转化基地,培育一批以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核心的企业集团和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依托的知名品牌。

    3、创新创业产业化环境建设

    健全完善以中介服务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培育和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引导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重点支持各类面向社会开展技术中介、咨询、经纪、信息、知识产权、技术评估、科技风险投资、技术产权交易等服务活动的中介机构建设,促进企业之间、企业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间的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重点扶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以及科技咨询评估、知识产权检索和交易、风险投资等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建设,打造信息共享、技术支撑、融资服务、管理咨询、人才培训五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服务网络,形成良好的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环境。

    四、实现“十一五”科技发展目标的政策措施与支撑条件

    (一)加强领导,努力营造科技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完善市科技领导小组的工作机制和程序,切实发挥其在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泰安中的领导和组织作用。调整完善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办法,制定实施《泰安市县市区科技进步绩效考核办法》,按照决策目标、执行责任、考核监督“三个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把科技投入、科技产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人才培养等纳入考核内容。真正把“第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落到实处,把科学技术作为最重要的基础资源来对待,把科技投入作为公共战略性投资来加大,把科技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来培养,把科学技术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紧紧抓在手上。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资源,构建科技资源共享机制,完善科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以及促进科技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大科技行政执法力度,促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断强化协调联动机制,形成科技发展的整体合力。

    (二)拓宽渠道,努力增加全社会科技投入

    发挥政府在科技投入中的引导作用,把科技投入作为最重要的公共战略性投资来加大,确保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资金实现法定增长,并通过改革投入方式放大政府投入的效应。市、县(市、区)都要切实落实中央、省有关增加科技投入的各项规定,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财政科技投入,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建立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业良种产业开发、中药现代化、科技特派员等专项资金。设立“泰山科技创业资金”,作为市域内处于种子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贷款担保专项资金,吸引金融机构加大对创新型企业的支持力度。企业作为投入主体,投入水平必须达到国家规定的技术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即一般企业1%、中型以上企业3%、高新技术企业5%的要求。鼓励和引导金融、保险机构或上市公司牵头组建风险投资机构,吸引民间资金进入风险投资领域。积极寻求国际风险投资机构涉足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我市风险投资业按照国际标准规范运作。引导金融部门加大科技发展的信贷投入促进金融资本、知识资本与产业资本的融合,推动资产重组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低成本扩张。通过政策引导、考核监督等多种手段,加快建立政府引导投入、企业主体投入、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多元化科技投入长效机制。

    (三)以人为本,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和完善政府、企业、社会多元化人才培养和投入机制。继续实施“岱下英才”培养工程,加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行业技术、学科带头人的选拔和培养,在重点产业和重点领域,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高级人才。实施“大学生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民间科技发明创造引导计划”,鼓励扶持驻泰大中专学生和民间自然人投身科技创新主战场。依托大型企业、博士后工作站以及各类创业中心、科技园区的培训资源,建立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培训和实践基地。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培养研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高起点规划职业教育,优化整合全市职业教育资源,建好一批中高等职业学校、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强化创新教育和岗位培训,形成一流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和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定期开展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以及软件等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支持高水平的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人才培训。

    (四)扩大开放,积极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全面加强与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特别是与驻泰高校、科研单位的合作,以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为重点,校地联合,培育创新源头,为我市重点产业实现技术跨越提供科技支撑。市直科研机构要通过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企业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提高自身承担国家和省的各类科技计划的能力。把招才引智、引进市域外研发机构到泰安落户摆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充实创新力量,丰富创新体系内涵。积极拓宽科技对外合作与交流渠道。突出与日本、韩国、欧美及独联体国家的合作,加强高技术含量项目的引进,吸引更多的外资投向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领域。大力实施科技兴贸,鼓励高新技术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五)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与保护

    制定《泰安市“十一五”专利发展规划》,把知识产权管理纳入科技创新全过程,建立知识产权预警机制和涉外专利争端应对机制,研究提出专利产业化和防范、应对国际技术壁垒的切实措施。设立专利发展专项扶持资金,并纳入财政预算,主要用于国内外专利申请补助、专利技术产业化扶持、专利执法条件建设和专利宣传、培训、奖励。不断完善专利执法手段,增强人员素质,提高执法水平,严厉查处假冒、冒充专利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开展年度“泰山优秀专利发明人”评选活动。建立专利信息服务平台和网上专利技术市场,加速专利技术在我市的交易与转化实施。建立专利执法长效机制和有效的协调联动机制,依法严厉查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各种行为,保护创新者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开展重点企事业单位知识产权巡讲活动,提高全社会知识产权意识。

    (六)大力开展科普教育活动,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

    动员和组织全社会力量,形成建设创新型泰安的合力。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科普资源信息共享,建立公益性科普事业长效机制。广泛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途径和大众传媒,在全社会倡导尊重创新、鼓励创新的风气,积极开展和大力表彰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创新活动,强化创新理念,培育创新能力,树立创新的文化价值观,使追求创新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营造宽松的创新环境。适当支持“非共识”创新项目,探索建立创新失败救助保障机制。建立公开、公正、公平的创新竞争机制,鼓励大胆创新,遵循科技发展规律,探索创新路径,打造创新团队。